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凸雜談

才高五鬥不覺恥,水灌一壇隻作癡。凸情不枉君付意,子誌難琢我化石。
個人資料
賈平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801 凸子塵報:M. L. King,Barak. Obama 和 梁皮特

(2016-02-20 22:42:33) 下一個

凸子塵報:M. L. King,Barak. Obama 和 梁皮特

From a vast lawn in Brooklyn to the Chicago’s Loop, thousands of Chinese Americans protested today in support to Peter Liang, the young Chinese NYPD officer convicted for his fatal shooting an unarmed man in November 2014. Thanks to WeChat, the popular Chinese mobile chat app, a nationwide protest was coordinated on Feb 20, 2016, a week after Liang’s conviction of manslaughter by a Brooklyn jury of seven men and five women.

梁警官2014年11月在布魯克林執行任務中,對著黑暗中的“危險聲音”開槍,結果射死Akai  Gurley。這一事件成為近年來一係列執法人員槍殺黑人事件中的又一次輿論爆點,不幸的是,梁警官在事件發生後的一年零兩個月時,並沒有獲得給出如以往的無罪判決。子彈是打到牆上後再反彈,恰好射到Gurley 的心髒。陪審團判定有罪的理由則是:a)梁的槍不可能走火,所以必須故意扳機才可能發射,b)受害人死了,c)當然,還有其他。案情本身交給專家們去說吧。凸某今天想說的案件引發的華人群體行動。

 

民主的反動性

已經被世人奉為神旨民主製度,具有天生的反動性。請讀者不要偷換概念地理解這句話。凸某這樣說,並非要和任何人證明獨裁才是革命性的。民主的反動性,在於當大多數人的主張都是錯誤的,都在維持一種固定的習慣的時候,代表自由、革新和先進性的東西就會成為被反對、排斥甚至消滅。要看明白這一點,可以參考2000-2012年間BBC的係列電視遊戲《Weakest Link》。

凸某在2002-2004之間常常看這個節目,對於Anne Robinson的那句殘酷的 “You Are the Weakest Line. Good Bye”印象深刻。遊戲的規則大家可以去放狗,裏麵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每一輪問題結束時,在場遊戲者投票選出他們其中的一人為Weakest Link,此人當即被踢出遊戲。遊戲的目標就是爭取最高的獎金,但獲得獎金的一定是最後留在遊戲裏的人。看過遊戲的人,應該還能總結出遊戲裏的兩個規律。遊戲中的強者往往在遊戲中的某一輪被淘汰。那些前3-4輪裏回答問題特別突出的人,能夠熬到隻剩下三人的倒數第二輪的很少。相反,前3-4輪裏回答問題不好的人,往往會有人仍然能撐到那倒數第二輪。

其中的道理很簡單,回答問題的強手,留到最後一輪肯定會給對手造成最大的威脅。於是,這些強手在發揮了一定的抬高獎金的功用後,就會被大家一致投票淘汰掉。而回答問題的弱者,則往往會有留在最後一兩輪的人,因為不管誰留到最後,他都會希望自己最後的對手是弱者。把最有能力的強者淘汰出局,而把最無能的弱者留下。這中Strongest反而稱為Weakest的社會現象,就是民主體係的反動性。

民主的反動性是必然的,這由兩個條件決定。第一,分配而不是生產最終決定價值。在Weakest Link遊戲裏,誰拿到獎金,是看誰能站在最後而排擠掉所有對手,而不是看誰能爭取最多的獎金。第二,盡管遊戲者可以厚黑,但多數強者無法憑借厚黑能力幸存。最多隻能有一名強者幸存到最後一輪,因為每一輪都要淘汰人。遊戲越往後進行,(幸存的)強者被淘汰的可能就越高,(幸存的)弱者被淘汰的可能越低。

