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高考狀元出社會表現普普通通 未必高明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工商時報彭媁琳/中國又進入了熱烈的高考季節,大學考試競爭激烈,獲得高考狀元榮銜的學生,不僅是各方關注的焦點,更是學校、家長、教育單位、媒體拿來評分的指標。但是,這個指標的意義究竟何在呢?

日前,中國校友會網大學評價課題組推出了首次高考狀元大調查,對一九九九到二○○六年,八年之間各省市的高考狀元進行統計,了解這些高考狀元的地域分布以及選填誌願的意向等等。雖然各省市對大學入學考試的分數線有不同的劃分,使得各地區高考狀元數量也有些落差,但高考狀元是各地區最頂尖的學生,是沒有疑問的。

香港科技大學也成狀元們的最愛

調查中顯示,北京、上海等一級城市的名校,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複旦大學等等,仍是高考狀元們的首選。其中,北京大學更獲得五六○位高考狀元中五六%的青睞,成為狀元密度最高的學校。而出身二、三級城市的狀元們,反而不會有名校情節,有較高的意願選擇非北京或上海的學校就讀。顯然經濟、社會背景不同,也會影響這些優秀學生對學校的選擇。

令人驚訝的是香港,其國際化與金融中心的形象,這幾年對大陸名校招生產生了威脅。高考狀元們選擇到香港科技大學的比例,僅落後北大、清華與複旦。

中國大陸教育專家們認為,香港不僅因為國際化程度較深,才逐漸吸引大陸學生前往就讀,更因為香港科技大學祭出了對狀元們的學費優待政策和高額獎學金,讓學生能沒有壓力的前往高學費的香港就讀。

但令專家們較為憂心的是,這些高考狀元們多半出身於省立或者重點中學,顯示出教育資源嚴重的分配不均。尤其是蒙古、海南、雲南等教育資源原本就不平均的地區,高考狀元們更隻畢業於少數特定的重點學校。另外,家庭經濟環境的優劣,明顯影響了學生受教育的機會以及其所能分配到的教育資源,這對強調平等的中國大陸來說,是相當不公平的情形。

此外,學校、媒體利用高考狀元作為炒作題材的情形也越來越嚴重。重點中學以自己培養出了高考狀元為傲,吸引家長擠破頭也要把子女送到明星學校就讀。而大學則以招收了多少高考狀元當成評鑒指標,甚至出現名校職員到各地搶學生的情形。

據“人民網”報導,二○○六年廣東省高考狀元王姓女學生,就曾經麵對北大、清華的招生人員遠赴廣東,遊說到深夜仍不肯離去的狀況。

然而,高考狀元的頭銜,畢竟隻是對學生高中成績的一種肯定,並不能保證學生此後就能終生平步青雲、出人頭地。相反的,許多頂著狀元光環的學生,無法麵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挫敗感。

今日校園精英工作成就未必高明

中南大學教授蔡言厚對高考狀元們的未來發展做了調查,他發現,高考狀元們雖然是校園精英,但進入社會後的工作成就卻不比其他在校成績普通的學生來得好,綜合平均的發展,才是國際上人才培養的主流。甚至,二○○五年時,香港大學就拒絕了十一名高考狀元的入學申請,在當時引起社會一片嘩然。

中國社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極盛在追蹤了三○○名高考狀元後發現,出身在農、工等社會經濟地位較差家庭的學生,即使有狀元的頭銜加身,也未必能隻靠自己的努力,就扭轉未來在社會上的經社地位,女狀元們也無法以狀元的身分,就讓社會重男輕女的價值觀有所改變。

也許,比較值得討論的是,每年新狀元出爐時,過去老狀元們的成就發展,是不是仍然亮眼,這才是對精英教育的深刻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