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聽《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2025-10-26 09:41:36) 下一個

我聽《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我第一次聽到,應該是1991年的寒假。我其實記不清了,但是可以推算出來。我在大學期間,一共有4個寒假,1989年和1990年的兩個寒假,我印象都過得心懷忐忑,這兩年社會層麵也是多事之秋,人心不穩,縣城景象也比較蕭索。我聽到這首歌的時候,我記得當時是比較輕鬆、愉快的心情,而1992年的寒假,我留在北京準備研究生考試,所以隻能是1991年。當時,好像正過春節,街上大大小小的商店、鋪子都擺滿了年貨,也在播放音樂、歌曲,人來人往,比平時多了很多,一派熱鬧、喜慶的景象。縣城中心有家「新華書店」,這是我平時閑逛常去的地方。那天,離得老遠,我就從眾多的喧囂的歌聲中聽到了「新華書店」大喇叭播放的這首歌。那個寒假,童安格在我們縣城非常流行,後來,我又在街上和鄰居家播放的歌曲中,又多次聽到這首歌。回到學校後不久,一天的傍晚,我吃了晚飯,來到二教二樓的一間教室自習。北大二教是北大很特殊的一個教學樓,在校園比較偏僻的地方,教室不多,都是能坐數百人的階梯大教室,去那裡上自習的人不多。有些談戀愛的喜歡去那裡,我則是純粹想找人少的地方,稍為逃避一下學校裏「卷」的氛圍。那天偌大的教室裏隻有兩三個同學,冷冷清清,一點學習的氣氛都沒有,我出來,到走廊去散散步,還能看到窗外的夕陽正在落下,正好校園廣播傳來熟悉的悠揚的旋律,這一次我是真的動了心。

 

 

 

 

A:

你說我像雲捉摸不定

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你說我像夢忽遠又忽近

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你說我像謎總是看不清

其實我用不在乎掩藏真心

 

B:

怕自己不能負擔對你的深情

所以不敢靠你太近

你說要遠行暗地裏傷心

不讓你看到哭泣的眼睛

 

C:

怕自己不能負擔對你的深情

所以不敢靠你太近

你說要遠行暗地裏傷心

不讓你看到哭泣的眼睛

 

136個字,時長3分15秒,這是一首很抒情的慢歌。文本上看,可以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主歌A,6句,其實是三個排比句,反覆強調主題,即歌名,「其實你不懂我的心」。第二部分副歌B和C,兩段完全一樣,即兩次重複。共8句,每段4句,或者關聯成2句。現在考察旋律,

 

a:你說我像雲捉摸不定

b1: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a:你說我像夢忽遠又忽近

b2: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a:你說我像謎總是看不清

b3:其實我用不在乎掩藏真心

 

c:怕自己不能負擔對你的深情

d:所以不敢靠你太近

a:你說要遠行暗地裏傷心

b4:不讓你看到哭泣的眼睛

 

整首歌14句,用到4個旋律,平均一個旋律重複大約4次,如上標記a、b、c、d,具體重複次數如下,

 

a:5 次

b:5 次

c:2 次

d:2 次

 

很明顯 a 和 b 是其中的核心旋律,主歌和副歌都用到,在主歌中更突出,且重複3次,比副歌還多,這是少有的一首歌,最精彩的旋律在開頭,即開頭第一句最好聽,或者說主歌比副歌更好聽。這也是這首歌開口就吸引聽者的原因。

 

短短136個字,為什麼能夠長達3分15秒?除了曲慢詞緩,這首歌的前奏和過門比較長,其中前奏將旋律 a和b 長笛吹奏了2遍,A和B之間的過門又是長笛吹奏旋律 a 和 b 兩遍。所以,實際旋律a和b各自重複了9遍,這樣,一共出現了22段旋律,平均一段旋律時長大約 8.8 秒(3分15秒 / 22),所以聽者不會覺得很拖遝。

 

