香港的電視劇一向是“香港製造”品牌中最有口皆碑,曆久不衰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隨著20多年來香港電視劇和眾多明星的不斷輸出,也令一直藏於幕後的電視台成為華人觀眾津津樂道的“造星工廠”,除去北京的CCTV以外,無線和亞視算是華人觀眾中最具代表性的電視台品牌,亞視從1956年4月正式啟播,一直獨領風騷,可自1967年無線電視台成立之後,兩台便開始了你死我活的爭霸戰。兩個處於香港這個彈丸之地的商業電視台因為收視率和廣告商這個“萬惡之源”
在長達40年的時間裏不停交戰,即將邁向40周年大慶的無線雖然已有10年時間穩坐香港第一電視台的寶座,可隨著今年初新財團和一大幫前無線高層入主亞洲電視,耗資百萬的亞視新台標10月8日正式啟動,以及眾多新節目和前無線的眾藝人的倒戈亮相,一直傳聞中的亞視將用“銀彈”政策挖走眾多無線的一哥一姐,已經風平浪靜多時的香港電視圈又再現“江湖”,一場兩台之間的惡戰再所難免。雖然是平分秋色還是寡不敵眾還是維持原狀我們暫且不知,但相信隨著兩台之間的同場角力的展開,最終得益的將是廣大電視觀眾,有介於近年來無線一家獨大之後劇集、藝人水準的屢屢下降,這次無線亞視即將掀起的“電視風暴”相信將在競爭當中推進香港電視水準的進步。香港無線電視台和亞洲電視台是香港最大的兩個私營商業電視台。回顧50多年的香港電視史,無線和亞視的爭鬥就從未停息過,絕對是一套比兩台出品的任何電視劇都更加有看頭的武俠巨著。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ent/pc/2007-09-26/55/U2389P28T55D19663F928DT20070926104853.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第一戰:1980—1982 《大地恩情》腰斬《輪流傳》 亞視於1957年5月29日成立,是香港第一間電視台。亞洲電視原名“麗的映聲”,早期以收費有線廣播形式經營。成立初期向每個用戶收取25港元的月費,以當時的水平來說相當昂貴,一般市民難以負擔,所以“電視”在當時的香港是上流社會的奢侈品。1973年起改為無線免費廣播,更名為“麗的電視”。之後公司曾多度易手,1982年改名“亞洲電視”。無線是為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於1967年11月成立。和“麗的”最大不同之處是屬於免費收看,因為隻需架起天線,就能利用電視機收看,所以香港人通稱它為“無線”。
麗的落於無線之後,直到上世紀70年代初才跟無線一樣“免費入屋”,其時自然早失先機,無線已經形成慣性收視,當時無線的《歡樂今宵》家喻戶曉,是香港電視史上最長壽的電視綜藝節目,每個周末香港人都習慣了一家老小坐在電視機前一起欣賞《歡樂今宵》,自電影大亨邵逸夫接任了無線董事局主席之後,便將重點放在了香港自身電視劇的開拓上。
1978年,香港另一家免費電視台佳視倒閉,台前幕後大量人才流向無線和麗的,鄭裕玲到了無線,米雪、文雪兒、魏秋樺等則隨監製蕭笙到了麗的。由於無線人才充足,故接納的佳視人不多,於是不少佳視精英流向麗的,無疑為本來人手有限的麗的奠定了人力基礎,當衝鋒號吹響,才見主角配角勇敢的向前衝。
1979年大獲全勝的武俠電視劇《天蠶變》是這次電視戰的先遣隊,由蕭若元(經典電視劇《鱷魚淚》、《大地恩情》、《大內群英》,經典電影《省港旗兵》、《法內情》、《鹿鼎記》、《唐伯虎點秋香》皆出自他的手筆)主創的《天蠶變》創造了香港電視史上自創武俠劇的先例,當時其他武俠劇都是改編自小說,而《天蠶變》是先有電視劇,後在觀眾強烈要求下編劇之一的黃鷹寫成了同名小說,更火速被當時著名的邵氏電影公司改編成電影。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ent/pc/2007-09-26/55/U2389P28T55D19663F926DT20070926104853.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lub.'>
