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聽《偏偏喜歡你》

(2025-10-28 20:07:02) 下一個

我聽《偏偏喜歡你》

 

第一首在中國大陸流行的粵語歌曲大概是1983年播放的《霍元甲》的主題曲《萬裏長城永不倒》,我那時讀初中,周圍同學都唱,我也會唱幾句,現在還有印象,「這裡是全國皆兵」的「裡」唱成「內」,「皆」唱成「嘎」。很快,粵語歌曲就流行起來,不過,我聽不懂歌詞,更不懂發音,基本也就是聽聽。進到大學,宿舍有同學放譚詠麟的《愛在深秋》,對門宿舍的同學放陳百強的歌,有些印象,不過還是聽聽而已。

 

後來,我在上海讀博士,實驗室的情況和我在北大讀研究生時差別很大,北大的時候,我們那個組在臨近未名湖的一個閣樓,與北大的主要教學區相距甚遠,很安靜,我所在的房間,很小,隻有三個學生,經常去的隻有2個學生,大家都安安靜靜各看各的書,各做各的事,偶爾討論一下問題。我在復旦進了一個大組,非常大,究竟有多少老師、學生,我都不知道,也不用知道,占了一棟大樓的第4層的一半,至少7、8間房間吧。我所在的小組都在一間屋,這個組其實不小,研究生大概有十多個,博士生2、3個,不是每個學生都常去實驗室,研究生有7、8個喜歡去。整天都在的,我算一個,還有4~5個研究生。隔壁屋其他小組的研究生和他們大都是本科同學,大家還經常串門,因此,雖然房間比北大時大了不少,但這麼多人進進出出,比北大時談不上更擁擠,但真是熱鬧很多。這其實是我當時的一大苦惱,博士生和研究生的工作還是有些不同,需要讀論文,思考問題,而研究生主要是動手編程,其實思維強度不大。這麼吵,我無法靜下來做事,我去找過組裡最大的老師,他表示沒有辦法,「我們不少老師都在這種環境下辦公。」他說的確實如此,我無話可說。我很好奇,這些老師是如何做科研的?反正,我自己後來基本上就隨遇而安,盡力而為而已,這研究能做到什麼地步就什麼地步吧,不強求自己。要知道,那時候和現在不一樣,現在有很強大的筆記本電腦,很暢通的無線網絡,隨便找個地方,就可以做事。那時,隻有實驗室有電腦,也隻有實驗室有網絡,計算機專業的事情,離不開電腦和網絡,所以,無論多吵,我都隻能去實驗室。當時,很多博士生很少去實驗室,甚至很多老師也很少去實驗室,(我後來知道,教師不去辦公室,是很常見的事,尤其文科老師,他們主要在家做事。)我至今不知道他們是如何處理的,尤其當時科研最好的幾個博士生(隔壁屋的)和幾個老師,都不怎麼去實驗室,估計他們都找到了合適的地方,但我沒有辦法,不管別人,我還是隻能去實驗室。

 

復旦實驗室和北大時,最大的不同,就是隨時都在放流行歌曲。其實,在有音樂的環境中做事,並不一定是幹擾,關鍵看做什麼,如果編寫低強度的代碼,我相信絕對有益。我在中學時期,居住的環境極其吵鬧,似乎從來沒有想過是不是被幹擾這樣的問題,反而還有點樂在其中的感覺,聽著各家各戶傳來的聲音,混著美妙音樂和家長裏短的趣事,似乎還是苦讀勤學中的一種天然調劑和放鬆。不過,我大學三年級的暑假在家準備研究生考試,我就發現不再適應那個環境,讓父親幫我想想辦法找比較安靜的地方,後來知道有戶鄰居全家出遠門,就去借用了半個多月,幫了大忙。是不是孩子的抗幹擾能力更強?或者孩子天然的「難得糊塗」?我後來 來美國,發現這種「一邊工作一邊聽音樂」的現象很普遍,比如我看到鋪地磚的墨西哥工人、打理自家花園的家庭主婦,他們都喜歡身邊放一個音響,聽著音樂。我做博士後的時候,同辦公室的那位美國博士後,年齡比我還稍大,也是整天戴著耳機。結合我後來的經歷,我覺得,從事原創性的工作,絕對需要安靜的環境(比如科學家讀文獻、做推導,文學家寫文章等等),從事工程性的工作(比如寫代碼,做實驗,調試設備等等),有點音樂,甚至嘈雜,關係不大。對博士生而言,無論中國還是美國,如何找到一個合適的安靜處所,至今還是很重要,且不容易的事。(也許可以去圖書館,但是導師還是希望學生總在實驗室,這樣方麵隨時見麵討論,希望新一代不再有我那一代的遺憾。)

