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聽《光陰的故事》

(2025-10-29 06:30:52) 下一個

我聽《光陰的故事》

 

當我寫完《童年》的賞析,再寫《光陰的故事》時,發現它們驚人的相似。這兩首歌的相似,我早就知道,隻是沒有想到它們是如此地相似。我知道它們都收錄在羅大佑最早的專輯《之乎者也》,我相信它們有相似的創作經歷,都來自羅大佑出道前長期蟄伏的厚積薄發。《童年》排我心目中第一,《光陰的故事》則排第二,後麵我會講到,為什麼《光陰的故事》稍遜一籌。其實,我有很長時間分不清這兩首歌,它們的旋律不像,但是風格太像了,它們的歌詞內容不同,但是歌詞表達的意象、情緒太像了。通常,我要聽到副歌部分,「流水他帶走...」或者「等待著...」才意識到這是《光陰的故事》,還是《童年》。歌詞如下,

 

 

 

春天的花開秋天的風以及冬天的落陽

憂鬱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經無知的這麼想

光陰它帶走四季的歌裡我輕輕地悠唱

風花雪月的詩句裡我在年年地成長

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

改變了一個人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

 

發黃的相片古老的信以及褪色的聖誕卡

年輕時為你寫的歌恐怕你早已忘了吧

過去的誓言就像那課本裡繽紛的書籤

刻劃著多少美麗的詩可是終究是一陣煙

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

改變了兩個人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流淚的青春

 

遙遠的路程昨日的夢以及遠去的笑聲

再次的見麵我們又歷經了多少的路程

不再是舊日熟悉的你有著舊日狂熱的夢

也不是舊日熟悉的我有著依然的笑容

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

改變了我們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憶的青春

 

對比《童年》的歌詞,會發現驚人地像。如果說《童年》講述的是童年——大約小學、初中——的故事,那麼《光陰的故事》講述的是青少年——大約高中、大學——的故事。這是一個係列的音樂故事。不知道為什麼羅大佑不給《光陰的故事》命名為《青年》。《童年》寫出了童年時期的無憂無慮,總體格調是歡愉,帶一點淡淡的惆悵,而《光陰的故事》寫出了青春年少的多愁善感,總體格調偏感傷無奈。習作風格相似,但是《童年》歌詞完全來自生活中的具體物,淺顯易懂,而《光陰的故事》則顯得抽象許多,甚至有些句子有點朦朧詩的感覺,詳細分析如下。

 

春天的花開秋天的風以及冬天的落陽 —— 這一句比較容易懂,列舉了春天、秋天和冬天三個季節的典型物,奇怪的是,沒有列出夏天,也許是句子已經夠長了,也許有其他含義。

 

憂鬱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經無知的這麼想——這一句比較難懂,有點朦朧詩的感覺。大概的分詞是,憂鬱的、青春年少的我,無知地這麼想。可是,「這麼想」,具體指什麼內容,沒有說清楚。結合上下文也不清楚。「無知」也比較突兀,即然具體想的什麼不清楚,也就無從判斷是否「無知」。也可能的分詞是,憂鬱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經無知地這麼想。也就是這裡有一個倒置,正常順序是,「年少的我曾經無知地這麼想,憂鬱的青春。」即年少的我曾經認為青春是憂鬱的。這樣大致能夠解決「這麼想」的指稱,但是,這個倒置結構太隱蔽了,太罕見,太不符合中文句法的常規。

 

光陰它帶走四季的歌裡我輕輕地悠唱——又比較難懂。如果分成,「光陰它帶走四季的歌裡,我輕輕地悠唱。」語句不通,如果添加一個字,「在」,即「在光陰它帶走四季的歌裡,我輕輕地悠唱。」句法通了,但是語意不是很通,究竟光陰帶走的四季的歌,是不是我唱的?還是光陰自己唱的歌?還是有很多歌,我唱的隻是其中一部分?還是我在光陰帶走的歌聲中悠唱?

