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拋開圍繞這一係列“叫停”而引起的或叫好或不解的反響,視線回歸到我們每天幾乎都要與之相伴的那方小小熒屏,人們不得不麵對這樣一個事實:在我國電視事業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的時代背景下,電視“病”也來了——庸俗的粗製濫造的電視節目滿眼,低俗的電視語言充耳,惡俗的小廣告蔓延。
而這一切的庸俗、低俗和惡俗的背後,似乎都有兩個隱形的力量在硬撐而使之不斷繁衍著。一些電視從業者在私下對記者說,其實幹電視的也不願意做這些東西,但是收視率和創收兩把劍懸在頭上,為了“飯碗”不得不做。
被廣電總局叫停的《紅問號》據說因為有很好的收視率,對於被“叫停”製片方似乎抵觸情緒很大,從一些媒體披露的情況看,他們並沒有檢討得失而是想方設法地用“改片名”等方法進行規避。
一些電視台播出的許多帶有不健康因素、讓廣大群眾反感和痛斥的廣告也是如此,因為要“創收”。事實上在這次叫停“性廣告”之前的7月底,廣電總局曾發出《關於進一步加強廣播電視廣告播放管理的通知》,僅僅在8月份,全國廣播電視播出機構小規模的清理就停播違規廣告1466條,涉及總金額達20多億元,可見違規的廣告“創收”力度是何等之大。
尹韻公指出,從表麵上看,一些低俗的節目“火”了,一些惡俗的廣告“火”了,但其實這是“玩火自焚”,短期的利益之後損害的是節目和電視台自身形象和長遠發展。在電視傳播領域,絕不能以收視率、創收的名義低俗、惡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