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解放軍空軍建立很長一段時間裏,航空兵部隊不斷發展壯大,但一直沒有空軍“第一師”這個番號。為什麽長時間空缺此番號?它是什麽時候有的?為什麽會出現這種現象,其中有鮮為人知的故事。
空軍第一支航空兵部隊番號由“一”變成“四”,緣於劉亞樓一番話
新中國成立不久,為了加強華東地區的防空力量,抗擊退居台灣的國民黨空軍對上海等大城市和華東沿海地區的轟炸,並為解放台灣作準備,黨中央、中央軍委決定在華東地區組建人民解放軍空軍的第一支航空兵部隊。
1950年4月的一天,時任空軍第二航空學校政委的李世安,突然接到空軍司令員劉亞樓的電話,要他馬上到北京來談話。
見麵後,劉亞樓對李世安說:軍委決定調你去華東地區組建第一支航空兵部隊,你當政治委員,方強同誌任旅長(未到職)。李當即表示服從組織決定。劉緊接著問他:新組建的空軍第一支航空兵部隊,你看是叫第一旅好呢,還是叫第四旅好?李世安說:數一個數,編一個序列,都是從一開始的,新組建的人民解放軍空軍第一支航空兵部隊,當然是叫第一旅好。劉亞樓笑了笑說:我已考慮了很久,還是叫四旅好。叫“第一”容易產生“老子天下第一”驕傲自滿情緒。我們要效仿毛主席的做法,他在井岡山創建第一支中國工農紅軍部隊時,開始就叫紅四軍,沒有叫紅一軍嘛!我看應叫空軍第四旅,這裏有一個繼承和發揚紅軍光榮傳統的問題,這樣有利於這支部隊的建設。
李世安聽了劉亞樓的一席話,深受啟發,回答說:司令員講得好,我沒有考慮這麽多,沒有想到還有個繼承和發揚紅軍光榮傳統的問題,這樣叫意義就更大了。
劉亞樓說:這個部隊是由4個機種混合組編而成的,來我國的蘇聯巴基斯基空軍部隊叫混成集團軍,因此,我們這支部隊的名稱也可叫做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四混成旅。這個名稱是我與總政羅榮桓主任一起研究確定的(該旅當時對外代號稱“中國人民解放軍太平洋部隊”)。
由此,人民解放軍第一支航空兵部隊的番號就定了下來。
1950年6月19日,混成第四旅在南京正式成立。旅部以第三野戰軍第三十軍九十師師部為基礎,加上空軍司令部和華東航空處抽調的100多名幹部,共300多人組成。先駐南京,後轉駐上海龍華機場。華東軍區空軍司令員聶鳳智兼任旅長,李世安任政治委員,劉善本等3人為副旅長。旅機關設有司令部,轄作戰、偵察、通信、管理、機要5個科;政治部,轄組織、宣傳、保衛3個科和1個翻譯室;後勤供應處和航空工程處。旅下轄4個團和4個供應大隊(也是團級單位),全旅共有3500多人。
當時,混成第四旅是解放軍唯一的一支航空兵部隊,全國的戰鬥機幾乎全都集中到這支部隊來了,機型五花八門:有殲擊機,有強擊機,還有轟炸機;有噴氣式的,也有螺旋槳式的。有的機種數量多達幾十架,有的隻有幾架,可以說是我國當時所有戰鬥機的大匯集,是各型號戰鬥機的“大拚盤”。如:十團裝備烏拉-9飛機3架,雅克-17飛機4架,米格-15飛機38架,這是解放軍空軍第一個裝備噴氣式殲擊機的戰鬥團;十一團裝備烏拉-9飛機4架,拉-11飛機39架;十二團裝備飛機39架,均為杜-2轟炸機;十三團裝備的飛機均為強擊機,其中接收蘇軍的伊爾-10飛機25架,原有烏伊爾-10飛機3架。
混成第四旅幾經演變,但番號一直為“第四”
混成第四旅組建後,由於飛機的機型多,人員新,許多人來自陸軍部隊,對航空業務非常陌生,給訓練帶來了很大困難。加之蘇聯巴基斯基空軍部隊將於10月回國,中央軍委指示:“華東空司應用一切方法保證這一接收和教育之任務圓滿完成,利用3個月的時間把蘇軍同誌的技術本領學到手。”劉亞樓明確要求:一定要把部隊建設好,帶出好作風;要抓緊訓練,爭取在最短時間內成為一支有戰鬥力的部隊。於是,在旅成立之初,部隊就掀起了突擊訓練的高潮。從旅領導到每個指戰員,都拿出了頑強拚搏的精神,刻苦認真地學習、訓練。幾乎所有的人白天訓練後,到晚上十一二點還在背術語、記數據、練動作,克服了種種困難。通過3個月的緊張訓練,100多名飛行員中有91人放了單飛,50人能在晝間簡單氣象條件下執行單機、雙機編隊和中隊編隊的作戰任務。另外,還培養了7名能帶飛的教員,機場的其他業務工作也基本過了關。