 

風花雪月的詩句裡我在年年地成長——這句比較好懂。把其中的「在」字移到句首就更通順,「在風花雪月的詩句裡,我年年地成長」。

 

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一個人——原始文本中這是兩行,但應該合成一句,否則單獨一行「改變了一個人」缺乏主語,不清楚是什麼改變了一個人。即便合成一句,仍然不好懂,究竟是什麼改變了一個人?是流水,還是光陰,還是光陰的故事,還是流水帶走光陰的故事這件事?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這一句難懂。介詞「在」,一般表示「在...時間」,或者「在...地點」,這裡是「在...青春」。稍作補充,大概是「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時光」

。估計是因為旋律的問題,句子不能再長了,或者羅大佑認為「時光」兩字是多餘的,不僅影響歌詞的韻律,而且也帶來表達的囉嗦。

 

以上是第一段,類似《童年》的寫法,堆砌了很多與青春相關的詞藻,春天的花、秋天的風、冬天的落陽、憂鬱、無知、光陰、四季、歌、風花雪月、詩句、成長。不同《童年》的是,這些詞大都是精神層麵,而不是具體的物,顯得抽象、空洞。並且把主題隱晦地指向「感情」,關鍵詞是「多愁善感」和「初次等待」。而童年中幾乎沒有涉及這個主題,長長的五段中,隻有一句「隔壁班的那個女孩怎麼還沒經過我的窗前」。這更多是一種無意識的一閃而過的念頭。

 

有了第一段的解讀,後麵兩段相對容易。

 

發黃的相片古老的信以及褪色的聖誕卡——比較好懂,類似第一段,再次列舉三件事物,發黃的照片、古老的信、褪色的聖誕卡。這一次是三件非常具體的事物,都是用來傳情達意的物品。

 

 

年輕時為你寫的歌恐怕你早已忘了吧——比較好懂,又一個倒置。「怕你早已忘了,年輕時我為你寫的歌吧」

 

過去的誓言就像那課本裡繽紛的書籤——好懂,但是這個比喻並不好,把情竇初始的「誓言」比喻成「書籤」。

 

刻劃著多少美麗的詩可是終究是一陣煙——比較難懂。根據上句,大概是書籤上寫著很多美麗的詩,而這些詩歌終究是一陣煙。感覺語意不通,詩歌怎麼是一陣煙?為什麼要抱怨詩歌?

 

於是把兩句合併成一個超長的句子來理解。「過去的誓言就像那課本裡繽紛的書籤刻劃著多少美麗的詩,可是終究是一陣煙。」一共33個字。意思是,過去的誓言像寫在書籤上詩歌,是一陣煙,即一場空。抱怨的是「誓言」,青春年少時期的誓言靠不住。這樣就大致通順了,但是,出現了一個超長的句子,與其相配的旋律增加了難度,至少這兩段旋律不能太相似,兩段旋律可以無縫相連成一段完整旋律。

 

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兩個人——副歌重複,僅僅將「一個人」改成「兩個人」,點明了青春的主題,「戀情」,將第一段的語意往前推進。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流淚的青春——副歌重複,將「初次等待」改成「初次流淚」,將第一段的語意往前推進,從「風花雪月」的歡快走向「戀愛受挫」的傷痛,奠定了歌曲的傷感底色。

 

這一段堆砌的詞藻是,相片、信、聖誕卡、歌、誓言、書籤、詩。比第一段的物品具體,我覺得比第一段好,文辭也沒那麼晦澀難懂。而且,第一段中用的「花」、「風」這些形象物不僅空洞,而且濫俗,人人都用。

 

下麵是最後一段,

 

遙遠的路程昨日的夢以及遠去的笑聲——同樣列舉三件事物,遙遠的路程、昨日的夢、遠去的笑聲。又比較虛,精神層麵的東西。

 

再次的見麵我們又歷經了多少的路程——好懂,不過還是需要補充幾個字,「當我們再次的見麵時,各自又歷經了多少的路程。」

 

不再是舊日熟悉的你有著舊日狂熱的夢——好懂,你改變了,不再是舊日那個有著狂熱夢想的你。

 

也不是舊日熟悉的我有著依然的笑容——好懂,歌者改變了,不再是舊日那個帶著往日熟悉笑容的「我」。這裡的「依然」其實就是「熟悉」的意思,前麵已經有了「熟悉」,不能重複,改用「依然」。感覺有更好的詞,與上一句的「狂熱」對應,比如「溫暖」,避免同義重複,增加語意豐富性。但也許羅大佑不想限定這裡的「笑容」,因為初戀少年臉上的笑容很複雜,沒有一個合適的詞可以形容。

 

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我們——副歌重複,將改變的對象繼續推進到「我們」,這個詞不是很好,從「一個人」推進到「兩個人」,是很大的一步,從「兩個人」到「我們」,由於在這首歌的語境中,「我們」也是指向「兩個人」,這一步推進很有限,且又一次語意晦澀,不清楚這個我們究竟是哪些人。也可能指向歌者這一整個世代的人。這樣的話,讓整首歌似乎跳出了愛情歌的小圈子,也讓整首歌散發的感時傷懷走向更宏大的空間,也似乎暗示少年的心胸不應該局限兩個人的小愛,而應該關懷更大世界。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憶的青春——副歌重複,從第一段的「初次等待」到第二段的「初次流淚」,到現在的「初次回憶」,顯然這段初戀已成回憶,完全結束,不過這是「初次的回憶」,因此描述的還是青春的故事,是成年人回憶青春時的回憶。總之,語意有些晦澀不清,不同的聽者可能有不同的解讀,同一個聽者在不同的情景下、不同的心情下,也可能引發不同的聯想。類似前麵哪些朦朧晦澀,這可能是這首歌的缺點,也可能是優點,不過對我而言,我認為是弊大於利,等不償失。

