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名變化:從“狗剩”到“歐陽成功奮發圖強”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重慶市民歐陽成功將兒子的名字“歐陽祖民”改為“歐陽成功奮發圖強”,可他前往公安機關登記時,卻因八個字的姓名超過了中國戶政電腦係統顯示長度遭到拒絕。


中國人起名的觀念、習慣變化之快,連電腦係統都“措手不及”。

在中國,名字不僅是一個指代符號,還承載了父輩的願望、甚至社會意義、政治意義。

五十年代以前,人們都認為,名字越隨意,孩子越好養。因此,在那個溫飽問題尚未解決的年代,“狗剩”之類在當今難以登得廳堂的名字,就成為活命的寄托。

五十年代以後,人名的變化又隨抗美援朝、大躍進、人民公社等運動而變化。北京的陳家三姊弟都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老大叫衛國、老二叫衛民、老三叫立功。許多人用頗有政治意義的名字,來表達愛國熱情。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以後,脫掉所背負的“沉重”外衣,名字開始更多地傾注於個人的感情和關懷。家長們開始尋找更動聽、悅耳的聲音和表達,勇、偉、娜、麗等極富男性或女性色彩的字眼被廣泛采用。

二十一世紀,中國第一批獨生子女開始為人父母。這批人大都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們讀著金庸、瓊瑤的小說長大,他們希望給孩子一個並不大眾的名字,彰顯個性。

近兩年,人名的變化還不僅在於此:在“國學熱”影響下,《詩經》《楚辭》成為字典外取名的另一“範本”;孩子隨母姓,以此體現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四、五個字的名字出現,來避免重名的尷尬。

也有人相信,取什麽名,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他的人生和前途。因此,不少家長給孩子改名。初中二年級學生劉宇彤就將名字改成了劉芳嶠,“風水先生”的解釋是,對於一個女孩來講,“宇宙”的“宇”過於龐大,“紅彤彤”的“彤”又過於火辣。

但多數人還是認為,這是極為荒謬的說法:若真如此,豈不是隻要選擇最“有效”的名字,就可以有個好前途?同名同姓的人很多,但他們的命運卻截然不同。

中國人的名字,具有很多值得羨慕的文化成分,同時也成為社會宏大背景的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