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98)
2007 (56)
2008 (45)
是一個風和日麗的秋日,德國友人馬庫斯興致勃勃地帶我們上路,沿著黑森林北麓駛向德法邊境萊茵河穀。馬庫斯輕車熟路,他身上畢竟流淌著普魯士血液,對這片土地有著深沉的民族情感。聽馬庫斯講述他祖父一輩在普法戰爭中浴血奮戰的往事,我猛然想起少時讀過法國作家都德的著名小說《最後一課》。其實小說中故事正是以斯特拉斯堡為背景的。
在歐洲曆史上,位於德法邊境的這座萊茵小城在兩強之爭間數度易手,成為歐洲兩大民族恩恩怨怨的見證,同時也因為民族的碰撞,法蘭西和德意誌文化在這裏水乳交融,無論是建築風格還是語言民俗,都留下了鮮明的‘混血”痕跡。
正是斯特拉斯堡具備這種雙重文化,地理位置上又恰好處於歐洲中心,使這座城市理所當然地被選為歐洲理事會,歐洲議會和歐洲人權法院所在地。歐盟各國的許多大事在這裏議決,斯特拉斯堡成為名符其實的歐洲政治中心。
斯特拉斯堡分新老兩城,新城為現代建築林立的衛星城,圍繞著中古老城。老城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四周為萊茵支流伊爾河環繞,古韻猶存。乘遊船沿河繞城觀光最富情調,從水麵上觀賞小法蘭西的花街柳巷,德式民居的精致典雅,哥特式教堂的莊嚴華美,眾多橋梁的迤邐風格,兩岸綠意花色的絢麗明亮,把古老水城裝點得分外溫柔迷人。
老城中心矗立的斯特拉斯堡教堂氣勢非凡,是歐洲哥特式建築的傑作,法國大作家雨果譽為“集巨人和纖細於一身令人驚異的建築”。德國詩人歌德年青時曾在斯特拉斯堡求學,當他初踏這片土地時這樣寫到:“我立即向那座大教堂奔去,在這次旅行大部分時光裏,我都看到它的身影。從教堂的平台上放眼望去,前麵是一片迷人的美景 。”
麵對萊茵河穀的斯特拉斯堡背倚孚日山脈,周圍山陵起伏,漫山遍野開墾著葡萄園。山腳下散落著花團錦簇的酒鄉酒村,田園盡頭的山崗上聳立著古樸的城堡。阿拉薩斯地區素以盛產幹白葡萄酒著稱。每逢葡萄收獲的季節,遠方的遊客紛至遝來,品酒之旅絡繹以途。
斯特拉斯堡已經建城逾 2000 年。如同火焰般哥特式大教堂是文藝複興時期的精神象征;令法國人熱血沸騰的《馬賽曲》在這裏首次唱響; 1870 年普法戰爭中法國色當之敗導致普魯士征服這座城市;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全城公民投票,這座城市重返法國懷抱。斯特拉斯堡與威尼斯和布拉格一樣被列入聯合國人類文化遺產的曆史名城,我慶幸在 2007 年秋季訪問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