 

總結而言,《光陰的故事》歌詞與《童年》一樣,每段歌詞都來自同一個模式,不同的是《童年》有5段獨立的情景,順序並不重要,《光陰的故事》為3段,順序很重要。《童年》中沒有出現一個人稱詞,《光陰的故事》頻繁出現「我」,還有「你」、「我們」、「它」。人稱代詞的加入使得歌曲講述的圈子變得私密一些,也小了一些,不過增加了麵對麵傾訴的親切感。大概到了青春時期,《光陰的故事》用詞更抽象,可解讀的空間也更大,3段關聯,似乎描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第一段少年唱歌讀詩,感受大自然的風花雪月,情竇初開。第二段,少年寫情書,寄照片、卡片,終究失敗,。第三段,再次相逢,彼此都改變,隻留回憶。《童年》和《光陰的故事》應該寫的都是羅大佑自己的經歷,《童年》充滿鄉村氣息,與他童年在小地方——宜蘭——度過很契合,看得出那時的羅大佑與普通孩子沒什麼差別。《光陰的故事》完全看不到鄉村的痕跡,與他高中生涯在大城市高雄有關,而且看得出少年的羅大佑已經比一般的孩子更愛唱歌,更多愁善感,更有文青氣質。羅大佑在訪談中講過,他的歌是他的日記,此言不虛。羅大佑2020年在廣東電視台《流淌的歌聲》欄目,分享了《光陰的故事》創作過程,創作於1980年底,當時26歲,醫學院剛畢業,考醫師執照已經失敗兩次,正在準備第三次,心中焦灼,有感而發。看起來比《童年》要迅速得多。

 

很遺憾,我寫歌曲賞析係列的主要目標,是想說明自己為什麼喜歡這些歌,本意重在分析旋律、樂曲,次要談及歌詞,畢竟分析文本的資料已經很多了。寫作之前,我有預感,文字賞析旋律的難度極大,隻是真正動筆,才發現難度比想像的大很多,最終寫作的重點還是在文本。但無論如何,還是要盡力分析一下旋律。《光陰的故事》非常類似《童年》,整段旋律由如下6小段組成,

 

「主歌」

春天的花開秋天的風以及冬天的落陽

憂鬱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經無知的這麼想

光陰它帶走四季的歌裡我輕輕地悠唱

風花雪月的詩句裡我在年年地成長

「副歌」

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一個人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

 

沒有很大高低起伏,沒有很大快慢變化,6段水平相當,都是不朽名曲,都很長,都如和尚念經,甚至有些地方有繞口令的感覺,這些旋律稍不小心,就變成「口水歌」。勉強有個副歌,旋律上並沒有多大變化,前麵已經夠出色了,很難再上一層,隻是從文字的重複,看出這是副歌。同樣,《光陰的故事》已經演變成人人能唱,人人喜歡唱,人人都唱得很好的歌曲,翻唱者多如牛毛,不分高下。

 

好,現在可以說明,為啥我心目中《光陰的故事》稍遜一籌。因為和《童年》很相似,幾乎和《童年》同時誕生,而且是同一個作者,不能說《光陰的故事》模仿了《童年》,因此,它們幾乎是相當的。但是,《光陰的故事》歌詞不如《童年》,太抽象、晦澀,有點空洞和陳詞濫調。羅大佑的童年引起了我的很大共鳴,而羅大佑的少年生涯與我很不一樣,《光陰的故事》有些歌詞,即便不是矯揉造作,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童年》傳達的那種歡快童真中淡淡哀怨,比《光陰的故事》直白喊叫的傷懷,其實更強烈,含義更豐富,更歷久彌新,回味無窮。不過,我想說,不是青年時期的回憶天然不如童年打動人,而是羅大佑自己在處理這兩個題材上出現了高下之分。最後,《光陰的故事》旋律的流暢性比《童年》稍強,尤其在副歌部分,更琅琅上口,再加歌詞以「流水」開頭,情感也如江河流下,「奔流到海不復回」,更酣暢淋灕。編曲而言,《童年》很出色,《光陰的故事》較普通。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