華人在民主的美國社會裏,常常是扮演那個幹活的時候是強者,分配的時候是弱者的角色。陪審團對梁警官的判決,對比其他同樣殺害無辜黑人的美國警官來說,例證了美國華人就是這個分配弱者現實。近年來屢屢成為焦點的華裔學生在申請頂尖大學時被不公正對待的報道,也是我們分配弱者現實的例證。至於華人在幹活的時候是強者的證據,凸某大概不用再囉嗦。咱們這個生產虎媽虎仔的族裔,幹起活來不是一般的強。幹活強,收入上也有所體現。華裔家庭的中值收入,高出全國水平的30%,和整個亞裔持平。而亞裔是美國白、黑、西、亞四大族裔中收入最高的。

民主的反動性是無解的。在一個分配決定價值的體係裏,一部分人的利益必由另一部分人的損失來平衡。人類社會最終是要走到分配決定價值的階段。所以獨裁也一樣有反動性,而且也無解。凸某可以給你的建議,就是在堅持到最後一輪的之前你最好把自己強者實力掩藏好。

 

華人運動之失

華人爭取平等權利的熱情最近迅速高漲,並由SCA 5和梁警官等一係列事件承載,一浪高過一浪了。但這些活動,要成為一個幾十年跨度的運動,還有一個重要的失點。這就是,華人的權利主張與美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之間的關聯度還不高。

五、六十年代發起的黑人民權運動,一開始隻是黑人的暴力或非暴力的反抗活動。這些反抗活動,在1963年8月28日,以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演講,轉變為一場黑人民權運動。而這個民權運動,又在2008年的大選中,被Obama的“Yes,We Can”Slogan,推向一個新的高潮。美國黑人,已然是當今美國社會裏權利最受保護一個族裔了。這兩句極具號召力的Slogan,說的都是我要(能做)一個我還沒有(沒做到)但我有權力要(做)的東西(事情)。這些信息的背後,表征的是價值觀訴求。它高度符合美國國家的核心價值,即獨立宣言中所說的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按照別人無可指責,還必須支持。

華人運動需要像“I Have A Dream” 和“Yes,We Can”這樣的Slogan,呼應美國國家的價值觀,才有普遍價值。今次華人遊行的Slogan “No More Scapegoat”說的是我不想要我被加於但不應有的不公正對待,這和黑人的兩句Slogan有本質不同。

  1. 我不想要我被加於但不應有的,這裏麵的含義,不是價值觀,而是方法論,是比較和取舍。不能和美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直接相關,因而感染力很低。
  2. 不做替罪羊,說明承認有罪。其最後的結果,是要所有有罪的羊都要被懲罰,而不可能要偏偏那一隻羊被赦免。這樣的訴求,不會被所有人願意支持。

黑人民權運動的成功之處,有堅持,有大眾參與,但關鍵的卻是其價值觀,與美國創立者的人權宣言的完美一致。價值觀產生的感召力,超越了黑人族群,贏得了白人的支持,也隨著時間越來越成為政治正確的重要表征。

King的I have A Dream演講這樣開始:

Five score years ago, a great American, in whose symbolic shadow we stand today, signed 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

Obama的參選演說這樣結尾:

For that is our unyielding faith — that in the face of impossible odds, people who love their country can change it…That's what Abraham Lincoln understood.

King和Obama都提到林肯。從美國國家核心價值觀的角度,也就是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林肯的偉大性甚至超越美國的開國國父們。牢牢綁在美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上的黑人權利的主張,就變得難以置疑。

以上都是華人運動要想成為一個長久的運動所必須學習的。

P.S. 才迷兄問起挺梁有型的意義,凸某回答如下:挺梁遊行的意義,應該由曆史給出。凸某認為目前不便多說這個。群情激昂的人們有他們自己對其意義的認識,這個認識肯定不是客觀的曆史的認識。凸某可以比別人更冷靜的認識這個實踐的意義,但也肯定不會是完全客觀,更不是曆史的認識。凸某認為,如果把美國華人爭取權益的華人民權運動比作百年的中國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運動的話,挺梁事件可以算是太平天國。太平天國,聲勢規模很大,但處於爆發早期,從整個民族革命角度看,其指導思想還沒有規模小的義和團的地位高。

Bob Dylan - Times they are a changin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