《天蠶變》於香港電視史的另一重要意義是當年麗的看準了無線在晚上八至九點時段是專播一些散的單元劇,於是安排《天蠶變》於周一至周五每天連續播放,結果逼得無線不得不重新排陣,往後兩家電視台都開始在周一至周五每晚播放兩線劇集,這一排陣一直沿用至今。
到1980年的9月1日,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香港電視圈終於狂風大作,雷電交加,無線亞視的第一次大戰正式揭幕,當日晚上在黃金時間越戰越勇的麗的電視推出了集全台精英籌備多時的“千帆並舉展繽紛”九月攻勢,一氣推出三套全新的劇集,分別是鄉土情濃的《大地恩情之家在珠江》,古裝劇《風塵淚》以及首開先河的青春片《驟雨中的陽光》。《風塵淚》反響一般,但《大地恩情之家在珠江》與《驟雨中的陽光》則電中觀眾軟肋,成功打動不少觀眾轉台一看。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ent/pc/2007-09-26/55/U2389P28T55D19663F925DT20070926111505.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千王之王》
《驟雨》後麗的再接再勵拍了多部青春片,包括《青春三重奏》、《IQ成熟時》、《甜甜廿四味》等等,收視皆不俗。其中鍾保羅、莊靜而、蔡楓華的《IQ 成熟時》(81年)在8時至9時正對陣無線由黃杏秀、李琳琳、劉丹擔綱的民國恩仇劇《龍虎雙霸天》,迫得無線再度腰斬劇集,《龍虎》隻拍了短短10集便便匆匆下檔,。《甜甜廿四味》則是張國榮與關芝琳合作的偶像劇,張國榮也算是出身於麗的,在麗的拍過電視劇唱過主題歌,但走紅則是在過檔無線之後。
除去上述劇集,萬梓良(此君畢業於麗的藝員訓練班,成名於麗的)擔綱的《大內群英1、2》、黃元申擔綱的《少年黃飛鴻》、《大俠霍元甲》等電視劇都有不俗收視。這段時間,麗的與無線黃金時段的收視比基本都追到了4:6,雖然曾初嚐佳績,但1980年代麗的電視共經曆3度易主。1981年,麗的電視的英國母公司在加拿大投資洗衣廠失利,決定收縮東亞地區業務,遂於1981年3月把麗的電視出售予澳洲財團,但由於收視率及財政問題,不出2年股權又出現變化,商人邱德根透過旗下的遠東集團收購麗的電視股權,並於1982年9月24日正式易名“亞洲電視”(簡稱“亞視”)。並對亞視進行多項改革,當中包括緊縮資源,令亞視及邱德根以“慳”字在電視界馳名。邱德根時代的亞視台徽與邱德根旗下的遠東集團標誌一樣,同為金錢形,而為了對應無線電視的頻道名稱,邱德根曾把亞視中文及英文頻道命名為黃金台及鑽石台。隨著“麗的”兩字退出曆史的大舞台,無線亞視首次電視戰最後的餘煙,也終於在維多利亞港的上空消失殆盡。 (雲之東 小峰/文)
第二戰:1990—1993林伯欣重振亞視
1989年,1989年,邱德根把亞視的大部份股權及管理權出讓予林百欣的麗新集團和鄭裕彤的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隻保留少部份股權,而這些股權在其後亦被賭王何鴻?旗下的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購入。在財團入主後,亞視於1989年2月13日起進行大改革,包括更改台徽為藍、綠、紅三色絲帶,並把中文及英文頻道易名為本港台及國際台,林百欣再以港幣2億3700萬收購邱德根手上餘下全部股權,至此,邱德根結束在“亞洲電視”長達7年的經營。
亞視舊台址
亞視聚集了上千萬的資金,首先從幕後下手,挖走了無線的幾位幕後重臣梁周淑怡、汪岐等人,由這群無線核心人員指定方案以“銀彈”政策向無線藝人和幕後人員進行猛攻,當時無線還沒有今天規範,在很多藝人的合同上都是戲劇約並沒有經理人合約,而無線之所以多次能被亞視擊中的“死穴”就在於無線雖然是香港占去25%以上全港廣告份額的最大商業傳媒機構,也是最有效果的曝光電視台,但給予藝人和幕後人員的福利和酬勞卻相當低,一般是按照月工資計算,對於新人而言在無線成名是最好的平台,但成名之後有了高知名度卻囊中空空的確是不符合市場價值規律,所以一大幫藝人紛紛巢往電影圈發展,而一些尚無機會闖蕩電影圈的電視台前幕後人員隻能留在無線“忍氣吞聲”,現在有了亞視的高薪招手,這些人自然大喊一聲“有了選擇真好!”
