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98)
2007 (56)
2008 (45)
弗吉尼亞理工大學(VT)的校園槍聲是每個母親的夢魘。韓裔美國青年趙承熙冷酷槍殺32名師生後飲彈自盡,製造了這場美國曆史上最血腥的校園喋血案。作為有大學生兒子的母親,悲劇使心底湧起無限悲哀,這個世界遠不美好太平,母親對自己孩子的保護是那麽孱弱無力。
我不指望視公民持槍權近乎神聖的美國社會因此血案而改弦更張,事實上VT事件並未激起美國輿論和政壇對槍支管製的辯論高潮。我也不會意外這個槍支泛濫的國度還會再次響起校園槍聲,還會有無辜的生命消殞在燦爛的花季。
相對於亞洲輿論的喧嘩,美國主流媒體對事件的報道分析表現得成熟冷靜,小心避免牽涉種族文化的聯想,力圖從人性層次思考來理解趙承熙的冷血行為。據描述,他孤獨無友,沉默寡言,平時將自己掩藏在帽子和太陽鏡下,拒絕與老師、同學和鄰居交流,有時威脅騷擾同學,有時沮喪厭世。從凶手寄給NBC的多媒體資料來看,他的仇富心態和暴力行為勾勒出極不健康的心理人格,明顯有schizoid personality plus antisocial personality傾向。
伴隨兒子走過青春成長,我格外要提醒亞裔父母千萬不要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亞裔男孩是最容易被疏離傷害的一群人。擁有亞洲人麵孔,生在亞洲文化背景的家庭,長在西方文化為主流的美國社會,我們的孩子不可避免地遭遇認同困惑和成長陣痛。他們艱難地擺脫孤獨,尋找歸屬,追求文化融合。在社會環境給亞裔男孩以壓力的情形下,作為父母親的我們要為孩子提供更溫愛的家庭環境,幫助他們度過情感和社會適應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
曾寫過關於第二代移民心靈之旅書籍的韓裔作家李昌來(Chang-rae Lee)說,這一代人穿梭於兩個世界之間,卻似乎兩個世界都不屬於他們,他們必須自己開拓屬於他們的領域。李昌來說,隻有這樣,他們才能更新舊的移民故事,鑄造新的亞裔美國人身份。畫一張美國文化適應圖,第二代的亞裔美國人,適應過程像一支飛鏢飛行的路線:開始被孤立――迅速陷入――被同化――重新評估自己的傳統。
我能感到我的兒子進大學後開始回頭審視自己的民族文化根源了,他有自主的願望學中文,對自己的亞洲背景開始怡然自若,他的心情比中學時代開朗快樂。這一周我天天給孩子打電話,生怕這場校園血案給孩子以心理壓力。其實孩子比我鎮靜坦然,多元的美國社會確實有讓人欣慰的包容。這個周末,兒子在校園一年一度的春季狂歡節上忙得不亦樂乎,電話那端傳來的聲音沉著自信,讓受驚的母親有些許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