10月13日至17日,混成第四旅與蘇聯巴基斯基空軍部隊正式進行了交接工作。從10月19日零時起,混成第四旅開始單獨擔負保衛上海的防空任務,成為解放軍空軍第一支具有作戰能力的部隊,指戰員們終於邁出了從陸軍到空軍的決定性一步。裝備驅逐機、殲擊機的十團、十一團擔任了戰鬥值班,裝備轟炸機的十二團參加了南京軍事學院組織的抗登陸演習。這次演習是解放軍空軍第一次協同配合陸軍部隊進行的實戰性演習,取得了圓滿成功。劉伯承院長在講評中,讚揚“空軍能準時到達,隊形嚴整”。1950年10月1日,十二團參加了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次國慶空中受閱。在劉善本的指揮下,19架杜-2飛機和空軍獨立第一驅逐大隊的9架拉-11飛機,以9機編隊和3機編隊的隊形,兩次通過天安門上空,獲得圓滿成功。
混成第四旅作為空軍的第一支航空兵部隊,由於在部隊建設上取得了突出成績,成為空軍部隊擴編發展的骨幹力量,該旅在編製上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十一團、十二團、十三團以及一些旅領導幹部被陸續抽調出去,先後組建起5支航空兵部隊(空二師、四師、五師、八師、十師)。旅部機關和第十團於1950年10月底從上海轉抵遼陽,準備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此時的混成第四旅,已經變為一支殲擊機部隊,但番號仍為“第四旅”。
1950年10月31日,經毛澤東批準,空軍部隊由旅改師。劉亞樓指示,旅改師後,混成第四旅番號序列不變,改稱空軍第四師。師長為方子翼,政委仍為李世安。
為了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保衛祖國領空,空軍部隊加速擴編。1950年10月5日在沈陽成立殲擊第三旅後,各機種的航空兵部隊如雨後春筍般地不斷建立。其擴編大致分五個階段:1950年11月下旬至12月23日,組建了裝備強擊機的第五師,裝備殲擊機的第二、六、七、九、十二師,裝備轟炸機的第八師;1951年1月上旬至5月,組建了裝備轟炸機的第十師,裝備強擊機的第十一師,裝備運輸機的第十三師,裝備殲擊機的第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師;1951年9月至1952年5月,組建了裝備殲擊機的第十九、二十一、二十四師,裝備轟炸機的第二十、二十三、二十五師,裝備強擊機的第二十二師和裝備偵察機的獨立第一、第二團,裝備運輸機的獨立第三團;1952年12月至1953年3月,組建了裝備殲擊機的第二十六、二十七師,裝備強擊機的第二十八師,裝備轟炸機的獨立第四團,同時開始將每師二團製逐步擴編為三團製;1953年底至1954年初,組建了裝備殲擊機的第二十九師,裝備偵察機的獨立第三團。至此,解放軍空軍已有28個航空兵師、70個航空兵團,各型飛機3000多架,形成了一支航空兵種類初步齊全、具有一定戰鬥力的空中力量,整個空軍的建設已初具規模。
此時,雖然空軍部隊的番號序列已經排到第二十九師,但仍然空缺著“空一師”的番號。
