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聽《童年》

(2025-10-29 06:20:17) 下一個

我聽《童年》

 

《童年》是經典中的經典,在我心目中排在第一位的華語現代流行歌曲,即大概自1980年代算起的流行歌曲。已經記不清第一次聽到、第一次關注的時間了,大概還是高中時期聽成方圓唱的,不過當時沒有很深的印象,我那時一心向學,對歌曲刻意排斥,耽誤幾分鐘聽歌是小事,擾亂專注的心神是大事。隨後的日子裏,上大學,讀研究生,在北京、上海、美國等地四處讀書謀生,聽到的流行歌曲越來越多,進入我的心靈的也越來越多,不斷聽到各種各樣《童年》的版本,按理一首歌聽多了,總會厭倦的,但是,相比很多流行歌曲,《童年》真是越聽越有感覺,隨著年紀的增加,隨著距離「童年」越遠,越覺得這首歌在心目中的地位越來越高。

 

關於《童年》的創作過程,網上資料多如牛毛,這幾乎是羅大佑最早的歌,也可以說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他成名那麼早,現在也健在,研究他的人很多,他接受的訪談也很多,至今還很活躍,經常主動出來搞活動,主動給公眾一遍遍演唱、介紹、闡釋他的作品,《童年》當然不例外。網上查到的資料,《童年》的首唱者是張艾嘉,在1981年,隨後,1982年,就是羅大佑自己的演唱。距今已經2025-1981=44年了。但什麼時候開始創作的,有幾種說法,馬世芳的說法是1976年,羅大佑自己的說法是1974年,不過他們都說,旋律很快就寫好,歌詞寫了5年,如果按照羅大佑的說法,整首歌應該在1979年就完成,隻是在等待演唱者和發表的機會。不管那種說法,這首歌的創作時間都是夠長,其實主要長在歌詞的創作,這是令人驚訝的,我看到的大多數故事都是一揮而就寫出歌詞,比如黃沾的《獅子山下》、林秋離的《不為誰而作的歌》。他們和羅大佑一樣,都是有了曲譜後填詞。可見,羅大佑的慢隻能說明他非常認真地對待自己的作品。

 

歌曲創作,現有詞,還是先有曲,應該沒有定則。中國大陸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先詞後曲,幾乎同樣有名的《歌唱祖國》先曲後詞,80年代傳唱一時的《祝酒歌》、《年輕的朋友來相會》先詞後曲。台灣民歌時代很多歌曲,直接用著名詩人的詩歌來譜曲,也屬於先詞後曲。不過,就羅大佑而言,尤其他早期的作品,大部分還是先曲後詞。我個人比較推崇先曲後詞的方式,因為歌曲的第一要素畢竟是旋律,先詞後曲,往往限製了作曲的自由度,通常也往往給了譜曲者比較緊迫的時間,那樣的旋律很可能是硬擠出來的。

 

具體到《童年》這首歌,雖然表麵上看起來,羅大佑為填詞花了5年時間,似乎更重視詞,其實不然,可以說從他開始接觸音樂起,他就一直在為旋律靈感的到來而厚積薄發。從他的訪談也能證實,羅大佑更重視旋律的創作,好的旋律需要不受任何詞的約束而誕生,需要神來之筆、自然天成。羅大佑還提到一首名為《歌》的歌,也是如此。當旋律的一點影子在腦海中閃現,他就要敏銳地抓住它,然後一點點地培育、打磨、等待,終於有一天,覺得非常棒了,於是,開始想給它配不朽歌詞,自己嘗試了很長時間,都不滿意,直到讀到徐誌摩翻譯的一首詩,恍然大悟,「這是絕配。」我猜想,我們普通人平時腦海中奔來馳往的一些文本句子,而羅大佑這樣的音樂人,是用旋律在思考,腦海中交織的是各種旋律,讓它們隨意、隨機地呈現,所以才有時不時的靈光乍現。

 

 

 

先看《童年》歌詞,

池塘邊的榕樹上

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

操場邊的鞦韆上

隻有蝴蝶停在上麵

黑板上老師的粉筆

還在拚命嘰嘰喳喳寫個不停

等待著下課 等待著放學

等待遊戲的童年

 

福利社裡麵什麼都有

就是口袋裏沒有半毛錢

諸葛四郎和魔鬼黨

到底誰搶到那支寶劍?

隔壁班的那個女孩

怎麼還沒經過我的窗前?

