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抗議中國人演藝伎——都是子怡惹的禍(圖)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中國演藝界大腕章子怡接拍哥倫比亞公司製作的影片《藝伎回憶錄》,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而在日本,相當多的日本文化人亦抱以苦笑。許多國人質問,日本的藝伎,這樣不光彩的角色,日本人不演,為何偏偏選中國人演?在國人強烈譴責的潛台詞中,先入為主地預設了這樣一種認識觀念:日本藝伎反映的是日本文化陰暗下流的一側麵,由章子怡扮演這種角色,有損中國女性的健康形象。

但事實上,這是一個天大的誤解。簡單扼要地說,此“伎”非彼“妓”也。藝伎在日語裏有時被稱為“藝者”,她們的確妖美柔情,陪酒作樂,但她們不賣弄風情,更不會輕易賣身。要拿到藝伎的“上崗證”,不是一件輕鬆容易的事,要經過大約5年的艱難磨練,掌握文化、禮儀、語言、裝飾等多方麵技能,其昂貴的培養費,也不是普通家庭所能承受的。

日本傳統文化中女性職業的構成相當複雜。那些沒有經過藝術培訓、隻能在酒席上倒倒酒的小姐,被稱為“酎婦”,其地位明顯低得多。日本傳統的賣淫女有固定的稱呼,她們一般被稱作“女郎”,在這些“女郎”當中,最高級別的被稱作“花魁”,“花魁”年輕貌美,服務對象隻限於大富豪,顯得很有威勢。

許多人搞不清日本傳統文化的這些奧妙,想當然地將藝伎與“花魁”搞混了。但事實是,“花魁”再風光畢竟還是娼婦,而藝伎再落魄畢竟還是藝人,雙方是有明顯區別的。

藝伎是一種高度專門化的職業,雖然帶有濃厚的男權主義至上的色彩,但藝伎們知書達禮,棋琴書畫無所不精,在她們身上更體現了“自我修養”和“自我完善”的精品意識,帶有某種居高臨下的孤獨感。“藝伎文化”是日本非常重要的文化遺產,但就是這種在日本人看來頗為珍貴的精神財富,在許多中國人眼裏,竟然是一種幾乎等同於色情和肮髒交易的“妓女文化”,這實在是一種莫大的誤會。

可以肯定地說,藝伎不是下三爛的風塵女,一些國人從這個角度來抨擊章子怡,顯然是選錯了方向。就像川端康成的名著《伊豆的舞女》,單看標題總讓中國人聯想翩翩,但日本沒有“舞女”這種說法,川端康成寫的是一個跟著大人到處賣藝的小女孩,日本人稱之為“舞子”。



章子怡出演《藝伎回憶錄》,幾乎所有的日本文化人都覺得不可思議。藝伎不是“花魁”,更與大街小巷裏賣淫女的概念完全兩碼事。作為一種日本悠久的文化和傳統,如果沒有深厚的日本文化底蘊,章子怡又如何去演繹藝伎走路、拿扇、調笑、倒酒的神韻呢?

中國有些媒體報道說日本人抗議中國人出演日本藝伎,是嫉妒中國演藝界的人才輩出,這或許隻是國人一種一廂情願的自我感覺良好。這部帶有濃厚西方價值觀念和觀察視角的影片,一旦在中國亮相,那帶給中國人的將是一幅怎樣的日本傳統文化的場景呢?這才是一些日本文化人最為擔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