抗美援朝建功勳,“空一師”番號終確定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年輕的人民空軍後來以“中國人民誌願軍空軍”的名義奉命參戰。初創時期的人民空軍,不僅飛行員飛行時間短,駕駛技術不熟練,更沒打過空戰,而美國空軍大都是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飛行員。然而,解放軍空軍發揚敢打必勝的精神,不畏強敵,奮勇拚搏,取得了輝煌戰績。在兩年的時間裏,誌願軍空軍共有10個殲擊師21個團、2個轟炸師3個大隊參加抗美援朝作戰,共起飛2457批26491架次,實戰366批4872架次,有373名飛行員向敵機開炮,212名飛行員擊落、擊傷敵機。共擊落美機和參加朝鮮戰爭的其他國家空軍的飛機330架,擊傷95架,其中絕大部分是美機。我空軍被擊落231架,被擊傷151架,犧牲116名飛行員,湧現出大批為後人所熟知的戰鬥英雄。
最早參加抗美援朝、戰績最突出的空軍部隊是“空三師”和“空四師”,兩師都受到過毛澤東的親自嘉勉。“空三師”於1951年10月開始兩次輪番參戰,是誌願軍空軍部隊中“戰績大、打得好”的一支過硬部隊。在曆時一年多時間裏,共起飛255批3465架次,實戰52批776架次,擊落敵機87架、擊傷27架,湧現出擊落、擊傷敵機29架的“王海大隊”,擊落、擊傷敵機17架的“趙寶桐中隊”等61個立功單位,以及英雄、模範、功臣1113人。1952年2月1日,毛澤東看到該師的情況報告後,親筆寫下了“向空軍第三師致祝賀”的批語。
“空四師”是人民解放軍空軍第一支參加抗美援朝的部隊。參戰伊始,劉亞樓司令員為其製定了“慎重初戰”,“從實戰中鍛煉,在戰鬥中成長”的指導原則。該師按照部隊序列,十團二十八大隊接受了第一批實戰鍛煉的任務。
1951年1月21日,“空四師”迎來了第一次空戰。雷達發現,數批敵機在平壤以北沿鐵路線活動。蘇軍出動8機,我二十八大隊出動8機迎敵。大隊長李漢先於友軍接敵,率隊迂回到敵機後麵,在距敵400米處用固定光環瞄準射擊,敵機紛紛向黃海上空逃去。後經射擊照相膠卷判定,擊傷敵F-84飛機1架。這是“空四師”首戰首次擊傷敵機,也是誌願軍空軍第一次取得的空戰勝利。空軍領導對初次空戰的勝利非常重視,專門發來電報指出:這次空戰,
“證明年輕的中國人民空軍是能夠作戰的,是有戰鬥力的”。
在初次空戰勝利的鼓舞下,二十八大隊在23日和29日又取得兩次空戰的勝利。23日打了一次反封鎖反轟炸的較大空戰。當日晨,美軍30多架F-84轟炸機在幾十架F-80戰鬥機的掩護下,偷襲我新義州陣地的3個機場;10多架F-80戰鬥機竄到我浪頭機場上空,封鎖跑道,壓製我機起飛。蘇聯友軍和我二十八大隊強行起飛,編隊尚未集合就將敵機擊退,並追到新義州上空,同幾十架敵機展開了激烈的空戰。空戰打了半個多小時,敵我雙方均未損失。這次空戰之所以稱是一次勝利,一是美軍空軍反應強烈,認為“這是(朝鮮戰爭中)一次規模最大的空戰”,但沒占到便宜。二是我方雖無戰果,但收獲不小,支援了友軍,保衛了目標,鍛煉了自己,取得了經驗。29日,二十八大隊起飛迎擊在清川江橋地區活動的敵機。李漢率8架飛機利用陽光隱蔽接敵,並展開攻擊。在敵機逃散時,李漢咬住敵3號機,距300米開炮將其擊落。在機動飛行中又向另一架敵機進行射擊,並將其擊傷。
二十八大隊10天打三仗,取得擊落、擊傷敵機3架的戰績,實現了空軍黨委“堅決打好第一仗”的要求,打破了美國空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為後來的作戰提供了寶貴經驗。
由於我機和友機對敵機敢於打大空戰和頻繁出擊,迫使美機的活動退到平壤以南,清川江以北成為蘇製米格飛機的天下。美國空軍不得不承認,米格飛機在清川江和鴨綠江之間幾乎占據了絕對的統治地位。這一空域被稱為“米格走廊”。
