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九個國家十餘位在華留學生的采訪中,記者了解了中國電影在世界影響力的“真相”。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張大諾報道 上個月有兩大電影節落幕:戛納電影節,以及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中國電影先後接受國際評委以及國內大學生的評定。近日,本報記者走進一群特殊的“評委”——在華留學生。他們對中國電影的評價獨特而又有趣,而一些看法也讓人深思。
“陳凱歌是誰?”
在北京外國語言大學的配合下,本報記者采訪了該校來自九個國家的十餘位留學生,拋出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在自己國家能看到中國電影嗎?對中國電影有何評價?
來自美國的桂嘉華既是學生,也給低年級同學上課。他在美國很愛看電影,尤其是藝術電影。記者說出一連串中國明星名字,看這些人在他心中的知名度。他的回答很令記者“失望”——
“鞏俐?不知道。”
“章子怡……是《臥虎藏龍》裏的吧。”
“張曼玉……不知道。劉嘉玲也不知道。”
“周潤發、楊紫瓊……知道長什麽樣,《臥虎藏龍》裏見過,但記不住名字。”
“陳凱歌?陳凱歌是誰?”
為何他對中國明星印象如此之淡呢?
他說:“在美國很少能看到中國電影,平均一年能看到一部就不錯了。甚至張藝謀的電影也很難找到,隻能在藝術電影院看到,而且還得在紐約和波士頓這樣最開放的城市,可以這麽說:美國人,尤其是美國青年人對中國電影沒有任何了解。成龍和李連傑我還知道,但那是好萊塢的電影。”
他告訴記者:“美國人看中國電影很難理解,尤其是古代故事,不知道什麽明朝秦朝,但張藝術謀那個‘燈籠’的電影很好理解(即《大紅燈籠高高掛》),女人被男人控製,很可憐,一看就明白。那個電影看完後我在一星期裏想起來都要哭,後來又看到幾個關於可憐女人的電影,都不錯。
中國現在的電影,像《天地英雄》,不好,是在模仿好萊塢,而好萊塢的電影大都是垃圾。張藝謀的《英雄》,拍得已經和好萊塢一樣專業了,但不再打動人了。
美國的電影是這樣的:導演和演員會越來越出名,拍的電影越來越掙錢,但也越來越沒特色,我覺得中國電影或者也在這麽變……”
同樣的問題,其他國家同學的回答是:
馮玉君(加拿大華裔):在加拿大能看到一些中國電影,畢竟華人很多。我喜歡《紅河穀》裏的寧靜,那個片子表現了男女平等,是女權主義電影。
寺田莉紗(日本):日本很少能看見中國內地電影,基本都是香港動作片。
若園麻友味(日本):中國內地電影偶爾會在東京一個藝術電影院放,有個片子讓我哭了,是一個郵差的故事(即《那人那山那狗》),這個片子在日本很有名,在電視上都有它的廣告,我就去看了。我喜歡張藝謀以前的電影,很淳樸,這種東西在日本電影裏沒有,對《英雄》不喜歡。
阮紅清(越南):在越南幾乎每天都放中國的電視劇和電影,越南人對中國曆史的了解幾乎都從電影裏來。我們更喜歡描寫中國現代社會的電影,因為和我們很像,我們也有那些問題。
劉琪(泰國):在泰國,中國內地的片子幾乎看不到,都是香港的,即使有內地片子,也比不上香港的,沒有那麽好玩。
薩力克(吉爾吉斯斯坦):中國片子很少,一年也沒有兩部,我隻知道李小龍,還有劉德華,因為我喜歡他的歌,我覺得他唱歌是最好聽的。
吳莞華(印度尼西亞):在我國能看到許多中國電影,每星期都有,中國的愛情電影最受歡迎。
鄧詠欣(挪威):中國電影非常少,隻看過《英雄》,《臥虎藏龍》,但非常好,人與人的關係非常真。
金男韻(韓國):一直到90年代初,我看的有一大半都是中國電影,但都是中國香港的,是武打的。中國電影比韓國好得多,韓國電影偶爾有一兩部不錯,但其他的幾乎都一樣,都是一個很笨的男人,遇到一個很厲害的女人,然後有一些笑話。我不喜歡。
