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90歲理發師吳忠明:“我給三十萬人理過發”(圖)

90歲理發師吳忠明:“我給三十萬人理過發”

文章來源: 東南快報 於 2007-01-20 10:34:46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不到一個月前,一部以北京四合院一位93歲的老剃頭匠為主角的影片,被印度果阿電影節評委稱讚為“沒有故事的故事片”,並由此獲得了首獎“金孔雀”獎,影片內容為老剃頭匠原汁原味的生活再現。而在遙遠的南方城市福州,也有這麽一位久經時代變遷、90歲高齡的老理發師,他就是家住光祿坊的吳忠明老人。老街巷,老理發店,老剃頭椅,生活沒有電影那麽戲劇化,文字也不如膠片光影那般直接的視覺魅力,但老人娓娓道來,仍然流淌著曆史長河中的背影。

民國年間曾給留辮子的人理發

我出生時,滿清王朝氣數都盡啦!但是我卻幫留辮子的人理過發,雖然隻是寥寥幾個。得先把周圍一圈剃下來,然後把頭皮刮光亮,難度還挺大。聽老一輩說,孫中山的隊伍一進福州城,就把東南西北四城門都關上,在城門處設個點,還準備了幾籃子太平(鴨蛋,福州話諧音“壓亂”,因此又名“太平”)。抓到一個進城的,就剃光,然後贈送兩個太平。城外的人一聽了這事,都嚇得躲在家裏不敢進城了,大家都說,“頭也不剃,蛋也不要。”但我覺得孫中山老人家這事做得真是很對!你想啊,長發多麻煩,特別是農民,去挑糞,盤頭上,一沒係緊,就掉糞池裏去了。過去福州的女人頭發也好幾斤,梳個髻子,還要插三條銀簪,還有墜子,頭的負擔太重了,走路都頭重腳輕,後來也被取消了,要求女的也剪齊耳垂肩發。輕鬆多了,腦子也好使了。

13歲入行17歲獨撐門戶

我13歲當學徒,17歲開始獨撐門戶。到如今,理發工齡有整整77年,有人幫我算過,每天平均10個人,幾十年下來,幾乎有30萬人次呢。不過,其間,還頗有一番波折,聽我慢慢攀講(福州話音譯:聊天)。漸漸地,大家開始習慣輕便的短發,我的理發店生意也越發地好了起來。各種發型流行開了,從最早開始的剃光,到整齊清爽、直板板的海軍頭,到後麵的板寸頭,還有留長了吹,花樣還很多的。那時生意好做,理次發,給1角錢或33個銅片。要知道,1個銅片,可以買兩塊好大的征東餅,3片就能買碗鍋邊糊,160斤米也就6塊多。

幾十年前就給女士們燙過發

幾十年前,也有燙頭發的,女士燙頭發要2角錢。當時燙發可沒現在這麽安全,用的是火鉗,這對技術是極大的考驗。火鉗燒得太熱,燙上頭發則斷,太冷的話,又不卷。我通常是把火鉗燒了,放在臉旁邊熏熏,感受下。偶爾店裏太忙,顧不過來,叫學徒燙,就出了事,有個新娘的頭發就被學徒給燙壞了,嗬嗬。後來是用電的,現在都冷燙,先抹上一層東西,很安全。

抗戰時期在長樂開過“連鎖店”

不過日軍侵略福州那陣子,我們一家逃到了長樂,在長樂,我開了3間店,請了十幾個夥計幫忙,那算是我的理發店最鼎盛的時期了,四裏八鄉的人都來找我理發。在長樂幫人家燙完頭發,人家請喝喜酒,還有紅包。不過長樂人比較窮,不少人的理發錢都欠著,到稻米成熟時,按市場價稱稻米來還。整整過了18年,我才從長樂回來,就在我家對麵不遠重新豎招牌,開了家“勤工理發店”。後來碰上了“三反”“五反”“合作化”,店名被改為沒個性的“光祿坊一店”,生意就日漸清淡。理發可不是個好行業,吃這口飯,沒有辦法,有時候生意做不過來,有時候又冷冷清清,一個人也沒有。

回首往事從來不是個落伍的人

理了一輩子發,我的總結就是技術要過硬,態度還要好。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所以隨著時代的進步,發型也越來越多,都要靠自己琢磨。比如在街上看到個新發型,自己就能想得出這該怎麽剪,隨時保持理發店的最新潮流。有人說土,我就改進。記得以前香港流行一種發型,叫“假全黑”(福州話意譯),近看是寸短,遠看像長發,就是所謂的假的全頭黑發。要剃全頭寸頭,撒三次粉,剃三次,耗時費力,最後一遍剪完,光亮如鏡。我現在耳聰目明,手腳也很靈活,如今很多流行發型,我也能理得出來。何況我的老技藝,現在美發店的那些年輕人,哪裏會啊!這可都是大功夫,挖耳、洗眼睛、治落枕,都是我的絕活。光光挖耳工具,就有五小件,掏耳的有小鑷子、小鏟子、耳刀等。洗眼睛,用小銀珠,放在水裏,滌蕩上幾次,說不出的舒服。老主顧們都說,像換了新耳朵新眼睛一般,他們也都是衝這來的。我還開著店時,洪山橋、倉山那麽遠的老主顧都會跑過來,睡覺了也被他們從床上拖起來,非要我剪不成。