首先亞視打散無線原來的《歡樂今宵》班底,以高出無線三倍的酬金將沈殿霞、曾誌偉、盧海鵬、林建明、李香琴等納入旗下,並挖走無線金牌司儀曾誌偉、何守信,隨後又向戲劇組監製招手,先後成功邀得三大金牌監製分別是招振強(無線1980年經典劇《上海灘》(周潤發、趙雅芝、呂良偉)的監製)、韋家輝(無線1992年經典劇《大時代》(劉青雲、鄭少秋)的監製)與戚其義(《金枝欲孽》、《天地男兒》、《天地豪情》、《創世紀》《妙手仁心Ⅱ&Ⅲ》的監製)加盟,之後還有許多小生花旦在此次挖角風波中加入亞視,包括黃日華、鄭少秋、吳啟華、任達華、鄧萃雯、曾華倩、陳玉蓮、戚美珍、陳庭威等一二線的小生花旦,跳槽陣容不可謂不強大,尤其黃日華、曾華倩都是當時無線正當紅的花旦小生。其中開心果沈殿霞更是以500萬兩年的天價加盟。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ent/pc/2007-09-26/55/U2389P28T55D19663F921DT20070926104853.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創世紀》
曾華倩的加盟多少和她當時的男友陳庭威有關,陳庭威在無線多拍二三線的角色,到亞視後立即擔正為一線小生,知名度在無線跳至亞視的藝員中是少有的不降反升,於是他大力遊說曾華倩跳槽,而曾華倩也想嚐試下轉變在無線劇集中的固有形象,加之亞視的薪酬也吸引人,於是三拍即合進入亞視。和亞視約滿後,曾華倩談及她的跳槽,表示在亞視的時間知名度雖有所下滑,但所拍的兩套劇集《勝者為王之天下無敵》與《銀狐》卻令其較早在無線拍攝的劇集更加喜愛,皆因當時角色給到她極大程度的發揮及多內心戲的演繹,讓她過足戲癮。
無線前重臣以及娛樂圈的著名經理人陳淑芬便與亞視進行合作成立了股份公司——恒星娛樂有限公司由於無線長期壟斷了香港所有的歌手。亞視的音樂節目—直無法開展。而與恒星合作後,陳淑芬帶了肥肥、張國榮、呂方、徐小鳳、甄妮、鄧麗君等大批歌星在亞視亮相。令無線的“大哥”地位岌岌可危。
在大灑金錢挖角後,亞視在此場硬戰中也製作了不少經典節目和經典劇集,令無線先後搞起“歡樂今宵救亡運動”與“劇集救亡運動”,同樣也製作了不少經典節目和劇集。
亞視推出的經典節目包括才子倪匡、蔡瀾、黃?主持的《今夜不設防》、諧星吳耀漢整蠱路人的《吳耀漢搞搞震》以及曾誌偉與林敏驄合作主持的搞笑節目《開心主流派》。
劇集方麵亞視就有《還看今朝》(又名《天網》)、《勝者為王1、2、3》、《銀狐》、《戲王之王》、《司機大佬》、《馬場風雲》、《槍神》、《龍在江湖》、《92仙鶴神針》等等。《還看今朝》聚集了大量由無線跳槽至亞視的藝員,黃日華、任達華、吳啟華、戚美珍都在此劇中出現,在香港的收視一般,口碑還不錯,更入選馬來西亞傳媒界二十世紀華語電視劇集100強和新加坡電視媒體評選20世紀(1970- 2000)百部華語經典電視劇集。
