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教授移民加拿大化身“鍾點女傭”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綜合加拿大《明報》報道,來自大連的呂秀榮,原本在國內學的是高分子工程,在大學中擔任教授;到了溫哥華後,呂秀榮曾嚐試許多工作,最後進入醫療領域,成為照顧殘疾人士的小區醫療護理員。

“現在我的工資可能比有些文職人員還高。”呂秀榮說。

  剛來到加拿大時,呂秀榮做過家庭鍾點工,也在工廠打過工。之後才在卑詩移民服務會的協助下,進入醫療護理領域。呂秀榮說,這個工作非常缺人,而且隻要高中畢業程度就可以做,一入職就是工會員工,享有每小時接近15元的工資及相關福利。

  呂秀榮的工作內容,主要是和其它同事一起照顧機構內的殘疾人士,協助他們吃飯,陪伴他們出去散步、喝咖啡。“基本上就是簡單的體力勞動,但是這份工作不需要花太多心思,下班之後就可以把工作拋諸腦後。”她說,目前這份工作的從業人員,仍以菲律賓裔及本地人為主,華裔算是少數;但事實上,隻要肯做、肯進修,一直從醫療護理到實務護士、注冊護士,也有人的時薪在幾年內提升到超過30元。

  對於從教授到小區醫療護理員,呂秀榮說,其實她沒有心理調適問題,因為既然留下來,就要適應本地的職場生態,況且照顧殘疾人士,看到他們開心,自己也會很開心。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5ybcuaa.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lub.'>


看到受自己照顧的殘疾者(中)麵露笑容,呂秀榮(右)也感到開心。



  職場致勝 勿怕委屈

  卑詩移民服務會資深就業顧問沈冬妮分析,除了學曆認證問題外,移民工作心態、與東西方職場文化差異,也扮演移民是否能在職場上勝出的重要因素。她說,西方教育對於一個人的發展比較全麵,無論教育層次再高,每個人也都要能夠動手。另方麵,東方社會勞工與知識分子的分界比較明顯,很多技術移民都屬於原本不需要動手的知識分子,來到加國知道自己要動手,作服務別人的事情,心中就覺委屈;但她強調,事實上本地社會講求的是實際應用,而非理論,因此動手的工作並非低下,“況且語言若還有障礙,如何一開始就在管理層指手畫腳?”

  此外,在職場文化方麵,沈冬妮稱,西方職場對於員工的禮儀、談吐、個人清潔要求,都要比國內高,有時候很多細節是新移民想不到的。例如,本地人習慣早上洗澡,出門時頭發一定是整齊而幹淨;但國內的習慣不是如此,因此有新移民可能初次見工,就因為頭發不整齊,給雇主不良印象。而身體上的氣味、衣服上是否殘留油煙味,還有口腔清潔程度等細節,都可能影響求職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