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人時空

不求逐浪多沉起,但願隨風永蕩飄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也談有文化和沒文化

(2006-11-14 09:41:57) 下一個

近幾天,這“有文化”和“沒文化”成了熱門話題。好像還涉及到著名運動員劉翔和王軍霞。現在走廊上也有文章念及這個概念。對於如此熱鬧的話題,老飄的侃興就有點按捺不住了。

先看看“文化”這個詞的定義。美國學者克羅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義的批判回顧》中列舉了歐美對文化的一百六十多種定義。可見大家對文化的理解是頗具差異的。我ZT幾個典型給大家看看:

先看看西方對文化的定義:

1.人們自然成長的傾向;

2.一個社會整體中知識發展的一般狀態;

3.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獲得的、包括知識、信念、藝術、道德法則、法律、風俗以及其他能力和習慣的複雜整體。

4.將文化定義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體,它包括觀念形態和行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規範。它是學習而得的行為方式,並非源於生物學,而且為社會成員所共有。

再看看我們中國對文化的描述:

1.漢語“文化”一詞最早出現於劉向《說苑·指武篇》:“聖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後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後來,南齊王融在《三月三日曲水詩序》中寫道:“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道。”從這兩個最古老的用法上看,中國最早“文化”的概念是“文治和教化”的意思。在古漢語中,文化就是以倫理道德教導世人,使人“發乎情止於禮”的意思。

2.而用“文化”來翻譯“culture”,始於日本學者,這時候的文化交流,已掩蓋了兩者語意上的區別。所以中國人的文化觀念已經把中西兩方麵的因素都含括了。

不管怎麽說吧,至少我們知道這個文化是一個關於一個社會群體生活習慣,知識修養,道德教化,倫理理智的一種共性。按我的理解,這文化有兩個方麵的特性:

1.涵括性:雖然以上的定義不同,但下麵的內容應該包括在文化之內:生活習慣,知識,舉止和談吐規範,道德,教養。其表現形式應包括哲學,藝術,文學,音樂,民俗等等;

2.特定性:特殊社會群體,特殊時期;這點應該理解起來沒多大問題。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時期,自然有不同的文化形式;

對於涵括性,大家理解起來應該沒有多大的差異。我們都知道,文學,藝術,民俗,音樂,飲食等等都可以是文化的內容。你在這些反麵有知識,有修養,而且符合一個社會整體的認可,你就有文化。比如在中國,你尊重老人,孝敬父母,你就有文化,反之你就沒文化。你畫畫得好,歌唱得好,內容又符合社會的審美觀,你就有文化。

大家可能有個問題了,既然文化的內容很廣泛,那人生活上的各種東西都可以是文化,吃喝拉撒睡都是文化。沒錯,別說吃喝睡了,這拉撒兩個事情都有文化的烙印。走廊上不少文章都提及過這反麵的事,我就不重複了。單說一個大家沒提過的生理現象:放屁,這方麵的文化成分也不少。

先看看一首詩,作者是約翰·薩克林爵士,寫於1640年:

《愛與被愛》

 愛情是人人心中的屁;

  憋著它,會傷自己的心,

  放了它,又讓別人生氣。

  

從這首詩中,大家可以看到屁的光榮文化定位了吧。其實不光是詩人了,古希臘的劇作家就常常把放屁作為詼諧的笑料放在在大雅之堂演出的戲劇中。

不說外國了,在中國的鄉村,也有不少以放屁作為文化內容的。在我的家鄉,記得小時候大家就把放屁當成幽默來欣賞。小孩子,尤其是男孩,經常到一起搞放屁比賽,以誰的最響,持續時間最長為光榮。大人也一樣,記得有位年輕人,第一次到丈母娘家看媳婦,宴席之中,放了一個特響的屁,大家頓時哈哈大笑。你們知道這相親的結果如何?肯定出乎你們所料,這家丈母娘說:“連屁都放得這麽響,身體肯定沒問題。”就這樣,相親圓滿結束。