 

話說回來,可能正因為播放歌曲,復旦實驗室吵歸吵一點,但氛圍相當溫暖、快樂,大家的關係還真不錯,很融洽、友善、互助,現在回憶起都是美好。當時,放得最多的音樂,我耳朵聽起繭子的是陳百強和王菲,他們唱的都是粵語,我以前沒這麼高密度地聽過粵語歌曲。陳百強早過時了,王菲正當紅,不過,相比之下,我還是更喜歡陳百強一點。陳百強大概有10多首歌,風格很像,首首好聽。歌詞基本聽不懂,但旋律超越語言,其中有一首,我認為最佳,而且,讓我想起來,其實,我早就聽過,那就是《偏偏喜歡你》。歌詞如下,

 

 

 

A:

愁緒揮不去苦悶散不去

為何我心一片空虛

感情已失去一切都失去

滿腔恨愁不可消除

 

B:

為何你的嘴裏總是那一句

為何我的心不會死

明白到愛失去一切都不對

我又為何偏偏喜歡你

 

C:

愛已是負累 相愛似受罪

心底如今滿苦淚

舊日情如醉 此際怕再追

偏偏癡心想見你

 

D:

為何我心分秒想著過去

為何你一點都不記起

情義已失去 恩愛都失去

我卻為何偏偏喜歡你

 

(間奏)

 

E:

愛已是負累 相愛似受罪

心底如今滿苦淚

舊日情如醉 此際怕再追

偏偏癡心想見你

F:

為何我心分秒想著過去

為何你一點都不記起

情義已失去 恩愛都失去

我卻為何偏偏喜歡你

 

情義已失去 恩愛都失去

我卻為何偏偏喜歡你

 

249字,3分20秒,正常速度的一首歌曲。一共六段,其中E=C,F=D,所以不同的文字有4 段,A、B、C、D。文本結構如下,

 

(A B)(C D)(C D)

 

其中,A、B、D用的是同一段旋律,因此,旋律結構如下,

 

(A A)(C A)(C A)

 

A既是開頭,也是結尾,重複次數最多,4次,不妨認為A是副歌,C是主歌,重複 2 次。

 

這讓我想起高三暑假的一幕。與我家就相隔兩個門的鄰居盧婆婆家有個外孫女,和我同年級,家在縣城比較遠的另外山上,父母應該在某個三線廠工作,從小就經常來看外公外婆(可能兩三個星期一次,不知道算不算經常),不過,我對她小時候沒有印象,因為小學、初中都不同校。聽說她後來進入縣城另一所高中,這所高中比我們中學差,不過離她家近一些,我猜想她成績不太好。不過盧婆婆每次提到她,還是很驕傲,說她成績很好。高考結束後的那個暑假,她來外婆家的次數很多,大概為了彌補前段時間來得少,也大概因為要去上大學了,以後見麵少了。我也比較空閒,坐在書房看書的時間少了,去樓梯口玩的時間多了。(我家那個樓,一個長長走廊串起10戶人家,在中間處,有個大大的空地,我們稱樓梯口,大家沒事都喜歡到那裡。)我一般站在那裡,扶著欄杆,看看樓下經過的人們,聽聽鄰居們聊天,欣賞對麵樓裡周家放的音樂,(周家大概是居民點第一戶買三洋錄音機的,他家最喜歡大聲放音樂,而且極其有規律,比如,每個星期天上午10點,大家開始忙午飯,他家準時響起鄧麗君的《何日君再來》。)碰到鄰居同齡人,也聊聊天,多半聊學校的故事,議論共同認識的有趣的老師,我們大都在同一所學校。總之,非常輕鬆愜意。盧婆婆外孫女的名字叫饒玉冰,那個暑假我第一次見到她時,驚訝發現,亭亭玉立,「好久不見,長成大姑娘了。」不過我自己還是一個孩子的模樣,那個年齡段的女生看上去比男生成熟,而且,在一門心思讀書的中學時代,正好物資比較匱乏,我吃下的那點營業大都去了大腦,身體營養不足。