自從店麵被拆遷後,吳師傅倒是“沒事偷著樂”了!雖然有幾分想念老主顧,但自己總算成了有閑一族,可以在晚年,遊遊西湖,聽聽小曲,找老人對弈,大戰個三百回合,無事便在家,大睡上一覺,小日子也過得悠哉樂哉。老理發師的悠遊生活,真讓人有幾分羨慕。老人90歲了,可仍然身體健朗,步履如飛,一口地道福州話,加些俚語,侃侃道來。雖然並不識字,也說不來普通話,可他真像本大書,說的故事都是咱沒聽過的,聽得我們都津津有味。他最愛說,你聽我慢慢“攀講”給你聽。不過,從開始采訪到最後,老人最遺憾的就是,那店不在了。“不過話說回來,年紀也大了,以前他們都把我從床上拖起來,現在呢,沒店了,就趁這個機會休息吧!每天早上去西湖散散步,下午在家聽聽戲,和鄰裏“攀講”下,日子過得也舒心。”的確,誰站著七十七年,拿著推子七十七年,微笑待客七十七年,都想歇歇呢!記者問他晚年還有什麽願望要實現嗎?他想了老半天才說了個字,沒!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11歲熊孩子按門鈴玩惡作劇,被鄰居槍擊身亡!
馬斯克特斯拉未來約80%價值將源於這件事...
“別再欺負我們了”,印尼正在發生什麽
芝加哥周末連32起槍擊!54人中彈,川普批州長:可悲軟弱
AI崗月薪下限均值已達4.7萬元!大廠秋招搶人




24小時討論排行

背後是她!官媒釋出金正恩抵京照 首次攜女訪華
習近平在世界舞台的重大時刻前夕,北京收緊市內管製
紐森宣布推出“川普腐敗幣”!諷刺其爭議行為
峨眉山帥哥陪爬 肉體接觸太多 陷軟色情爭議 領隊回應
保護國家安全還是排外?德州限製華人擁有或租賃房產
吳京作了什麽惡,為什麽那麽多人對他口誅筆伐?
俄羅斯正淪為中國附庸國 北京正充分利用千載機遇
中國房地產市場無藥可救 百大城市舊屋價格連跌
中國造艦力是美200倍 “晉級”核彈潛艇擬駐海南
川普為"開放60萬中國留學生"辯護:中國付給我們很多錢
川普稱對普京非常失望 但不擔心中俄形成反美軸心
華裔牙醫槍殺妻女後自盡 $170萬豪宅曝驚天慘案!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PO文:川普麵臨"完全自找的災難"
饑荒研究報告:1959~1961年中國饑荒的回顧及啟示
白求恩堂侄孫“拖家帶口”被請赴中國 參與紀念活動
中共組織部長兒子赴美被拒絕入境 引出大瓜!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90歲理發師吳忠明:“我給三十萬人理過發”

東南快報 2007-01-20 10:34:46

不到一個月前,一部以北京四合院一位93歲的老剃頭匠為主角的影片,被印度果阿電影節評委稱讚為“沒有故事的故事片”,並由此獲得了首獎“金孔雀”獎,影片內容為老剃頭匠原汁原味的生活再現。而在遙遠的南方城市福州,也有這麽一位久經時代變遷、90歲高齡的老理發師,他就是家住光祿坊的吳忠明老人。老街巷,老理發店,老剃頭椅,生活沒有電影那麽戲劇化,文字也不如膠片光影那般直接的視覺魅力,但老人娓娓道來,仍然流淌著曆史長河中的背影。

民國年間曾給留辮子的人理發

我出生時,滿清王朝氣數都盡啦!但是我卻幫留辮子的人理過發,雖然隻是寥寥幾個。得先把周圍一圈剃下來,然後把頭皮刮光亮,難度還挺大。聽老一輩說,孫中山的隊伍一進福州城,就把東南西北四城門都關上,在城門處設個點,還準備了幾籃子太平(鴨蛋,福州話諧音“壓亂”,因此又名“太平”)。抓到一個進城的,就剃光,然後贈送兩個太平。城外的人一聽了這事,都嚇得躲在家裏不敢進城了,大家都說,“頭也不剃,蛋也不要。”但我覺得孫中山老人家這事做得真是很對!你想啊,長發多麻煩,特別是農民,去挑糞,盤頭上,一沒係緊,就掉糞池裏去了。過去福州的女人頭發也好幾斤,梳個髻子,還要插三條銀簪,還有墜子,頭的負擔太重了,走路都頭重腳輕,後來也被取消了,要求女的也剪齊耳垂肩發。輕鬆多了,腦子也好使了。