說到這裏,可能有人會想,既然連放屁都是文化,那“性”這個和愛情,婚姻,家庭甚至子孫後代有緊密相關的東西肯定是文化了。答案是肯定的。那既然“性”是文化,那麽在“文化走廊”的論壇上,我愛怎麽說怎麽說,不該有人罵我沒文化了吧?答案是否定的。為啥?因為文化除了涵括性外,還有特定性。

從文化的定義中去看,這文化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特定性是明顯的。也就是說,在某一時期某一社會中的文化拿到別的時期和社會就不是文化了。你在中國打孩子,隻要不太過分,別人不但不管你,可能還會誇你教子嚴厲。你到美國這裏打打看,人家知道了立刻就會剝奪你這沒文化的家長對孩子的監護權。

再設想,在一個從來沒有和外界接觸的蒙古部落,人們都延續著祖先傳下來的生活習慣。在一個全牛宴上,大家都遵守著傳統宴會習慣,當牛考好以後,廚師把腿上的肉割給老人,把脖子上的肉給孩子,把脊背上的肉給青壯年男子,把肚子上的肉給婦女。當所有的人都分到肉後,長者左手端起酒杯,用右手食指蘸一下馬奶酒,灑一下給天,灑一下給地。然後有人唱起祝酒歌。這時候,大家用手拿起肉就啃,拿起酒就喝,高興時可以大叫。這個時候,大家都是有文化的。

但是如果這時候老飄從一個偏僻的南方農村到了那裏,看見這樣熱鬧的場麵,高興極了。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剩下來的牛頭抓來就啃,拿起酒碗就找人幹杯,還說:“你得幹,不幹不夠意思,感情深,一口燜,感情淺,舔一舔。”你說老飄有文化嗎?肯定沒有。

好了,老飄在蒙古包裏生活了一年,慢慢地有文化了,也會唱祝酒歌了。後來回到北京。有一天突然接到國務院的邀請,讓老飄參加國宴。老飄經過一番準備,懷裏揣著一個羊腿,兜子揣著一罐馬奶酒就去了。當溫總理致詞以後,老飄高聲唱起祝酒歌,掏出羊腿就讓溫總理啃,然後讓溫總理喝馬奶酒,你說老飄有文化嗎?肯定沒有。

好了,再回到上麵提到的在走廊上談“性”的話題。首先走廊上的讀者也是一個社會群體, 走廊上的文化氛圍也是一種特定的文化定位。這種社會的形成和氛圍的建立是以走廊建立到現在所提倡的文化內容有關的。具體說就是斑竹對文章的取舍和褒貶,讀者對寫手的偏好,網管對內容的控製都對走廊文化氛圍的形成有關。不說別的,FLG的文章在這裏就不可能有生長空間。

我個人認為,在走廊上說“性”那要看你怎麽說。你要是像河邊那樣從純醫學的層麵去談,我想沒啥不妥。但是你要是像“木子美”那樣去談怎樣勾引男人,可能就有點偏離了。但是如果說得不是那樣露骨,可能斑竹還不會刪你。但是你要是用這個去調戲異性,明顯帶有淫穢的色彩,估計這裏的讀者社會群就不接受了。當然,這並不是說你這文章沒有文化,沒準你把這文章拿到有些粉紅色網站上去還特受歡迎。

這樣一說,可能還有下麵的問題。有人可能問了,張三可以談,李四可以談,連名著《紅樓夢》都可以談,我說同樣的內容有啥不可?誰來判斷我的文章合不合文化?這個問題還真有點複雜,估計誰也不能定出具體硬性標準。不過你要是談“性”談到曹雪芹那樣的水平,怎麽樣都是文化了。

最後,再說一下“沒文化”這個說法。其實這個提法不太科學。最好用“不合文化”來描述。一般理解“沒”就是沒有,說你沒文化,好像是說你一點文化都沒有。其實這個理解是錯的。 比如清華大學校長在李敖的演講會上讀別字,我們可以說他沒文化,但意思不是說他沒有一點文化。如果沒有文化,他不可能當院士和著名大學校長。這裏我們說他沒文化是說他的這一場合的言行和文化氛圍不合。他不認識蒃體書法不是他的錯,因為這不是他的愛好,他不認識這不常見的字也不是他的錯,文學不是他的專業。但他不懂瞎猜就是沒文化了,他事先不準備不向別人討教就是他沒文化了。就這件事,你要對校長說你不合文化,他可能能接受,但是你要說校長你沒文化,他可能就不服氣了,我沒文化?我們侃侃物理學怎樣?

