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之路滿荊棘? 中國茶的星巴克夢想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63jtppv.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lub.'>

如何造就商業品牌,如何創新技術,如何鋪設市場通路。美國的星巴克、英國的立頓提供了兩條可資借鑒的路線

160萬元一盒的普洱茶,128萬元一斤的西湖龍井,地方政府和商家的合力炒作正在提高中國茶葉的身份。

就像四個世紀前的“鬱金香泡沫”,不符合經濟規律的普洱茶價格似乎是必然破滅的泡沫。除此之外,普洱茶和國內其他茶係一樣,麵臨著共同的困難,比如如何造就商業品牌,如何創新技術,如何鋪設市場通路。美國的星巴克、英國的立頓提供了兩條可資借鑒的路線。而在成為星巴克或者立頓之前,流派紛呈的中國茶的身份基本上仍然是:產區品牌,以及尚欠商業化提煉的文化品牌。

追趕星巴克

1994年,18歲的福建安溪茶農魏桂林前往汕頭賣茶,途經福建漳浦縣時,看到了一則“海峽兩岸烏龍茶評比大會”的廣告。他隨即折回安溪老家,拿了兩盒茶葉參加評比,結果得了一個二等獎、一個優秀獎。

評比會後,舉辦方台灣天福茶業公司的總裁李瑞河會見了獲獎者。李瑞河當時的一席話讓魏桂林至今難忘:“世界上最富的農民是台灣的茶農。他們的年人均收入相當於78萬人民幣。”

李瑞河的話給了魏桂林很大的激勵。數年之後,魏桂林成為了福建魏氏茗茶的總經理。在經營方略上,他也是李瑞河的追隨者。可以說,在整個福建,李瑞河的經營方略影響了整整一代茶人。

在國內茶界,李瑞河是個傳奇人物。天福原本是台灣的一家中小茶企,在台灣一度瀕臨倒閉,在1993年進入大陸後,李瑞河借款2000萬開始發展,終於重獲新生。如今,天福茗茶在國內已經擁有500多家連鎖茶莊,僅北京一地,就開了50多家茶店。同時,就像星巴克跟隨美國人的腳步進入世界各地一樣,天福的茶店也跟隨華人的的行蹤進入了歐洲和美國。

李瑞河將一套現代化的管理理念帶進了大陸的製茶界。天福茗茶的培訓是根植於企業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茶葉、茶文化。李瑞河尤其強調對於衛生的要求,甚至達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員工培訓的第一堂課,被要求進行廁所清潔培訓。李瑞河以公司董事長之尊,以60餘歲的年紀,親自帶領新員工到店麵衛生間,教授廁所清潔要領,他率先垂範,戴上塑料手套,清洗便器。

天福茗茶嚴格的衛生標準和服務標準,在李瑞河的“非常舉動”中得以建立並繼承下來,成為天福茗茶的文化。

李瑞河的抱負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數天前的5月16日,天福投資2億元創辦的全球第一所茶業高校——天福茶職業技術學院在福建漳浦開始招生,首批招生的專業有五個係。“這些年,茶的經濟價值和文化內涵提升很快。但茶業教育很滯後,人才短缺,嚴重製約中國茶業走向現代化和國際化。”李瑞河在開學講話中說。

魏桂林認為,如今的天福在資金、管理水平科技水平上,都領先同行。在他看來,天福是最接近星巴克的茶葉品牌。

李瑞河的產業規劃遠遠超出了福建、台灣的地域範圍。天福的產品,囊括了國內各大茶係。在福建、四川、台灣等地,都有龐大的茶葉基地,這和一些專注於製作和銷售本地茶葉的福建茶商不可同日而語。同時,天福早期就從日本引進了先進的製茶科技,從茶葉開始,天福的產品線延伸到了茶飲料和茶食品。天福的技術和管理水平,使得它可以像星巴克整合阿拉伯和南美的咖啡資源一樣,整合國內的茶葉資源。

當然,天福類似於星巴克的工業標準化並不是中國茶葉品牌的唯一取向。在杭州,太極茶道走了另一條連鎖道路。

和李瑞河不一樣,太極茶道的老板鄭純輝不稱總裁,而稱“掌門”。“我們是一個茶藝流派,現在550家流派加盟茶館,7000多位流派的弟子。在國內和海外,我們是以流派的形式做推廣。”鄭純輝對《財經時報》記者說。

注重推廣傳統茶藝的儀式,太極茶道獲得了一個文化品牌的地位。

最近,太極茶道正在印尼和日本做推廣。在走向國際方麵,太極茶道承接了半殖民地的曆史。“我們的淵源地是上海,1938年到杭州。即便是在243年前,太極茶道也是麵向全國和全世界。在流派初期的100年,太極茶道一直和一些英籍的企業,如怡和洋行合作。”鄭純輝說。

做中國的立頓

普洱茶的天價炒作,在業內其實已經不新鮮。同樣的事,福建鐵觀音、杭州龍井都做過。

1993年,福建遠太集團首次舉辦茶王拍賣會,集團董事長僑出價1萬元買了1斤鐵觀音,開創了茶價的炒作先河。6年後的1999年,僑在香港“鐵觀音”茶王拍賣會上,花11.8萬港元競買到100克安溪鐵觀音茶王,“天價”字眼從此出現在茶史上。

西湖龍井也不示弱。去年4月28日,在第六屆馬連道茶葉節舉辦的浙江珍品綠茶拍賣會上,貢牌西湖龍井拍出了128萬元一斤的價格。而此前的記錄是2005年4月,禦茶龍井爆出過14.56萬元100克的價格。

天價的製造者當然不是為了喝茶。港商身份的僑是福建安溪人,對安溪茶來說,僑是一個值得感謝的助推器。天價提升了鐵觀音身份,閩南鐵觀音的價格從那時起一路高漲。魏桂林回憶說,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一斤鐵觀音的價格隻有幾十元,最貴的也不過幾百元。而現在,在魏氏的茶莊內,最高的價位是5000 元,最低的也有80元。

地產商僑其實很務實。在醞釀了數年後,去年6月,他出價2.5億元,收購了有50多年曆史的安溪茶廠,茶廠的茶葉品牌“鳳山”也隨之被收編。

“安溪茶現在有名氣,也有牌子,我想把兩者結合起來。國際上的慣例,都是由大財團控製茶葉經營,像日本的三井集團,茶葉隻是其旗下的一個部門。這樣做,能夠為資金實力較弱的農產品企業注入充足的資金。”僑對《財經時報》記者說。

收購後重組的安溪鐵觀音集團,在當地擁有萬畝茶園。僑的設想是依托安溪的茶葉基地,進行深加工,推出一係列茶葉飲料、茶葉生物品,比如推出易拉罐裝鐵觀音。

僑的遠景規劃是,用安溪烏龍茶做出英國“立頓”那樣的品牌。“在我看來,一個品牌,不進入歐洲和美國的主流市場,就不是大品牌。”眼下,他要走的第一步是讓安溪茶穿越歐盟國的貿易壁壘。歐盟的農殘標準是一個很大的麻煩。在茶葉進口方麵,歐盟執行“零風險”計劃,以每年2-3次的頻率不斷增加茶葉中農殘的檢驗種類,到2005年,茶葉農殘標準已從1999年的7項中增加到189項。這個問題,不僅讓安溪人,同時也讓所有中國茶人感到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