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人物

Bater王阿仁,2005.7在文學城開始發表史記人物係列,陳平,蕭何,韓信。。。
個人資料
正文

《史記》人物——仙人指路話張良(2)

(2006-06-29 10:33:09) 下一個
(2)褐衣墮履石圯下

張良‘居下邳,為任俠’,就是很講個義氣、愛打個抱不平,加之天資聰穎,很快就引起了周圍的人的注意,是金子麽,擱哪兒都免不了發幾下光的。

這塊金子發的第一束光是救下了西楚霸王項羽的叔父、在逃的殺人犯項伯。項伯這個人,頭腦比較簡單,武俠小說看得賊多,滿肚子都是受人點滴之恩當灌水相報、為朋友該兩肋插刀雲雲。這不,自己的一哥們喝花酒的時候,與另一個紈褲爭風吃醋,咱老項一激動,在那紈褲肋上狠狠插了兩刀,犯下死罪。自然,吃官司坐牢俺是深惡痛絕的,幹脆去仗劍江湖、瀟灑走一回。

跳進了水裏才發現江湖險惡、遠不是那麽浪漫旖旎,動不動就以身相許的美豔俠女一個沒見到,想和他斷背的絡腮胡子倒碰上一打,挨餓受凍是家常便飯,更要命的稍不留神就得被官差逮捕歸案。天幸碰上了張良,張哥的水平自然比老項高了不隻一個檔次。跟著子房,再也不用餓了喝風、困了宿露,於是這老項對小張的感激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決心為了張哥再插誰兩刀。後來在鴻門宴上,項伯力助沛公脫險,即為此也,後話。

這塊金子發的第二束光是吸引了一位隱居於此的世外高人的眼球。老頭兒身懷奇術,欲覓傳人,然世間碌碌,智者難覓。這姓張的外鄉人倒是根好秧子,隻是聰明有餘而隱忍不足,遇事愛出頭,殊非保身之道,連那趙家的狗都要多看他兩眼呢,真傳給他,恐怕等不到施展小子已然翹了辮子了,唉...再等等看吧...

張良也在為自己的鋒芒畢露付著代價,畢竟是大秦公安部發了紅色通緝令的,姓名可以改,可這個口音卻在時刻揭發著這位其實是第一代移民,好幾次被移民局抓住都差點被引渡到那個壯士身邊以驗明正身,虧得自己的急智,更虧了通緝令上那幅畫像與自己的外貌差了十萬八千裏,才終得濕著褲襠子逃脫。

幾經波折,張哥終於認識到夾著尾巴做人的重要性,提出了好死不如賴活著的臨時生存綱領,自行在手心裏用針紋上一個“忍”字。後世紋“忍”之風,概始於此焉。

那位世外高人發現咱張哥的尾巴終於夾起來了,估摸著時機已經差不多了。為防意外,老人決定最後麵試張良一次。

一日張哥信步溜達到一座石橋(圯)上,心裏還在琢磨那壯士平日裏在三分線外投鐵棰都百發百中,為何當日站罰球線上卻把鐵棰扔副車上去了。就見‘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直眉瞪眼盯著張良,毫不客氣發號施令:“小P孩兒,下去把老夫的鞋子揀上來!回頭看什麽?說你哪!”張哥故態萌動,怒從心起,‘欲毆之’,一握拳頭手心有點疼——敢情紋傷感染,至今未愈——倒提醒了張良,手心裏可紋著個字呐:“忍住啊,這糟老頭吃了苦頭,保不齊又去舉報本公子如何如何...得,就算俺當把敬老模範好啦!”

乃‘強忍,下取履’,誰知老頭兒得寸進尺,曰:“給老夫穿好!穿呀,你倒是穿呀!”張良肚裏自有罵字經出版發行,卻少不得在“忍”字經的光輝指引下,‘因長跪履之’。老頭兒‘笑而去’——得,這等無理取鬧他都能忍,麵試PASS!

張良看著老頭兒遠去的背影正滿頭霧水,那老頭兒又圈回來了,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曰:“‘諾’。老丈既有言相教,適才卻何以離去?”老頭兒哈哈一笑:“豈不聞人有三急乎?”笑聲中一身褐衣飄然而去。

張哥倒想看看這老頭兒臭鞋裏到底賣的什麽藥,遂於‘五日平明’登錄上線,那老頭兒的頭像早在那兒閃爍著了。張良正要打招呼,老爺子扔下一句話:“‘與老人期,後,何也?’您嘞,‘後五日早會!’”,就怒氣衝衝地下線了。

又過了五天,張良逼著公雞早早打了鳴就摸到了橋上,‘父(老頭)又先在’,不等張良發送任何信息,那邊發過來一句:“‘後,何也?’你小子,‘後五日複早來!’” 人這邊打好了一句話正要發送,那邊頭像已黯然無光矣!

張哥心話:“搞什麽玄虛啊?本公子倒要看看這破ID後麵到底藏著什麽私貨!”於是又過了五天,張良幹脆不卸冠帶,全須全尾站在床上等到二更半就往橋上摸,終於趕在老爺子之前亮起了小鬼臉。‘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這老小子終於滿意了!

老人往懷裏一陣猛掏,‘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張良還想問點別的,老頭兒止住他:“啥也莫問,放心,絕對正版!十年後你一準兒發!‘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穀城山下那塊黃石就是老夫的馬甲啦。”‘遂去,無他言,不複見’。張良‘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相傳十三年後,已輔高祖劉邦成就大業的留候張良,‘從高帝過濟北,果見穀城山下黃石,取而葆祠之’,恭恭敬敬扛回家進香上貢。‘留侯死,並葬黃石’。

黃石公授書一節充滿了神秘主義色彩,其可信度曆來存疑,更有人言其實為張良隨沛公後的自我包裝。然有兩點是可以肯定的:其一,這一段的逃亡生涯,迫使張良完成了從一個“任俠”到一個“忍”者的過渡,所以後來張良處事,總能冷靜思考、理智抉擇,而不是頭腦一熱,就要大幹快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其二,張良在下邳這段時間,發奮苦讀過,冥思苦想過,其後來的智謀即源於這一段時間的求索及思考,至於讀的是《太公兵法》也好,《九陰真經》也罷,已經不重要了。

---------------------------------------------------------------------
附《史記》原文:

良嚐間從容步遊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毆之。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裏所,複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複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複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穀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複見。

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居下邳,為任俠。項伯常殺人,從良匿。



原文發表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