在以後的戰鬥中,“空四師”與美軍的空戰越打越大,也越打越好。1951年9月25日、26日、27日,連續進行了三天大規模的空戰,雙方各出動了100多架飛機。此舉使美國空軍大為震驚,驚呼:“這三天的戰鬥是曆史上最長最大的噴氣機戰役!”並說:中國誌願軍空軍“嚴重地阻礙著聯合國軍的空中封鎖鐵路線的活動”,“戰鬥轟炸機除了扔掉炸彈四處逃命外,別無其他辦法”。
10月2日、5日、10日、16日的空戰規模更大,雙方都出動了近200架次的大機群。尤其是5日和10日,我方分別取得了5∶1和6∶0的戰果。
1951年10月2日,毛澤東在看了“空四師”的戰報後,欣然親筆嘉勉:“空四師奮勇作戰,甚好甚慰。”
1952年2月10日晨,“空四師”飛行員張積慧在朝鮮秦川上空將美軍“空中英雄”、“王牌飛行員”戴維斯駕駛的F-86E飛機擊落,戴維斯被擊斃。這在美國掀起了軒然大波。戴的妻子向美國政府提出強烈抗議,美國國會要員為這一失敗大發雷霆。美國遠東空軍司令威蘭於2月13日發表特別聲明,稱戴維斯被擊斃“是一個悲慘的損失”,“是對美國遠東空軍的一大打擊”,“給在朝鮮的美國噴氣機飛行員帶來了一片暗淡的氣氛”。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的1956年3月30日,根據全軍統一編製序列的精神,鑒於“空四師”戰功卓著,又曾是解放軍空軍的第一支部隊,空軍黨委決定,將“空四師”番號改為“空一師”。至此,“空一師”番號在空缺6年後,終於有了該屬於它的部隊。
繼承光榮傳統,“空一師”再創輝煌
在國土防空作戰中,“空一師”屢建戰功。
20世紀60年代,美國不斷派遣無人駕駛高空偵察機侵犯我領空,進行偵察攝影,獵取情報資料。前幾次來犯,由於敵機機動性強、飛得高,加上我空軍自身的原因,都未把它打下來。為此,周恩來曾指示空軍:“要千方百計打下一架無人偵察機。”
1964年11月15日黎明,正在熟睡中的飛行員被指揮所的電話鈴聲驚醒:一架美國147G型無人駕駛高空偵察機從南海上空侵入我領空。“空一師”飛行中隊長徐開通駕殲-6飛機立即起飛,迅速爬升到1.6萬米高空,在地麵正確引導下,遠距離發現了敵機。按照預先研究的作戰方案,在追至35度觀察角時拉起躍升,從20度躍升角直衝敵機,對準其肚皮,到相距450米時,打出一串炮彈。但由於用力過猛,飛機向左晃動,炮彈從敵機左外側滑過。徐開通立即修正瞄準,在相距300米時再一次射擊。這次由於動作急躁,機頭未能拉住,又打低了。此時,兩機越來越近,隻剩最後一次射擊機會了。徐開通沉住氣,緊盯住敵機,穩穩地瞄準,第三次猛按炮鈕,隻見敵機當即起火爆炸。敵機爆炸前,兩機相距已經不到100米!待左坡度脫離敵機時,一團火球從我機上方幾米的高度一掠而過,場麵十分驚險。“空一師”首創打下美國無人駕駛高空偵察機的紀錄。
事後,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賀龍、葉劍英、羅瑞卿等黨和國家、軍隊的領導人,先後接見了擊落敵機的有功人員。徐開通坐在周恩來總理和賀龍元帥中間合影留念。
此後不久,該師副中隊長張懷連又擊落了兩架美國無人駕駛高空偵察機。
粉碎“四人幫”後,該師黨委在撥亂反正中以身作則,狠抓整頓,從嚴治軍上,又取得了新的成績,成為全軍學習的典型。該師黨委嚴格要求自己的四句話“學習走在前,工作拚命幹,生活不特殊,遵紀做模範”,在當時享譽全軍,中央軍委曾通報表揚他們,號召全軍向他們學習。鄧小平在接見該師的領導人員時曾兩次提出:
“你們這麵旗幟不要倒。”
如今的“空一師”,在部隊現代化建設上依然保持和發揚著老部隊的光榮傳統,時刻走在全軍的前列,戰鬥力有了新的提高,各項工作成績顯著,成為戰無不勝的“空中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