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天王”驀然回首十五年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1992-2006追溯劉德華、張學友、黎明、郭富城“天王時代”

    2005年歲末,香港藝人收入榜“四大天王”同時進入前10名,諸多媒體用“四大天王神話再現”來渲染,似乎14年前風行東南亞的“四大天王”終於“日薄西山”,有了點起色都能成為報刊頭條。話說回來,即使是這14年間,傳媒圈、娛樂圈無論如何鼓噪“新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接班人”,劉德華、張學友、黎明、郭富城這四人的地位都能恒久不變,直到這四人日漸衰老,這些所謂的接班人仍舊默守在曆史的角落。在“四大天王”最紅火的年代,他們幾乎就是整個香港娛樂圈,雖然4人都在多棲發展,但各自競爭最多的地方還是在音樂上,每年香港四大音樂頒獎禮期間,不僅4人明爭暗鬥、各自歌迷更是口水橫飛,1994年周星馳在《破壞之王》中扮演張學友的歌迷,影片中某黎明迷在張學友演唱會門口叫囂“我愛黎明!”結果遭學友迷群毆,便是當時歌迷爭鬥的最好寫照。

    事實上,早在“四大天王”時代到來之前,張國榮和譚詠麟就製造過兩大天王火並的時代,再往前則是許冠傑和羅文。香港音樂界資深人士向本報回憶到,大概在1990到1991年年間,譚詠麟和張國榮均宣布退出四大音樂頒獎禮,習慣製造“爭鬥”的香港媒體都在作出各種預側,接班人是誰?1990年劉德華、張學友、李克勤在角逐中占得先機,1991年黎明的火箭式走紅使他與張學友、劉德華一起在年終的頒獎典禮上風光無限,三人被稱為“三劍客”。但這個稱號產生不到半年便告夭折,1992年郭富城以令人瞠目結舌的速度搶到歌壇最前列的位置,此時香港發行量最大的《東方日報》便用佛教中的“四大天王”冊封4人,風行15年之久。

    時間撥轉到1995年,四大天王正是紅透半邊天之時,那一年羅誌祥在台灣“四大天王”模仿大賽中獲得第一名,第2年他和歐漢聲、陳顯政、陳中威組成了“四大天王”,即使這支團體僅以模仿為目標,也借著“四大天王”的威風紅火了4年出版了4張專輯。但就在1998年小豬羅誌祥所在的“四大天王”解散,香港原版“四大天王”隨著各自水平差異變大,四人獨立性也越來越強,下坡路不可避免走了起來。

    1999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香港娛樂工業迅速滑落,粵語歌壇更是一蹶不振,四大天王同台的機會越來越少。1999年底,黎明宣布退出一切音樂頒獎禮,接著張學友也宣布退出,這似乎也宣告著“四大天王”開始“瓦解”。2003年4月4日,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在張國榮自殺後4天舉行,會上劉德華、張學友、黎明、郭富城一席黑衣合唱《當年情》,不僅是對張國榮的哀悼,似乎更是對香港娛樂圈當年輝煌的懷念。

    有人說,“四大天王”是香港娛樂圈團結的一種象征,1994年“搖滾新勢力”在香港紅館演出之前,何勇在北京接受訪問時說“四大天王”中張學友還行,其他3個都是小醜。

    這話一說出來在香港引起軒然大波,很多媒體和藝人都嚴詞批判他,梅豔芳當時就出來說不能這樣講這些藝人,“中國火”演出的很多海報、地鐵廣告都被石頭砸碎,後來何勇在香港發布會上隻好解釋,香港這個繁華的地方需要“四大天王”才將事情平息。

    有人說,“四大天王”是香港娛樂圈壟斷的一種標誌,無數個明星被封為“四小天王”或“第五天王”,但這些小天王無一例外被“四大天王”給湮沒,“四大天王”是一個時代的產物,是香港娛樂圈壟斷時代的產物,它的壟斷也是香港娛樂圈黃金時代的象征,空前絕後,遺憾的是“四大天王”的沒落剛好映照著粵語歌壇的衰落。