 

饒玉冰來了,不再是小時候嘻嘻哈哈隻顧玩鬧的小姑娘,忙前忙後,做很多家務,先把外婆家打掃乾淨,然後打掃門外,順便把挨著幾家的走廊都掃一掃。我聽到她一邊掃一邊唱,聲音不大,但能聽清楚,完全聽不懂,隻覺得旋律好聽。看來她很喜歡那首歌,掃地多久,那首歌就會唱多久。每次來,都唱這一首。當時,在我們那個居民點,左鄰右舍放出的歌曲中,有兩首比較流行的粵語歌,《上海灘》和《萬水千山總是情》,都是那種大開大合,氣勢如虹的歌,而這首歌輕輕柔柔,倒也符合她。後來聽說她去了華東師範大學,(從她的那所高中考到這樣的大學,很不容易。)再後來,幾乎未再見到她,不過,她唱得那幾句粵語旋律,記住了。後來我上大學、研究生,又去粵語大本營廣州工作過,這首歌也多次聽到,早知道歌的名字和歌詞大意,不過粵語歌曲聽起來還是費勁,一直培養不起對粵語歌曲的喜愛。粵語給我的感覺,說話抑揚頓挫,唱歌鏗鏘有力,有一股勵誌奮發的力量,像陳百強這麼輕輕柔柔的不多,尤其這首歌可稱粵語歌曲展現哀婉愁緒的典範。

 

A、C這兩段大的旋律,從句子的角度細分,有如下6段小句旋律,

 

a:為何你的嘴裏總是那一句

b:為何我的心不會死

c:明白到愛失去一切都不對

d:我又為何偏偏喜歡你(偏偏癡心想見你)

e:愛已是負累 相愛似受罪(舊日情如醉 此際怕再追)

f:心底如今滿苦淚

 

整首歌,各句旋律使用次數是,

 

a:4

b:4

c:5

d:7

e:4

f:2

 

可見最突出的旋律是d,也是點題,一處用在「我又為何偏偏喜歡你」,另一處用在「偏偏癡心想見你」,都突出「偏偏喜歡」的意思。具體而言,下麵6句我覺得最動聽,

 

愛已是負累 相愛似受罪 —— 從「已是」開始轉低,然後一路走低,整個句子幾乎是整首歌最好聽的。

 

心底如今滿苦淚 ——  音調漸高,最後有一個長音,感情投入

 

舊日情如醉 此際怕再追 —— 保持高音

 

偏偏癡心想見你 —— 最後三個字,回到低音,且有適當的延長,很好聽

情義已失去 恩愛都失去 —— 這一句高音,比較普通,不過為後一句的精彩做了鋪墊

 

我卻為何偏偏喜歡你 —— 從「為何」開始,變低,「偏偏」拉高,「喜歡你」回到低音,以舒服的低音緩緩結束

 

這6句最大的特點,與整首歌的情緒吻合,聲音很低,尤其與歌中的幾個「為何」開頭的句子形成對比,感覺情緒轉入自我消解的低沉、哀怨。陳百強的嗓音和個人氣質猶如樂器中的大提琴,很適合表現這種柔和的低音,同一段旋律中,一旦從高音轉入低音,聽起來就很舒服,按現在時髦的詞語,「暖男」色彩濃厚。而他的高音都不是很高,聽起來,比較平常。

 

最後說一點,曲和詞的關係,這首歌的旋律我非常喜歡,可是不得不說,對歌詞含意缺乏母語般的本能反應,導致對整首歌的感受大打折扣,覺得隔了一層,體會不深。可見,雖然旋律是歌的第一位,但對於那些最好的歌,歌詞與旋律同等重要,所謂「好馬配好鞍」。旋律是基礎,給聽者第一印象,詞是發揮,詞能深化、持久旋律的印象。我聽粵語歌曲,有兩層困難。首先,聽不出其中的字和詞。其次,即便聽出了每個字和詞,而它們的用法很多是粵語特有的,組合起來的意思還是難以很快反應,等到反應出來,旋律已經走了,詞曲分離了。從另一角度看,粵語詞的用法比普通話顯得典雅,或者叫古雅,有些地方,有點文言文入歌的感覺,也許經過一段時間的熟悉,或者說訓練,能夠增強粵語歌曲的領悟能力。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