13歲入行17歲獨撐門戶

我13歲當學徒,17歲開始獨撐門戶。到如今,理發工齡有整整77年,有人幫我算過,每天平均10個人,幾十年下來,幾乎有30萬人次呢。不過,其間,還頗有一番波折,聽我慢慢攀講(福州話音譯:聊天)。漸漸地,大家開始習慣輕便的短發,我的理發店生意也越發地好了起來。各種發型流行開了,從最早開始的剃光,到整齊清爽、直板板的海軍頭,到後麵的板寸頭,還有留長了吹,花樣還很多的。那時生意好做,理次發,給1角錢或33個銅片。要知道,1個銅片,可以買兩塊好大的征東餅,3片就能買碗鍋邊糊,160斤米也就6塊多。

幾十年前就給女士們燙過發

幾十年前,也有燙頭發的,女士燙頭發要2角錢。當時燙發可沒現在這麽安全,用的是火鉗,這對技術是極大的考驗。火鉗燒得太熱,燙上頭發則斷,太冷的話,又不卷。我通常是把火鉗燒了,放在臉旁邊熏熏,感受下。偶爾店裏太忙,顧不過來,叫學徒燙,就出了事,有個新娘的頭發就被學徒給燙壞了,嗬嗬。後來是用電的,現在都冷燙,先抹上一層東西,很安全。

抗戰時期在長樂開過“連鎖店”

不過日軍侵略福州那陣子,我們一家逃到了長樂,在長樂,我開了3間店,請了十幾個夥計幫忙,那算是我的理發店最鼎盛的時期了,四裏八鄉的人都來找我理發。在長樂幫人家燙完頭發,人家請喝喜酒,還有紅包。不過長樂人比較窮,不少人的理發錢都欠著,到稻米成熟時,按市場價稱稻米來還。整整過了18年,我才從長樂回來,就在我家對麵不遠重新豎招牌,開了家“勤工理發店”。後來碰上了“三反”“五反”“合作化”,店名被改為沒個性的“光祿坊一店”,生意就日漸清淡。理發可不是個好行業,吃這口飯,沒有辦法,有時候生意做不過來,有時候又冷冷清清,一個人也沒有。

回首往事從來不是個落伍的人

理了一輩子發,我的總結就是技術要過硬,態度還要好。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所以隨著時代的進步,發型也越來越多,都要靠自己琢磨。比如在街上看到個新發型,自己就能想得出這該怎麽剪,隨時保持理發店的最新潮流。有人說土,我就改進。記得以前香港流行一種發型,叫“假全黑”(福州話意譯),近看是寸短,遠看像長發,就是所謂的假的全頭黑發。要剃全頭寸頭,撒三次粉,剃三次,耗時費力,最後一遍剪完,光亮如鏡。我現在耳聰目明,手腳也很靈活,如今很多流行發型,我也能理得出來。何況我的老技藝,現在美發店的那些年輕人,哪裏會啊!這可都是大功夫,挖耳、洗眼睛、治落枕,都是我的絕活。光光挖耳工具,就有五小件,掏耳的有小鑷子、小鏟子、耳刀等。洗眼睛,用小銀珠,放在水裏,滌蕩上幾次,說不出的舒服。老主顧們都說,像換了新耳朵新眼睛一般,他們也都是衝這來的。我還開著店時,洪山橋、倉山那麽遠的老主顧都會跑過來,睡覺了也被他們從床上拖起來,非要我剪不成。

自從店麵被拆遷後,吳師傅倒是“沒事偷著樂”了!雖然有幾分想念老主顧,但自己總算成了有閑一族,可以在晚年,遊遊西湖,聽聽小曲,找老人對弈,大戰個三百回合,無事便在家,大睡上一覺,小日子也過得悠哉樂哉。老理發師的悠遊生活,真讓人有幾分羨慕。老人90歲了,可仍然身體健朗,步履如飛,一口地道福州話,加些俚語,侃侃道來。雖然並不識字,也說不來普通話,可他真像本大書,說的故事都是咱沒聽過的,聽得我們都津津有味。他最愛說,你聽我慢慢“攀講”給你聽。不過,從開始采訪到最後,老人最遺憾的就是,那店不在了。“不過話說回來,年紀也大了,以前他們都把我從床上拖起來,現在呢,沒店了,就趁這個機會休息吧!每天早上去西湖散散步,下午在家聽聽戲,和鄰裏“攀講”下,日子過得也舒心。”的確,誰站著七十七年,拿著推子七十七年,微笑待客七十七年,都想歇歇呢!記者問他晚年還有什麽願望要實現嗎?他想了老半天才說了個字,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