劉德華:“四大天王”沒有過時

  
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 onclick="function anonymous() { 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http://news.xinhuanet.com/ent/2006-02/18/xin_43202031809478282965927.jpg');} }" src="http://news.xinhuanet.com/ent/2006-02/18/xin_43202031809478282965927.jpg" onload="function anonymous() { 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 border="0" />


  “四大天王”中,劉德華是成名最早的一位,1981年畢業於無線藝人第10屆藝人訓練班,1982年他便演出了第一部電影《彩雲曲》,同年因演出許鞍華的《投奔怒海》開始嶄露頭角。1983年在“永恒唱片”他有了自己第一首歌―――電視劇《神雕大俠》主題曲,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他的名字開始被香港樂壇熟知。嚴格來說,劉德華的聲線並不是很占優勢,但是總是能找到適合自己唱的歌,無論是粵語還是國語。從《我和我追逐的夢》到《來生緣》,從《謝謝你的愛》到《真情難收》,一首一首劉式情歌已經成為了當年港式情歌的代名詞。因此在談到“四大天王”這個話題時,他曾對媒體說“其實我出道都比他們幾個早,嚴格說來我們不是一個時代的人。”出道早,並不是劉德華區別於其他3人最大不同,關鍵的是在所有人心目中,劉德華是成功藝人的完美典範,他勞動模範一般的工作狂精神,讓同行和媒體都讚歎不已。2000年劉德華投資拍了自己從藝以來的第100部電影《阿虎》,堪稱老而彌堅。除此之外,他多能多專的均衡發展也是4個人中人氣保持最好的,即使從2000年獲得第一個金像獎影帝後,他在電影方麵開始投入較多的精力,但音樂方麵依舊保持高產,雖然陳耀川為他打造的大路化的情歌失去了最廣闊的市場,但仍然有不少追隨者。

    2005年底,劉德華受邀出席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紀念中國電影百年大會”,會後接受本報采訪時他說自己最在乎的還是電影,他想成為“中國演員”而不僅僅是香港演員。他的這種熱愛有時也會惹來爭議,2005年10月劉德華發出號召,要聯手五位影帝合力拍片,以拯救香港電影的頹勢,結果招致一場激烈的口水戰。

    從劉德華的角度來看,“五影帝拍片”隻不過是他為了拯救香港電影業的單純思路,無論“華仔”能不能拯救電影市場,劉德華都是最有權利挺身而出的那個人,隻因為他多年來一直堅守香港電影的陣腳。香港導演陳可辛評價說:“在將來,誰提到香港的電影史,都會提到劉德華。”直到如今似乎也是最在乎“天”字的一位,創建的演藝公司叫“天中”,成立的電影公司叫“天幕”,在“四大天王”影響日漸下落時,劉德華接受采訪時,仍稱“四大天王”沒有過時,年輕一代和老一代的明星是不同的,年輕人身上有很多不可取代的東西,比如說新音樂,值得我們學習。

    我們同樣有很多值得他們學習的東西。所以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大家都要找到自己的位置”。

    ■劉德華成績單

    音樂

    TVB十大勁歌金曲最受歡迎男歌手(1991- 1995,2000,2005)TVB十大勁歌金曲亞太區最受歡迎香港男歌手(2001-2005)美國流行歌曲排行榜亞洲最受歡迎歌手獎(ChannelV美國Billboard雜誌1995- 1996)

    電影

    第十九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暗戰》2000)第六屆金紫荊獎最佳男主角(《阿虎》2001)第十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2003年度)第二十三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大塊頭有大智慧》2004)第四十一屆台灣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無間道3》2004)

    榮譽

    台灣十大偶像之星第一名(《民生報》1991-1997)香港十大傑出青年世界十大傑出青年本世紀中國最有代表性的百位傑出華人之一(《人民日報》1999)2004年度勳銜頒授典禮榮譽勳章(香港特別行政區)

    ■天王接班人

    劉德華VS吳彥祖

    相似點:帥哥、努力、緋聞少,電影方麵較為突出相異點:吳彥祖雖會樂器,但唱片方麵除自組alive外,音樂成績乏善可陳相似指數:★★★


張學友:對這個稱號,早已沒感覺



  
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 onclick="function anonymous() { 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http://news.xinhuanet.com/ent/2006-02/18/xin_31202031809366092341323.jpg');} }" src="http://news.xinhuanet.com/ent/2006-02/18/xin_31202031809366092341323.jpg" onload="function anonymous() { 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 border="0" />


