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到寄自遠方的《厚石詩詞選》,喜不自勝。這本詩集收錄述士先生曆年舊作,薄薄的書卷中蘊涵著厚厚的人生,讀來感慨萬端。
我是在西北秦川與老師結緣的。述士先生是蘇北淮安人,在大運河邊這座曆史文化名城度過童年和少年。一首《點絳唇》,把老人的鄉思抒發得動情:
春色初臨,鄉情依舊村居處。蕩邊無路,來往扁舟渡。
遙望南天,歲歲悲羈旅。人不語,夜庭漫步,又向何人訴。
老師年輕時,時逢國難,家鄉淪陷在日寇鐵蹄之下。青春時光背井離鄉,流亡在巴山蜀水。激憤滿腔的青年愛吟誦南宋愛國詩詞,隨著嶽飛的韻腳寫下這首《滿江紅》中,書生報國的拳拳之心躍然紙上。
曆劫紅羊,悲中夏,寇仇犯闕。東北望,義旗高舉。壯懷何烈。露冷車臨遼水夜,秋高馬踏長城月。問元戎,退師中原,行何劣。
抗戰起,期恥雪。家國恨,終難滅。看英雄兒女,誌行高潔。誓掃倭氛歸一統,重光禹甸心同切。皖北夜,重慶又年年,書生節 。
一直沒有問過先生是如何來到西北安家立業的。老師早年在北平學法律,後轉攻數學,從事中學數學教學達四十年。從詩作中我沒有尋到西行和轉行的心路曆程。但從中共建政後曆史中能揣摩一點兒端倪。老師在西北教書生涯中沒有怨艾,《感懷》中隻有豪情:
耄耄行年健,序賓吾愧賢。
杏壇曾四十,桃李笑三千。
秦地山河壯,陳倉古史前。
緒茫期繼世,新譜入華箋。
我有幸是老師三千桃李中一枝。自幼隨軍遷徙的我,曾經在四個省份輾轉過六所學校,十四歲時即綴學從軍來到西北。當三十年前高考恢複的消息傳來,我拿起《上海自學叢書》惡補數理,懵懂之中結識老師。記得在那些西北寒冷的冬夜,老師沒有回家,留在學校陋室中為我答疑解惑,用工整的筆跡寫下推理程式,循循善誘輔導我這樣一個資質平淺的編外學生。述士先生對我有父執一般的關懷,每當想起他那慈愛的音容笑貌,我的心底都會感到愛的暖流汨汨流過,感激上蒼安排了這樣一位貴人在我的生命之中。
當年我對老師酷愛讀史印象深刻。文革歲月中,老師閉門靜心翻閱浩繁的二十四史。當我為無緣參加七七年高考而失意沮喪時,曾萌意追隨老師讀《資治通鑒》。現在讀老師的詩集,發現不少《詠史》的佳作:
青史重翻帝業殘,江山半壁仗心丹。
關中諸葛思王猛,江左夷吾識謝安。
四塞春深聞杜宇,六宮遺怨憶瓊欄。
無端大塚任風雨,石獸荒涼落日寒。
八十年代中期老師退休後,詩作頗豐。家居,親情,讀史,觀劇,旅遊,無不帶來創作靈感,總是意之所至,吟詠隨之。我特別喜歡他老人家這些詩作,從中聞悉闊別三十年間老師的晚年生活。
乾坤浩蕩山河壯,白石清泉照我心。
萬裏鄉關縈客夢,陳倉古道動哦吟。
由衷高興老師的孫輩紛紛考入大學,學文學理皆有之。沒有比書香傳代更讓老教育家欣慰的了。孫女進大學時,老人欣然命筆:
丹桂年年爭吐蕊,文章今複見三秦。
泥金帖報全家喜,書閣筵開盛世春。
身價當思空冀北,勳華應記著經綸。
穿楊手捷心尤健,翰墨傳芳代有人。
步入晚年後的老師遊曆更加廣闊,足跡走遍淮中膠東,西南西北。山川景物激發了老師盎然的詩興,我在這裏挑一首《九寨溝疊瀑》:
翠海層層映碧空,溪流曲折繞山叢。
水飛怒卷千堆雪,浪激雷鳴萬壑風。
錯落危崖垂玉幕,悠揚弦管出簾中。
寒聲澗底遊人興,景物回看落照紅。
從老師的女兒力子那裏得知師母已經過世。他們夫妻相識在北平大學時代,“並轡征途四十秋”。得悉晚年孤鴻失伴飛,我不禁黯然。老師有幾首悼亡妻詩催人淚下。
形勝北國依然在,寂寞空幃月照遲。
禊事漿裙春以日,談心促膝夜闌時。
肯將熱血酬知己,敢對腥風斥小廝。
一語寄君聊告慰,今朝尚記落花詩。
述士先生已經八十五歲高齡,依舊神清氣朗,“寒氣臨窗,青燈照案,漫吟好句身仍健”。對生命和生活達觀泰然的態度,是我等晚輩之楷模。
深巷年年意若何,杏壇去後獨行歌。
句驚閣上憐王勃,夢斷巫山憶楚娥。
閱世常愁聞道少,待人何患涉嫌多。
無端莫起天涯感,不向東風怨逝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