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鐵血襄陽》連載(29)
(2025-08-20 05:39:07)
下一個
[燕京元大都城]
當忽必烈站在燕京故地,俯瞰萬軍如蟻,決心建造一座超越曆代王朝的都城,作為蒙古帝國統治中原的象征。
多元融合:新城設計融合漢、蒙、回、藏等多民族元素,劉秉忠的《考工記》與波斯天文儀、希臘幾何學在圖紙上交匯,展現忽必烈混一宇內的野心。
血淚奠基:十萬民夫在皮鞭下勞作,其中包括南宋俘虜、西夏工匠和波斯奴隸,他們挖出的泥土中混著前朝遺民的碎骨。
文化碰撞:漢人工匠用《營造法式》量度城牆時,色目炮兵統領回憶起襄陽城破時的慘狀,不同文明的智慧與暴力在這座新城中交織。
帝國野心:忽必烈揮動鎏金權杖宣布動工,他的目光已越過城牆,看到未來萬邦來朝的盛景,以及威尼斯商人驚歎的麵容。
本次寫作重點描述元大都建城的曆史性時刻,通過忽必烈的視角展現蒙古帝國的野心,同時揭示這座輝煌都城背後各族工匠的血淚與智慧。
[龍起朔漠]
朔風卷著枯葉掠過永定河畔,九月的陽光在太液池水麵上碎成萬點金鱗。忽必烈站在金台之上,狼髀石手串在腕間叮當作響。他深吸一口氣,鼻腔裏充斥著泥土與鐵鏽混合的氣息——這是權力的味道。
陛下,吉時已到。劉秉忠捧著卷軸的手微微發抖,漢式官袍下藏著被汗水浸透的《考工記》殘頁。
忽必烈沒有回頭。他的目光越過夯土城牆,看見三十年前那個雪夜。哈拉和林的敖包上,被征服部落首領的頭顱像熟透的果實般堆疊。那時他就知道,蒙古人不能永遠住在氈帳裏。
“把圖紙展開。”
三百杆蘇魯錠長矛同時頓地,青銅底座震顫的聲浪驚起寒鴉。色目炮兵統領的獨眼中,倒映出襄陽城垣崩塌時騰空的青磚——那些染血的磚石,此刻正砌進元大都的甕城。
劉秉忠的絹帛在風中獵獵作響。波斯天文儀的齒輪投影落在地圖上,與漢式九宮格重疊。忽必烈的手指劃過太液池的位置,指甲縫裏還殘留著征討大理時沾染的朱砂。
這裏。他的金杖點在圖紙中央,權杖末端的狼頭雕飾咬著一顆東珠,“宮殿要建在北鬥七星的方位上。”
人群中的回回匠官突然握緊懷中希臘幾何原本。這個動作讓忽必烈想起十五年前,他在撒馬爾罕見到的星盤。那天夜裏,波斯學者告訴他,星辰的軌跡比馬鞭更能馴服人心。
陛下!蒙古千戶醉醺醺地撞過來,馬奶酒潑在太液池的標注上。酒香混著羊膻味,與藏傳佛教喇嘛的銅欽法號一起飄向雲端。
忽必烈眯起眼睛。晨光中,十萬民夫在皮鞭下蠕動如蟻群。他們挖開的第一捧土裏,混著金國遺民的碎骨和南宋降卒的鐐銬。一個漢人老匠跪在溝渠邊,用《營造法式》丈量城牆的角度,龜裂的手指比量著三寸七分的收分。
開始吧。忽必烈脫下貂皮大氅。當他舉起鎏金鐵鏟時,陽光在鏟麵上折射出奇異的光斑——那是威尼斯玻璃匠人最新進貢的珍品。
鐵鏟入土的刹那,八思巴文印章重重蓋在詔書上。劉秉忠袖中滑落的臨安皇城圖,正巧被忽必烈的靴跟碾過德祐皇帝跪拜的位置。遠處,西夏俘虜砌牆的號子與蒙古長調交織,驚醒了瓊華島上打盹的天鵝。
此城當如套馬杆。忽必烈的聲音讓所有人停止動作,“不僅要圈住漢人的春天,還要鎖住西域的商路、高麗的貢船、波斯的星圖!”
阿合馬捧著算盤的手突然顫抖。他看見民夫隊伍裏有個熟悉的身影——那個在征宋時為他翻譯《齊民要術》的江南書生,如今正拖著斷腿搬運琉璃瓦。瓦片上的鴟吻紋樣,與波斯奴隸刻在穹頂的蔓藤花紋奇妙地融為一體。
當第一塊基石落下時,忽必烈腕間的狼髀石突然發燙。他想起祖父成吉思汗的預言:“當蒙古人學會用城牆代替馬背時,黃金家族將統治到太陽西沉的海岸。”
陛下請看。劉秉忠指向圖紙邊緣。那裏畫著威尼斯商人描述的鍾樓,齒輪結構精確到能計算潮汐。忽必烈微笑,他仿佛看見馬可·波羅跪在這未完工的城門前,為東方奇跡顫抖不已。
暮色染紅西山時,監工送來鞭打工匠的清單。羊皮紙上,畏兀兒文、回鶻文和漢文並列,記錄著三十七根斷指與五條人命。忽必烈隨手將清單扔進篝火,火光照亮他瞳孔裏跳動的野心——那是一座比長安更恢弘、比汴梁更富庶、比巴格達更璀璨的都城。
夜風卷著灰燼升空,與新城地基裏蒸騰的血氣交織。在尚未建成的麗正門上空,北鬥七星正緩緩轉向紫微垣。
接下來故事可能會沿著這些方向發展:
文化融合:劉秉忠袖中的契丹文《考工記》殘頁,暗示他暗中收集各族營造智慧,為後續與蒙古傳統勢力的衝突埋下伏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