多年來,“四大天王”中隻有張學友在音樂上取得的成績最為人稱道。

    張學友結婚10年與妻子羅美薇感情甚好。

    ■天王連線

    沒有感覺,也不唾棄

    去年年底,歌壇常青樹張學友忙碌異常。除了自己已經巡演一年的音樂劇《雪狼湖》在北京作收尾演出之外,他參演的電影《如果






郭富城:“我並不想安靜地走開”

  

  
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 onclick="function anonymous() { 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http://news.xinhuanet.com/ent/2006-02/18/xin_16202031809422651868026.jpg');} }" src="http://news.xinhuanet.com/ent/2006-02/18/xin_16202031809422651868026.jpg" onload="function anonymous() { 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 border="0" />


  
 

郭富城主要靠前衛形象影響潮流。

    “四大天王”中,郭富城的成名道路最為漫長。1984年19歲的郭富城考入無線電視台的舞蹈訓練班,1987年轉入無線藝訓班,期間演過數部電視劇,但大多為龍套角色。直到1990年,出走台灣的郭富城拍了一支電單車的廣告,沒想到這則廣告竟改變了郭富城的一生。他那俊朗的外形、濕漉漉的頭發、帶電的眼神開始讓台灣少女著迷,隨後灌錄了三張國語大碟,其中一曲《對你愛不完》紅遍兩岸三地。

    1991年郭富城以歌星的身份“殺”回香江,隨即推出粵語大碟,1992年冊封“四大天王”,奉陪末座,成名時已28歲,後來,郭富城開始嚐試多方麵發展,拍了王晶的電影《街頭霸王》,演了電視劇《烈火狂奔》,也遇上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經紀人、填詞人小美。

    雖然郭富城舞蹈技能不俗,但令他最羞澀的就是音樂,舞曲風格似乎也成了他撇不開的拐杖,“以舞會友”成了方便快捷取悅歌迷的套路。成為百事可樂代言人後,郭富城逐漸往扮相新奇大膽、歌曲風格多樣的前衛路子上走。但郭富城的本性並不是一個前衛的人,所以隻好在形象上動腦筋,幸好他每一次形象的改變似乎都能影響潮流,從最開始的“四六分頭”、到接拍百事可樂後的“火箭頭”,郭富城在“四大天王”中,更多地用自己的外形來幹預時尚。可以說郭富城能有今天的成就,與廣告是分不開的。從他出道至今,每時每刻都有廣告圍繞著他,先不說讓他一夜成名的電單車廣告,1998年初當上的“百事巨星”甚至是其從藝生涯的轉折點。

    2005年郭富城終獲台灣金馬影帝,是“四大天王”中第三個獲得此殊榮的。

    郭富城從藝以來,參與的電影作品不多,15年來包括客串的電影都隻有26部,而且由於形象變化不多,隻有《雷霆戰警》、《風雲》、《浪漫櫻花》給人留下一些印象。2005年,接拍《三岔口》的他終於決心犧牲形象,來迎接這部“等待10年的好劇本”,郭富城的努力沒有白費,終於在自己40歲時的2005年得到最好的禮物,這也是其演藝生涯不可多得的亮點。

    在四大天王裏,郭富城似乎是對那個“四大天王”時代最有感情的一個,他曾在幾次演唱會唱其他天王的歌來表示自己對那段日子的留戀。

    而且麵對新人不斷湧現的娛樂圈,他更是從不服老,似乎和其青春性感形象相對應。

    ■郭富城成績單

    出演電影

    1993年《赤腳小子》

    1998年《風雲》

    2001年《雷霆戰警》

    2003年《柔道龍虎榜》

    2005年《三岔口》

    音樂唱片

    1992年《愛你》

    1993年《把所有的愛都留給你》

    1994年《狂野之城》《鐵幕誘惑》

    1998年《風裏密碼》

    1999年《真的怕了》

    2001年《絕對







黎明:“天王”的名號對我沒有用

  
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 onclick="function anonymous() { 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http://news.xinhuanet.com/ent/2006-02/18/xin_12202031809380003154125.jpg');} }" src="http://news.xinhuanet.com/ent/2006-02/18/xin_12202031809380003154125.jpg" onload="function anonymous() { 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 border="0" />