值得指出,整首歌用長笛伴奏,絕對是驚艷一筆,僅僅用錦上添花不足以形容其重要性,不僅完全符合整首歌的氣質,而且對童安格的聲線是很好的映襯和補充,甚至是修補。這首歌最初是裘海正在1986年的首唱,但是,效果一般,而作曲者童安格一直心有不甘,覺得這麼好的歌不該被埋沒,於是在1989年自己重唱,一炮而紅,我覺得有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孤篇蓋全唐之架勢。即童安格的這兩段旋律a和b,幾乎是台灣流行歌壇最優美、最動聽的兩段。這兩段總是一起出現,也可視為一段較長的旋律。我認為,裘海正的首唱不成功的最大原因就是配曲不對,她的鋼琴伴奏毫無特色,叮叮咚咚的敲擊相比童安格的長笛,破壞了這首歌的意境。另外,童安格曾經在訪談節目中現場演唱這首歌,但是自彈吉他伴奏,效果明顯差長笛伴奏的正式發行版本,而且,童安格的說話聲音不好聽,有點「公鴨嗓」的感覺,長笛正好掩飾其短,彰顯其長,將其嗓音賦予了如笛音一般的雋永和穿透。可以想像,如果將整首歌改編成長笛演奏,也會是非常精彩。

 

當然,童安格勝出裘海正還有其他原因,比如,作為創作者,對歌曲的理解更深,對情感的投入和把握更到位,而且,童安格演唱時年滿30,裘海正演唱時21歲,這首歌本身也更適合展示一個經歷了一定人生歲月的成年人的埋得很深的情感。(忘記了一段,腦海裡同時冒出好幾個想法,當終於查完資料,用減法算出兩個人的年齡,用較通順的句子完成了第一個想法,另一個想法忘記了,否則這段篇幅至少翻倍。數學史上,有費馬因為書的邊角太小寫不下他的驚天證明,以至於後來忘記的故事。想不到,文科的寫作中,也有類似的情況,我這裡模仿費馬,也寫上這麼一段。)

 

下麵,我們仔細分析最優美的兩段旋律 a 和 b。

 

你 —— 開口就有點鼻音,已經有點後來的周傑倫唱法的痕跡,鼻音帶來一點朦朧,彌補了喉音的單純,豐富了聲音的層次和內涵,有點自帶共鳴的感覺,顯得更抒情,第一個字就有長音

 

說 —— 第二字做了變化,比較短,且比較清晰

 

我 —— 又回到帶點含糊的長音,在兩個人稱上都有些含糊其詞的感覺,顯示內心的糾結

 

像雲—— 再次變得短促,兩字並一字,聲音比較響亮,隨即一個停頓,換氣為後續發聲做準備

 

捉摸不定 —— 這一段的重點,聲音變得柔和、溫暖,先在在「摸」上延長,然後「不」又延長,最後輕輕地結束在「定」上。4個字唱得很慢很清晰。

 

其實 —— 這兩個字,是整首歌的最精彩處之一,音調升高,彷彿拋出的魚鈎在上升,緩緩形成拋物線的上升部分。「其實」這個詞也含義無窮。

 

你 —— 一個快速的過度

 

不懂 —— 這兩個字,是整首歌的最精彩處之二,音調有所下降,彷彿魚鈎開始下降,形成完美拋物線的下降部分

 

我的心 —— 音調回到正常,吐字速度也回到正常,最後在「心」上略加顫音的久久延長,彷彿釣魚鈎已經穩穩地紮進聽者的心底,要將聽者心靈最深處的情感勾起

 

「其實你不懂我的心」是整首歌,最有標誌性,也最動聽,最令人無法忘記的一段旋律。整首歌中在4個不同的前後語境中重複使用這段旋律,每次都略有變化,第二次在「不懂」上音調繼續拔高,第三次在「用不在乎」上放緩,形成高潮後的一個小的平靜,最後一次在「哭泣的眼睛」放得更緩更平靜,尤其最後兩個字「眼」和「睛」都有緩緩放下的長音,彷彿長舒最後一口氣,心情徹底地放下。

 

這首歌特別適合在夜深人靜時,一個人躺在床上或者斜臥沙發上閉目欣賞,歌詞的意思很簡單清楚。這是「我」對「你」的一段獨白式回應,先陳述「你」對「我」的抱怨,連用三個比喻,像雲、像夢、像謎,感受不到「我」的實實在在的愛,這是主歌,副歌是「我」的辯解,一個很有詩意,也很常見的理由,「因為愛得太深。」這是愛的辯證學,越愛越不敢愛。這個主題,很多愛情歌曲都有變現,比如王力宏的《你不知道的事》,越是愛,越是有些話不能說,越是要「盤旋在你看不見的高空。」這首歌裡是「暗地裡哭泣。」北大二教,因為偏僻,人少寂靜,因為高闊,可見夕陽,讓校園關播站的歌聲彷彿從夕陽的天際邊清清楚楚地傳來,有點像高中那年在山坡台階上聽到學校大喇叭傳來的《雪絨花》。不同的是,上一次氣勢宏亮,歡樂縈繞,這一次空靈悠遠,深藏思念。所以,歌曲欣賞的環境也很重要,縣城春節的熱鬧街市隻是讓我對這個旋律留下了印象。二教的台階上,先是長笛的前奏,破空而來,鑽進耳裡,又鑽進心裡,為隨之而來的人聲開闢了入心的通衢大道。笛聲、歌聲在二教的空曠教室、走廊、台階上繞梁不絕,前聲未歇,後聲又致,相互激盪,如波濤層層相擁,層層疊加,同樣的歌聲,隻是簡單的重複,也能令聽者「心潮逐浪高」。