嘴裡的零食 手裡的漫畫

心裡初戀的童年

 

總是要等到睡覺前

才知道功課隻做了一點點

總是要等到考試以後

才知道該念的書都沒有念

一寸光陰一寸金

老師說過「寸金難買寸光陰」

一天又一天 一年又一年

迷迷糊糊的童年

 

沒有人知道為什麼

太陽總下到山的那一邊

沒有人能夠告訴我

山裡麵有沒有住著神仙

多少的日子裏

總是一個人麵對著天空發呆

就這麼好奇 就這麼幻想

這麼孤單的童年

 

陽光下蜻蜓飛過來

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

水彩蠟筆和萬花筒

畫不出天邊那一條彩虹

什麼時候才能像高年級的同學

有張成熟與長大的臉

盼望著假期 盼望著明天

盼望長大的童年

哦 一天又一天 一年又一年

盼望長大的童年

 

一段旋律重復了5次,配了5段不同的文字,這是比較少見的,通常重復2~3次。可見羅大佑多麼珍愛和寶貝這段旋律,就像一個孩子撿到了寶藏,要不停地炫耀給眾人。這5段內容基本是各自獨立的,分別寫出了童年時期5個很具體且普遍的情景。情景一,夏天坐在教室心不在焉地聽課。情景二,被福利社(中國大陸叫小賣部)的東西吸引。情景三,每天不情不願地寫作業到很晚。情景四,孩童時期的好奇和幻想。情景五,盼望長大。我不知道別人如何,對我而言,幾乎件件擊中我的童年記憶的深處,羅大佑的神奇之處,他似乎是我「肚中蛔蟲」,替我說出了埋藏心底的話,還用那麼美的旋律唱出來。

 

每個情景的描寫手法類似,就是看是隨意地堆砌一些典型詞藻,比如情景一堆砌了,池塘、榕樹、知了、操場、鞦韆、蝴蝶、黑板、粉筆,這些詞藻如何成句並不是很重要,這些句子的順序也不是很重要,關鍵是這些詞藻要一起呈現出來,童年就是在這樣的東想西想、無序忙亂中度過一天天。情景二堆砌了,福利社、口袋沒錢、諸葛四郎、魔鬼黨、隔壁班、女孩、零食、漫畫。其中的諸葛四郎和魔鬼黨是神來之筆,讓本來已經很具體的意象更具體,猶如加上了特寫鏡頭。我不在台灣長大,但是,我能夠很快聯想到我童年聽到看到的故事中那些曾經著迷的人物,還聯想到我童年時珍藏的寶貝,大人覺得一文不值的東西,比如我爺爺廢棄的一根竹竿,據說是他年輕時的煙桿,因為那個煙桿足夠長、足夠結實,頭部有個翹起來的造型,我把它當作我的「青龍偃月刀」。情景三堆砌了,睡覺、功課、考試、念書。這些情景,我都太熟悉了,隻是我其實沒那麼狼狽,寫作業和準備考試,都沒什麼問題,但是,我知道我們孩子之間可能都會這麼誇張地相互描述,何況,這樣的場景我也確實經歷過,見過就更多了。其中,引用「寸金難買寸光陰」,也是神來之筆,讓具象更具象,我敢肯定,任何一個中華文化中長大的孩子,都聽過這句話,不僅是老師說,家長也說,三天兩頭地說,從我們小時說到長大。情景四堆砌了,太陽下山、神仙、天空、發呆、幻想、孤單。同樣極其真實,年少時候愛幻想、愛做夢,其中的「太陽下山」、「孤單」給這首歌引入了一絲絲傷感。歌曲的總體是披著歡快外衣的傷感,越是真切地追憶童年,越把童年描繪得栩栩如生、多姿多彩,越是知道童年已逝,時光不再,再想到童年時的一個個幻想夢想,也隨風逝去,怎不能暗自神傷。情景五堆砌了,陽光、蜻蜓、稻田、彩虹、高年級的同學、盼望長大。也是隨意地放置一起,這一段增加了歌曲的明亮色彩,奠定了整首歌偏向積極歡快的基調。羅大佑的歌詞就像一個白描大師,看似不經意的寥寥數筆,勾勒出了豐富多彩的童年生活。

 

現在嘗試分析一下旋律。這段旋律一共八句,除了第三句重復第一句,其他每句都有新意,每句都很精彩,質量相當,這讓這首歌處處都耐聽,沒有一字缺陷。這首歌可以說沒有副歌,也可以說全都是副歌。歌詞雖然是分行寫的,但旋律中,其實是兩行並作一行,當作一個長句來唱,比如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 (16字)