《勝者為王1》則是這期間收視最高的亞視劇集,首播時最高曾取得21點收視,在海外市場的出租率也創下全年高峰,同樣入選馬來西亞傳媒界和新加坡電視媒體選出的華語電視百強。《銀狐》等劇收視在亞視來說也算不錯,特別把這幾部劇列出來是因為他們對內地觀眾的影響比較大,在不少內地觀眾的心中,這些劇都是亞視乃至香港電視劇裏不可多得的經典,《銀狐》、《戲王之王》的另一個意義是創出了雙生雙旦這樣一個拍劇模式,在以後的港劇(包括無線的劇集)中多有體現。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ent/pc/2007-09-26/55/U2389P28T55D19663F930DT20070926104853.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銀狐》
這次電視戰中,亞視也開始著手培養自己旗下的藝員,90—93年先後三次點名力捧旗下的小生花旦,揀大家比較熟悉的說說,關詠荷、萬綺雯、伍詠薇、翁虹、張家輝、陳錦鴻、呂頌賢、江華等。說起來,亞視還真是個好媒人,張家輝與關詠荷,江華與老婆麥潔文,還有後來的杜汶澤與田蕊妮,都是在亞視相識相戀的。而在這次電視戰中跳槽的韋家輝已經轉戰電影,至於戚其義,如今已是無線監製金牌中的金牌了。
1998年,林百欣在台灣牽涉一宗賄賂案被扣留,1998年7月,兒子林建嶽以7億港元價錢,把亞洲電視51%股權出售予中資商人,林伯時代正式結束,由黃保欣出任董事局主席。本身是鳳凰衛視大股東的長江製衣廠主席陳永棋成為大股東,鳳凰衛視另一大股東劉長樂及另一大陸商人封小平亦擁有股權。 80年代後期入主的股東中,新世界集團及澳門旅遊娛樂已於2000年完全退股,林伯旗下麗新集團仍有少量股份。當時曾委任吳征出任行政總裁,其後改由封小平擔任行政總裁。
第二次電視戰,隨著亞視人才的逐漸凋落也宣告偃旗息鼓。
第三戰:1999 《還珠格格》席卷香江
《還珠格格》
《縱橫四海》是由林伯欣退出亞視後的吳征一手策劃的,當日有“吳征加王晶能否救亞視”的話題。《縱橫四海》播出時,已經人事幾番新了。劇集播出時,因為有葉德嫻重返電視圈、無線 “師奶殺手”陶大宇能否再起風雲等焦點,頗受觀眾關注,首周收視即有十二點,第二周再升兩點,這對亞視來說,是可以敲鑼打鼓的好戰績,反觀無線的《先生貴性》卻仍隻保持27點。《先生貴性》早於《縱橫四海》播出,首先人氣上就占了優勢,可惜這套劇賣點是羅嘉良扮女人,雖然新穎,但羅嘉良的扮相怎麽都不能讓人信服,所以引來惡評如潮。而《縱橫四海》後來居上,劇集製作宏偉,開篇即顯得大氣,王晶的水準仍在,加上一個葉德嫻,渾身是戲,評論自然有讚無彈。無線也終於感到壓力,派上王牌劇集《刑事偵緝檔案4》接檔,更花費數十萬大搞海陸空巡遊及首映宣傳。無線早在亞視宣布與中國星合作拍《縱橫四海》之時即表示要拍新一輯《刑偵》到時應戰。當時陶大宇已離巢,因此無線說要製造全新的組合,幕後全力支持趕拍。或者是無線重視還不夠,所以當《縱》劇如期播出時,《刑偵》卻姍姍來遲,致使《先生貴性》成了炮灰。可《刑偵4》的命運似乎和《先生貴性》差不多,雖落力宣傳,可播出兩周,收視不升反跌,隻得27點,《縱橫四海》卻氣勢如宏,收視節節上升,錄得16點,到4月21日,收視已達18點。那段日子,幾乎所有的評論都在貶《刑》褒《縱》(其實《刑偵4》先天條件很好,前三輯積累了很高的人氣,本輯主演古天樂又是電影電視都當紅的頭牌小生,隻可惜加入了相當重的感情糾纏,案情退而為次比前三輯又顯得蒼白,奉行“拖字訣”的愛情遊戲又未能耐人尋味扣人心弦,當然,也有觀眾被劇中的感情感動得不行)。至《縱》的大結局,平均收視23點,最高收視25點,完全擊敗了《刑 4》。