黎明在演唱會上的表現一向比較沉穩。

    ■天王連線

    近些年,黎明工作量銳減,轉型開始做了娛樂公司老板。

    因此近年的工作安排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來接。黎明似乎是四大天王裏麵最排斥這個稱號的。在接受采訪時,他基本上對關於“四大天王”的問題不作太多回應。“四大天王作為一個名稱,會永遠存在。但我覺得它是用來開玩笑,用來挖苦人,用來玩耍的。

    天王的名稱對我黎明來講是沒有作用的,你可以查我的記錄,從第一天有四大天王這個名稱,我從來沒有用過。到任何一個地方做宣傳,別人叫黎明我最開心,叫天王最難受!

    這隻是媒體為了炒作而起的一個名稱,與我有什麽關係?現在又是什麽小天王、小天後,這是沒什麽用的。”但作為當年“四大天王”這個稱號的受益者,黎明無論如何也無法擺脫公眾對他的“天王”印象。

    談起這些,黎明覺得頗為無奈。“或許從包裝和宣傳上講,這樣的稱號不單單對於我們四個人,也對於整個香港樂壇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長達10年的時間我們四個人包攬了大部分的獎項,也造成了一些不太好的後果。比如那個時代一些其他的優秀男歌手會因此感到壓力很大。香港的樂壇也因此失去了一些可能性。現在過去了這麽久,不少新的歌手冒了出來,我覺得我們其實已經獲得了很多的利益,沒有必要再在那些所謂的頒獎禮上分豬肉。不如把更多的機會留給年輕人。所以後來我決定退出頒獎禮。

    因為四大天王留給香港歌壇的印記過於深刻,不少年輕歌手出道之後都比較刻意的避免被人稱作所謂天王接班人,陳奕迅還曾公開說不買黎明的唱片。對於後輩歌手對於自己的看法,黎明的表現很大度:“尊重分兩種:一種是內心真正尊重,一種是表麵尊重。同一個人,某些人可能認為很需要尊重,而另外一些人可能認為完全沒必要。生活在現在這種自由的社會,人們都隻會尊重實力。”也正因此,黎明這些年的工作重心已經從個人發展轉移到了公司運作方麵。“我現在已經有了足夠的知名度,所以根本沒有必要亂接工作勉強自己來做。我多拍幾部影片、錢賺多賺少都不是問題,但用壓榨自己的方式去拍,隻會讓自己死得更快些。

    人生要走很長的路,我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工作既令我有滿足感又令我失落,但男人必須把精力放在事業中。像周潤發和成龍大哥,他們都是我的前輩,每天麵對不同的環境在拚搏,我也應該向他們那樣努力。

    至於壓力,你越逃避,它越糾纏你,應該像對非典那樣。”

    ■黎明成績單

    出演電影

    1994年《都情緣》

    1995年《落天使》

    1996年《甜蜜蜜》

    1997年《半生緣》

    1998年《玻璃之城》

    1998年《真心英雄》

    2002年《三更之回家》

    2003年《雙雄》

    2003年《無間道III》

    2004年《大城小事》

    2005年《七劍》

    音樂唱片

    1990年《Leon黎明》

    1991年《今夜你會不會來》

    1992年《但願不隻是朋友》

    1993年《深秋的黎明》

    1994年《天地情緣》

    1996年《Perhaps》

    1996年《感應》

    1997年《IF》

    重要獎項

    1990年“叱吒樂壇獎”

    1995年“勁爆流行音樂獎”新城勁爆男歌手

    1996年“叱吒樂壇男歌手金獎”

    1997年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金曲金獎

    1997年香港電台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十優歌曲獎”

    1998年十大勁歌金曲獎,最受歡迎廣告歌曲金獎《愛你不愛你》

    1998年香港電台十大中文金曲獎“十優歌手”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