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庭倫理呈現三大變 婚姻不再穩定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20070611/Img250500588.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lub.'>
我家出一萬塊錢,一次性“買”斷贍養,以後你老兩口生老病死不關我們事!

  調查與分析 近年來,關於我國家庭道德走向,出現了“滑坡”和“爬坡”兩種截然相反的判斷。那麽,這些判斷符合實際嗎?請看——

  中國家庭道德狀況調查

  近年來,一些人看到居高不下的離婚率,日益開放的性行為等不良現象,就斷言我國家庭道德狀況在“嚴重滑坡”;還有人看到新的具有合理性和進步意義的道德現象在出現,如男女平等、愛情的追求等,就認為整體道德狀況在好轉,在不斷地“爬坡”。
其實,兩種觀點僅靠枚舉現象來作出結論都存在極大的缺陷。那麽,當前我國公眾的家庭道德狀況究竟如何呢?本文以“2005-2006全國公民道德狀況調查”為基礎,對此進行分析。

  把孝與個人的社會責任內在聯係起來,這是現代家庭倫理道德的新的生長點

  在儒家倫理文化中,孝體現為三個層次:最低的要求是“能養”,即能夠贍養父母,關心父母的日常生活,滿足他們的衣食住行需要。其次是要做到“不辱”,即聽從父母的勸誡,不做違法亂紀的事,不讓父母擔心受怕,丟失臉麵。最高的層次是“顯名”,以自己日後的突出成就、衣錦還鄉、光宗耀祖來為父母顯身揚名。這三個層次並非孤立的,能養是基礎,不辱是發展,顯名是最高境界,逐步上升,更高一層總是以完成底層的要求為條件。一個人即便為父母顯名了,也要關心、贍養父母。

  今日的國人如何看待孝呢?總體上說,絕大多數人並不反對孝,但對孝的具體內容的理解存在分歧。

  我們依照傳統的“孝”觀念設計了如表一所列的幾個方麵的內容,其中,“關心父母的健康和起居”和“盡量與父母住在一起或常回家看看”可歸為“能養”一類;“傳宗接代,延續香火”、“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但不與父母當麵頂撞”、“完全服從父母的意見”可視為“不辱”;而“用自己的成功來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可當作“顯名”。數據顯示,大多數人還是把“孝”理解為“能養”,占到62.49%,視為“不辱”的僅占8.4%,理解為“顯名”的達到 28.62%。由此可見,大多數人恪守著“孝”觀念的基本內涵,對於較高層次的“孝”的要求,也有相當大的認同率。把在社會事業中的成功看成是孝的體現,實際上就把孝與個人的社會責任內在聯係起來了。這無疑是現代家庭倫理道德的新的生長點。

  需要指出的是,傳統的孝倫理包含比我們所分析的要素更多的內涵,如父輩視子女為私有財產,要求子女對父輩的絕對服從觀念等;提倡“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等愚孝思想。通過數據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到,中國傳統孝精神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其愚昧落後的東西正在被摒棄,而適應時代要求新的孝精神正在生發之中。

  對於父母而言,基本的倫理精神和道德規範是父義母慈,但慈往往是父母共同的倫理準則。父母之於子女的倫理義務,一是養育,二是教之以方,使之能成家立業。調查結果顯示,在對“有關家庭的道德中最重要的項目”的選擇時,選擇“愛護後代”的比例隨著年齡上升而逐步攀高,60歲以上的老人選擇此項比例 (14.1%)是20-29歲的青年選擇此項比例(2.51%)的六倍。我們並沒有對愛護後代的具體狀況在問卷上作深入調查,從進一步的訪談中可以得知,父母在對待子女方麵,一般都可做到對子女的關愛,但更側重於“才”的教育,而有忽視“德”的傾向。實際上,隨著獨生子女率的增加,中國出現了“小皇帝”現象,父母對子女是恩寵有加。這對於後代的成長可能會產生一些負麵的影響。


鄰裏關係基本和睦,但都市化程度較高的城市鄰裏關係較為冷淡

  在中國傳統社會裏,鄰裏關係可以說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際關係。
而在市場經濟的巨大浪潮衝擊下,鄰裏關係又有什麽樣的變化呢?

  數據顯示,我國城鄉居民間的鄰裏關係基本狀況良好。但這裏有值得分析的因素。首先我們看到,選擇“鄰裏團結,互相幫助”的人為52.89%。一半以上的被調查者選擇了此項,說明我們還更多地保持了鄰裏和睦的傳統道德。當然,我們看到,選擇鄰裏關係“基本和氣”的占到40.65%。所謂“關係一般、基本和氣”也就是沒有過多交往和親密聯係的一般關係,但能夠和平相處,有難也可以相助。因此,我們也可把這類關係歸為和睦鄰裏關係。但要看到,還有少數人(6.46%)的鄰裏關係極為緊張。對城市的進一步分析可看出,都市化程度較高的城市如上海,鄰裏關係極為緊張的達到了15.36%,也就是說接近六分之一的上海人感到鄰裏關係冷漠和緊張。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一方麵在於社會化程度的迅速提高,人們交往範圍的擴大而導致鄰裏交往的依賴性減弱;另一方麵在於市場經濟的負麵影響等原因引發的個人主義、拜金主義所帶來的人際之間的冷漠。在現代社會,如何既維護各自家庭的相對獨立性,同時又融洽鄰裏關係,這確實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接近八成的受訪者認為,在道德之路上應為婚前性行為亮綠燈