同時期無線的另一出劇《金玉滿堂》(歐陽震華擔綱),同樣是貶多褒少,這也是收視福星歐陽震華少有的劣評劇集,而亞視對陣的《肥貓正傳2》(鄭則仕、鮑起靜擔綱)雖然沒有《縱》般勢如破竹,卻也取得了過百萬觀眾收看的好成績。
此一役無線雖未完敗,卻已經灰頭土臉,誰能想到無線的惡夢更在後頭。
時值九九年六月,亞視憑借以前引用過《三國演義》等片和中央電視台的良好關係,引入《還珠格格》和《雍正王朝》,由於香港文化與祖國大陸文化的差異,無線壓根就沒把這兩部非本地產的電視劇放在眼裏。結果兩出劇雙雙報捷,《雍正王朝》錄得十八點百多萬觀眾收看,而《還珠格格》更是發揮出所到之處收視必勝的“格格”魔力,以龍卷風般的速度席卷了香港電視市場,從首播時12點的收視率每隔幾天就上升3點,到7月中旬時,已經達到23點,而同時段無線的《天地最前線》跌至20點,另外兩線劇集也全麵下跌。無線亞視長期以來收視的七三之比拉近,各占一半。為了減輕《還珠格格》的壓力,無線還進行大力宣傳,指出以購片之道並非長遠之際,也同時阻礙電視業的發展等等之類的特點,試圖以討戰來轉移人們對《還》劇的追看。回顧過往,從來都是亞視發起討戰,批無線一台獨大,用慣性收視壓人。
由此可見當時無線頭有多大,情急之下無線更在兩星期內變陣三次,把《反黑先鋒》結局篇對《還珠》大結局,結果輸掉;臨時抽調原本決定九點半播出的《雙麵伊人》接《吾係差人》七點半的檔,對亞視的《今日睇真D》;臨時調《非常保鏢》正麵撼亞視即將播的《還珠2》。隻能說明無線當時確實慌得饑不擇食,居然選擇《非常保鏢》這出比同為警匪劇的《刑偵》和《O記》差了不隻一兩檔的劇與《還珠2》對抗,結果首周就被打垮,平均收視21點對22點,這次無線沒有同情分,是徹徹底底的敗給了亞視。接著,亞視《少年英雄方世玉》播出,首播即以20點力迫《真情》,無線再變陣,把《雙麵伊人》調去對撼《方世玉》,力挽全台收視,且無線把三線劇集都提早15分鍾播出。可惜《方世玉》播出三日,就擊敗《雙麵》的收視。無線隻得把《雙麵伊人》調回七點半,腰斬同時段的《八通天地線》(即先前的《天地最前線》),再推出新劇《騙中傳奇》來正對《方世玉》。連播四線劇集,無線三十多年來沒有試過,當真到了病急亂投醫的地步,估計無線高層已在小燕子的花拳繡腿和方世玉的搞笑功夫中迷失了方向,對解救局勢束手無策。8月13日ACNilsen公布的收視數據表明,無線黃金時期收視全麵大敗,全線告失,亞視以平均3點的收視超過無線,這在無線三十二年的曆史上尚是首次。當年香港《明報》曾說:“這可與哈雷彗星相比。”
而趙薇也憑《還珠》在香港紅翻天,當年她到香港宣傳,真可說是千人期待萬人愛,也催生《還珠》衝向了30點的最高峰,創造了亞視迄今為止的最高收視紀錄。想一下,如果《還珠》放在無線播,那麽無線史上的劇集最高收視也許就不是李英愛的《大長今》了,需知《還珠》不僅收視勝了無線,更把香港電視的整體收視拉升了10個點。兩台當年的爭奪對象則集中在內地女星趙薇身上。無線因1999年被趙薇的《還珠格格》打得無還手之力,所以在新千年特別希望拉攏趙薇,因無線擁有香港歌壇全部歌星,故利誘趙薇簽下歌手合約,同時買下她的〈表妹吉祥〉和《康熙微服私訪》以及尚未開拍的《情深深雨蒙蒙》等。但亞視方麵也找來朱延平開拍趙薇的《俠女闖天關》,希望留住“格格”芳心。