再提提劉翔的事情。那個說劉翔沒文化的人邏輯是這樣的:隻有沒本事讀書的人才會去跑步,所以跑步的人都沒有本事讀書,而沒有讀書的人就沒有文化。因為劉翔會跑步,所以劉翔沒文化。王軍霞一聽,我也會跑步,自然我也是沒文化了?

按老飄理解,這個誤區在於這個說劉翔沒文化的人本身沒有文化,因為他理解的沒文化就是沒讀書的意思。他對文化的理解和社會對文化的理解有偏差,不合文化。這樣一理解,我覺得王軍霞不必動怒,劉翔不必氣憤。為啥,按數學的負負得正原理,沒文化的人說的沒文化那就是有文化。這句話也送給有些朋友,也許因為老飄沒文化,這篇評論可能讓你感到沒文化,其實你還特別有文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t89 回複 悄悄話 感謝飄師挖出了‘文化’的起源。原來是從日語來的。我學過正規的日語,知道與中文的‘字同意不同’的無數例子,更見識過英日字典的錯誤和不妥。典型的‘文化’汙染!
把‘文化’改成‘修養’如何呢?
蘇鄉門地 回複 悄悄話 幾天前也跟朋友感歎過“高學曆,沒文化”的留洋一族。 讀完評論,立刻將此文章和罷了的故事推薦給她。 很有趣的論題。
飄人 回複 悄悄話 歡迎melly,春江水初次光臨。
也歡迎罷兄和為兄視察。
為兄可能不知道罷兄,他可是閑雲野鶴飄浮不定。罷兄的評論乃文城一景,你可到“漂流雜記”博克中看他的評論。
再次謝謝諸位!
春江水 回複 悄悄話 通俗易懂,見解精辟。把一個不太容易解釋的概念,象庖丁解牛一樣,說得透徹而準確,可見飄人的文化底蘊!本人獲益匪淺,已經存檔,謝謝!
為人父 回複 悄悄話 罷了的這個故事寫的真好,不如也單獨成篇發到走廊上.大家一定喜歡.
罷了 回複 悄悄話 我同意老飄的觀點。我一貫認為,文化應該和修養連在一起,我們的學位隻能賦予我們知識和一技之長,而修養靠得是個人的修煉。所以,即使我讀了二十幾年的書,我仍然不敢妄稱自己為文化人,自忖自己的修養還不到位。

看到過一則有趣的故事:有一個很有文化底氣、修養,生活習慣良好且很有品位的老太太。老太太說話溫和,從不對人高聲嚷嚷,是個既大氣又風趣的人。她有一個做醫生的女兒和一個讀研究生的外孫女,但老太太從來不認為她們是文化人,因為在她眼裏,她們修養不夠,等多隻能算是個“技術人”。老太太有個年輕的記者鄰居,有一次她在超市裏遇到他,有意對他視而不見,付錢時老太太發現忘了帶錢包。記者鄰居心中暗暗自喜,心想這次你不得不和我講話、找我幫忙了吧?孰知這老太太篤悠悠地拿起裝滿貨物的袋子,對著那收銀員,指著記者說:“問他要錢好了,他是我孫子”,說完轉身就走。後來記者結婚時,老太太送了他一個大紅包,落款是某某小姐,搞得新娘子疑神疑鬼,以為是丈夫的老情人送的。有一年情人節,記者讓人送了一打玫瑰給老太太,沒有落款。下班後記者去看老太太,見老太太喜滋滋地在擺弄玫瑰,記者問她是不是老情人送的,她說因為沒有落款所以不知道是誰送的。然後狐狐疑疑地看著記者說:“不會是你送的吧?”而後又哈哈大笑,對記者說“我看你也沒有那個情調”。

真是一位既可愛的又有文化的老太太。
melly 回複 悄悄話 一口氣連著讀了您的好幾篇,受益匪淺,給自己增加點文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