操場邊的鞦韆上隻有蝴蝶停在上麵       (15字)

黑板上老師的粉筆還在拚命嘰嘰喳喳寫個不停 (20字)

 

福利社裡麵什麼都有就是口袋裏沒有半毛錢 (19字)

諸葛四郎和魔鬼黨到底誰搶到那支寶劍?   (17字)

隔壁班的那個女孩怎麼還沒經過我的窗前? (18字)

 

總是要等到睡覺前才知道功課隻做了一點點

總是要等到考試以後才知道該念的書都沒有念

 

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太陽總下到山的那一邊

沒有人能夠告訴我山裡麵有沒有住著神仙

多少的日子裏總是一個人麵對著天空發呆

 

陽光下蜻蜓飛過來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

水彩蠟筆和萬花筒畫不出天邊那一條彩虹

什麼時候才能像高年級的同學有張成熟與長大的臉 (22字)

 

每句都是近20個字,需要一氣嗬成的旋律,這在歌曲中是很少見的,首先這個旋律需要很長,其次不能硬拗,要保持節奏、連貫和流暢,不容易。羅大佑是創造長句旋律的高手,他的很多作品都有這樣的長句,比如《光陰的故事》幾乎每句都是長句。這有點類似唐詩的絕句和七律,一般都是5個字,或者7個字為一句,但是,李白在《蜀道難》中有,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9字)

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9字)

其險也若此,

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11字)

 

這樣的長句,同樣還保持了詩的韻律,這是不容易的,這是李白詩才的一大過人之處。通常一句話寫長了,話說多了,容易變成普通陳述的句子。歌曲也一樣,一個旋律變長了,容易變成「口水歌」,也就是近乎直白說出的話。但是,長句一旦克服了那樣的缺點,就具備短句沒有的容量、能量和魅力。長句旋律對演唱的要求也提高了,但同樣,處理好了就能增加演唱的魅力,歌曲的意象更完整、更豐富,整首歌也更大氣。整首歌沒有高音,沒有很長的拖音,沒有大的起起伏伏,一直是不疾不徐、娓娓道來的狀態。這首歌的編曲也很精彩,開頭過門節奏感很強,稍微急促,顯得一點俏皮和歡快,這符合孩子的特點。中間的口哨也符合少年的特點。不同於很多名歌,《童年》成名已久,但是這個旋律的模仿者很少,大概唯一和它類似的旋律就是羅大佑本人在同一時間創作的《光陰的故事》。我覺得,不是人們不願模仿,而是實在模仿不來。這有點類似陶淵明的詩歌,沖淡到極致,猶如李白的狂放到極致,大家都覺得好,但是模仿不來。相比之下,杜甫的詩歌,學習效仿者眾多。流行歌曲中,旋律似曾相識的愛情類歌曲,多不勝數。

 

《童年》的演唱者數不勝數,適合所有人演唱,且每個人都唱得好聽,各有味道,難辨高低,原唱是張艾嘉,我不覺得她勝過羅大佑、劉文正、成方圓,或者很多不知名的一般歌手。《童年》不是靠某一個歌手唱紅的,而是成千上萬普普通通的人一起疊加累積唱紅的。大部分歌曲,越唱越淡,次數多了,大家就膩了、煩了,隻能流行一時,《童年》則不同,唱得越多,旋律越熟悉,越琅琅上口,越歷久彌新,一直流行。羅大佑本人在各種場合演唱這首歌,從年輕到現在,我估計近百次,都很好聽,這是他自己的童年故事,他自己的生命之歌。《童年》適合男女老少,從獨唱到幾個人的合唱,在到幾十上百人的大合唱都很好聽。改編的口哨、各種樂曲演奏也都好聽。

 

最後簡單說說為什麼《童年》在我心目中排第一。無論旋律,還是歌詞,都是第一,兩者的結合,更是第一。其次,《童年》的主題比一般的流行歌曲更恢宏、深廣。流行歌曲最多的是愛情類,其次思鄉感恩,還有就是關懷世界。《童年》看似則很小,講的是自己。但是沒有人不經歷童年,一個人,無論在此刻是成功、得意、失敗、沮喪,還是平庸,都有過一個曾經有夢想的童年,都珍愛著童年的自己,都從愛自己出發,然後考慮愛他人、愛世界。所以,《童年》實在很寬廣,這一點,還是可以用陶淵明的詩詞來比擬。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