如果你在中國拍一部電影……
記者的第二個問題是:你如有機會拍一部電影,必須用中國演員,拍中國故事,你最想用誰?最想拍什麽?留學生們的回答雖然各有不同,但從中不難發現一些共同的興趣點。
馮玉君(加拿大):我想拍一部宋美齡和蔣介石的片子,既表現他們不好一麵,也表現人性一麵。蔣介石要由張鐵林出演,他不是做了那麽多皇帝嗎?他不是當皇帝一會精明一會糊塗嗎?宋美齡由要斯琴高娃主演,她心理感受到的都能充分表達。我欣賞她的演技。
阮紅清(越南):我要拍就不選美男美女,社會不可能到處都是美,但現在一看電影電視都那麽漂亮。我要拍中國農村題材,主人公淳樸樸實,由李保田主演。還有一個農民,壞中有好,好中有壞,陳道明最適合了。我要展示城市發展了,農村怎麽辦?表現兩者間的矛盾鬥爭。
劉琪(泰國):我的男女主角是周迅和黃磊。兩個人一個來自農村,一個來自城市,在大學裏相遇相愛了,這樣,看了這一部片子,泰國人既了解農村,又了解城市,還知道現代青年人的愛情,對中國就全了解了。
若園麻友味(日本):我要拍中國鄉村,中國有那麽多漂亮的地方,日本人不知道。拍一個少數民族的片子,像風景片似的。也像張藝謀一樣,都用非專業演員。
渡邊幸惠(日本):我要用章子怡做女主角,拍一個愛情故事,給她設置的障礙越多越好。
薩力克(吉爾吉斯斯坦):我要把中國人和外國人放一起拍電影,男主角用成龍,但不能再讓他在最後贏了,結尾要讓他輸一把。
“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曆史?”
麵對這一問題,同學們的回答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麵:
“如果想了解中國文化,可以看中國電影,但中國電影娛樂性太差,日本青年人不喜歡中國電影,它很有曆史感,但看的時候很沉悶。”
“中國電影不說不好的,隻說好的,有些領域的問題也很少反應,比如同性戀問題。另外,名人就是名人,不可以開玩笑的。”
“電影裏到處都是某人開車去公司,或者打車上班,我們想看普通老百姓怎麽生活。”
“為什麽同樣一個曆史背景,兩個導演拍得一點不一樣,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曆史,我很糊塗。”
“人在電影裏都飛過來飛過去的,一點也不實在,我不喜歡。”
“不習慣電影裏的配音,好像總是那麽幾個人在配音,有時看一個片子某人的外貌,總能想起另一個人的樣子。”
記者手記
武打片、李小龍、成龍,張藝謀——這就是大多數留學生對中國電影的印象,而張藝謀又無數次被提及,次數超過任何明星(有意思的是,幾乎沒人認為《臥虎藏龍》是中國電影,都認為是好萊塢的,同時戛納上的藝術影片也少為人知)。從這個意義說,張藝謀幾乎成為中國電影在國外的代表。
距離他第一次獲得國際大獎已經很多年,他仍然在“替”中國電影“孤軍奮戰”,這是一種無奈,甚至是悲哀。中國電影,無論導演還是演員,對外國人來說都沒有“整體”的知名度。采訪中,沒有一個人能說出兩個以上的導演或者演員的名字。更遺憾的是,張藝謀的某些改變在國外一些人眼裏就等同於中國電影的變化,這從某種意義說讓張藝謀多了一個道義上的枷鎖,盡管他自己並不一定意識到這一點。
中國當代社會的變化對西方人興趣不大,有些東西他們已經“經曆”,他們更關注武打類型片,以及沒有時間背景的人性片(比如《大紅燈籠高高掛》、《菊豆》等),但與我們近鄰的亞洲國家,尤其是一些尚不太發達的國家,對我們的當代社會更感興趣。中國社會的高速發展以及人的變化對他們來說既是一個迷,又有貼近性。當代電影海外市場的定位應該因“國”製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