  從調查數據來看,僅有15.26%的人認為,婚前性行為不道德,要“堅決反對”;12.77%的人雖認為婚前性行為不道德,但可以“理解”; 32.68%的人則認為,隻要真心相愛,婚前性行為無需指責;還有28.83%的人把婚前性行為劃入了“個人隱私”的領域。因此,就大多數人而言,婚前性行為是得到認可的、寬容的。接近八成的人認為,在道德之路上應為婚前性行為亮綠燈。

  從一定意義上而言,年輕人的性道德觀念主宰了社會主流觀念。從對數據的進一步比較可以看出,20-29歲之間的年輕人持“堅決反對”的僅占 6.99%,這就是說絕大多數年輕人是認可婚前性行為的。由此,我們也許可以得出結論,當今中國人特別是年輕人具有令人驚訝的性開放觀念。也許,性觀念與性關係的解禁,是人類追求自由與解放的必然結果,但是,人畢竟不是一般原始動物,愛情也不是純粹的性關係;過於放縱的性觀念與行為,完全可能對年輕人形成傷害。現代年輕人在縱情歡娛上蒼賜予他們的青春和快樂時,並沒有對由此產生的苦難做好承受準備。總體上看,青年人的愛情婚姻與家庭道德,還需要嚴肅認真的道德管理與重建,以防止愛情的快餐化、性關係的動物化、婚姻責任的淡化。

  三分之一的受訪者對於婚外戀持基本認可、寬容的態度,這個結果多少有些出人意料

  在幾千年的曆史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婚姻、家庭道德觀念,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忠誠精神。婚姻中的忠誠精神強調的是婚姻中的夫妻都必須忠實於對方,不能欺騙對方的感情。當然,傳統忠誠精神有其糟粕之處,如單方麵要求女性的忠貞等。在現代婚姻的危機中,婚外戀(情)作為對忠誠精神的最大挑戰被列為第一號“殺手”。然而,對於這種現象,迄今為止,人們的認識還很不一致。

  當問到對於婚外戀的態度時,接近一半的人認為“是一種不道德行為,堅決反對”;但也有26.35%的人給予了“理解”;還有15.07%的人把婚外戀劃屬於“個人隱私”,認為不應“受到道德的譴責”,更有極少數人持“認同”態度。也就是說,三分之一的人對於婚外戀持基本認可、寬容的態度。這個結果多少有些出人意料。

  我國目前正處於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過渡轉型時期。這種過渡轉型反映在家庭上,也就是正在從傳統的“生產消費合作社”婚姻向現代情感型婚姻過渡。以往婚姻的穩定有其外在紐帶的製約,如經濟原因、政治原因、文化傳統特別是傳統的婚姻倫理觀念的支撐。而新的靠情感紐帶來維係的婚姻,與以往多重外在紐帶來維係的婚姻相比,對婚姻質量的要求不是更低了,而是更高了,所以也就更脆弱了。雪上加霜的是,傳統的婚姻家庭觀念在現代社會的不斷衝擊和碰撞下,顯得脆弱無比、不堪一擊。從人們對於婚外戀的態度便可窺見一斑。在這樣的夾擊下,現代婚姻變數增多,穩定性下降,離婚率的持高不下,也就不足為奇了。

從總的狀況看,我國目前家庭倫理道德建設出現了三大變化

  第一,由傳統向現代轉變。
夫妻關係的平等已成為家庭生活的現實和社會發展的趨勢;家庭民主逐步取代家長製,家庭成員之間協商增多;生育觀發生了根本變化等。第二,由依靠向獨立轉變。家庭生活靠自己安排,家庭對國家和單位的依靠關係減弱;婚姻自主成為主流,家庭成員之間的依賴關係減弱,由女方提出離婚的比例增高,老年再婚也被社會廣泛接受。

  第三,由封閉向開放轉變。家庭生活方式向社會開放,追求生活的高質量;家庭結構小型化,單一的家庭承擔贍養逐漸向家庭與社會共同承擔贍養轉變。

  同時,家庭領域也出現了一些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第一,婚姻關係穩定性下降,夫妻情感軸心偏移。這一情況在全國具有普遍性,沿海及發達地區更為突出,近年來離婚率一直呈上升趨勢,試婚、傍大款、未婚同居、未婚先孕、婚外戀、情人潮、家庭暴力等現象增多,單親子女增多。第二,教育子女重智輕德。對獨生子女教育普遍存在溺愛現象,致使許多孩子好逸惡勞、自私自利、心理承受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第三,“啃老”、棄老現象突出,親情紐帶鬆弛,家庭關係中普遍以兒孫為軸心。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調查鏈接

  1.調查目的:了解和考察在社會轉型和外在價值觀念的衝擊以及消極社會現象的影響下我國公民的家庭道德觀現狀。

  2.調查工具:本調查采用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編製的《2005-2006全國公民道德狀況調查問卷》,該問卷共有六大維度:整體道德現狀、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道德建設、網絡道德。

  3.調查對象:對北京、上海、哈爾濱、南昌、海口、重慶、蘭州、鄭州、昆明、大連1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各年齡、職業、學曆層次的公民通過隨機抽選的方式進行調查,共計6000個樣本量。實際收回有效問卷總數為5951份。 (完顏華)

  表一

  對“關於‘孝’的內容,您認為最為重要的一項”的回答情況

  內容 頻數(人) 百分比(% )

  關心父母的健康和起居 2183 36.68

  盡量與父母住在一起或常回家看看 1536 25.81

  傳宗接代,延續香火 43 0.72

  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但不與父母當麵頂撞 359 6.03

  完全服從父母的意見 98 1.65

  用自己的成功來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 1703 28.62

  說不清 94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