大打獎金和性感美女攻勢的《獎門人》多少讓戰鬥發生了變化,由於外界對《還珠2》的評價不及第1輯,兩者進入了相持階段。可惜這時亞視高層對一小段時間的回調的意見出現分歧,高層發生變動。徐小明被架空放長假。
到11月,無線方麵,跨世紀100集長劇《創世紀》以香港金融風暴為藍本,講述幾大家族的恩恩怨怨,有羅嘉良、古天樂、陳錦鴻、郭晉安、秦沛、蔡少芬、汪明荃、吳奇隆、王敏德等100多位知名藝員參演。今年無線的重頭劇仍是古裝武俠劇,其中有由米雪、劉鬆仁、吳啟華、黎姿等主演的《倚天屠龍記》,與中央台合拍的《碧血劍》,元華、梁錚的《拳傾天下》,黃日華、梁錚的《南龍北鳳》等。另外,港姐向海嵐出演的《楊貴妃》,陳浩民、溫碧霞的《封神榜》和龍、黃日華、伍詠薇的《華佗》,陳曉東、容祖兒拍攝的青春劇。
而亞視方麵也不甘勢弱,承接無線1992年收視最高的劇集《大時代》開拍的《大時代2000》,以及趙薇的《俠女闖天關》和《蘇東坡》《我和僵屍有個約會Ⅱ》等
《大時代》是1992年無線的台慶劇之一,由鄭少秋、劉鬆仁、劉青雲、陶大宇、吳啟華、古巨基以及周慧敏、郭藹明、藍潔瑛等人主演,當年曾創下收視之冠。事隔8年,當年無線的監製韋家輝已成自由身,亞視拉攏韋家輝並借“他山之玉",將原班人馬鄭少秋、黃智賢、張慧儀、劉青雲及郭藹明高薪請來開拍續集,但卻無法請到已隱退的周慧敏,最終亞視又加進自己的藝人陳煒、韓君婷等人重新包裝此劇。
其實這段時期內亞視是有機會趁勢而上的,隻要冷靜思考正確抉擇也不至於出現急轉而下的局麵,也許麵對大好河山,亞視高層可能是太激動也太想守住江山了,所以出現不和,堡壘往往是從內部攻破的,用在此次亞視身上就再合適不過。
展望
經常改朝換代的亞洲電視,適逢今年五十周年,在台慶前夕亞視又再度易主。上月中,香港興業查氏家族旗下的名力集團主席查懋聲,連同“邵逸夫契仔”費道宜(無線前董事總經理),購入亞視逾五成的股權,成亞視最大股東。
而在亞視第二批欲挖的無線眾多幕後高層還有已經退休的香港化妝大師,在無線擔任30年“造型總監”的陳文輝、目前仍在職的無線外事部經理曾醒明等等,這幫曾經是無線80年代崛起於亞洲電視界並且創造了90年代無線電視神話的眾多高手,一旦全部過檔亞視,則將有可能重現80、90年代無線最輝煌時代的奇跡。
透過一班舊臣子的人際脈絡,下一步,就是向無線藝員挖角,當家花旦小生、主持,通通不放過。名單除有當年憑合演《難兄難弟》及《神探李奇》創高收視的羅嘉良和張可頤外,還有吳鎮宇、張家輝、蔡少芬、林家棟和待產的陳慧珊等。
此次亞視變身,能不能掀起戰役其實都難說,亞視這兩年實在是積弱太甚,但作為無線最輝煌時期的領袖人物,何定鈞的實力還是值得期待。
而通過電視圈的一場場大戰,最近獲益的還是廣大電視觀眾,隻有在競爭的狀態下才有可能產生更多的好作品和好藝人,期待這場香港電視圈大戰來的更猛烈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