 

寫到這裡,想起許子東講的一個故事。許子東是畢業於華東師大,留學美國,後來長期在香港任教的一個現代文學評論家,不同於其他評論家,他也同時長期活躍在網路上,將大多數評論家隻在小圈子裡嘀咕的話,在公開場合講出來。許子東在華東師大的老師是錢穀融,許子東剛入錢門,就選了鬱達夫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也確實平時積累了很多想法,想不到的是,真正動筆寫的時候,一查文獻,自己的想法大都已經被他人講過,於是「絕望」,去請教老師,許子東說,錢說了一句話,讓他受益終生,「那是因為你還沒有在作品中讀出你自己,找到你自己。」隨後他思路大開,提交的讀書報告,錢老師僅僅修改六個錯別字,就推薦發表。

 

我們欣賞歌也一樣,你對一首歌有特別的感情,一定是因為,你在歌中聽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但為什麼這些音樂賞析大都千篇一律,(其實文學賞析,其他藝術賞析也類似。)讀之如拾人牙慧、隔靴撓癢?因為,他們不願、不敢、不屑暴露自己的「隱私」。錢穀融還有一段告誡學生的話,

 

「文章寫得好壞,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看有沒有把你自己擺進去,特別是寫散文,散文寫得好或壞,文字技巧當然要緊,但關鍵是要有真性情,要把你自己擺進去,要逞心而言、無所顧忌。但是我們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這一點呢?魯迅就能做到。我們有人會想,自己是一個教師,寫文章要謹慎,要不失教師的身份,不像我們教師的話就不敢講了,這樣縮手縮腳、瞻前顧後,怎麽做得好?要做就要大膽,該怎麽寫就怎麽寫,要敢於披頭散發,衣冠不整地大踏步地走出來,一定要等到穿好衣服,照照鏡子再走出來,那就小家子氣,就失去你自己了。」

 

我那時大概21、22歲,沒有談過「戀愛」,不知道怎麼談,也不想談,每日操心的全是那些課程。當時,我們高中來北大的,在我之前,畢業都回了四川。我好不容易從四川出來,擔心自己4年後也回去。當然,其實,當時的擔心還沒到這一步,擔心的是能不能順利畢業。可是,為什麼這首唱給「戀愛」的人聽的歌,也令我深深的心動?童安格在歌中表達的是一種自輕自卑,一種自怨自艾,一種可憐可悲,而當時的我是否已經感覺到了一層更深的傷悲?歌中的「我」至少還和他喜歡的「你」有過接觸,兩人還有麵對麵的交流,而且還得到「你」的喜愛,隻是傷悲於即將失去。而大學裡的我,一無所有,也就無所失去,連可以用來失去的「傷痛」都沒有。喜乎?悲乎?還是無悲無喜?戀愛,至少先要有「你」,然後「我懂你心」,再後才有「你懂我心」。歌中的「我」至少走到了第三步,才唱出「其實你不懂我的心」,而大學的我,連「其實我不懂你的心」都還沒資格唱出,距離歌中的「我」遙遙無期。到現在的年齡回頭總結,當年的自己不覺得,其實,這確實是一件更遺憾、更悲哀的事,因為大學時候的年齡,是人生慾望最強,最渴望愛的時期。不過,且慢流淚,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生最重要的事,都擠在那短短4年間,來催逼你、壓迫你,你隻能做出選擇,隻能有得有失。時至今日,社會又往前進步幾十年了,我依然看不到當今的大學生有更好的解法,甚至,未來的大學生,還會如我一般,含苦忍悲,默然前行,這不是科技進步能夠解決的問題,這是人性人生的本質問題。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