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常見的難題:股市正在創下新的曆史高點(ATH),而你正拿著現金,心想:是不是等回調再買更安全?
這種擔心可以理解——萬一今天買入,明天就下跌怎麽辦?但曆史、邏輯和經驗都表明,對於長期投資者來說,這種恐懼往往沒有必要。
1. 投資在曆史高點,依然是在投資全球經濟
如果你投資的是 標普500指數 或 納斯達克100指數,且持有周期是 10 年、15 年甚至 20 年,那麽幾乎沒有必要為了等回調而推遲投資。
為什麽?因為這些指數代表了美國經濟的中堅力量。標普500覆蓋各大行業,而納斯達克100集中在最大型的非金融公司,尤其是引領全球創新的科技巨頭。
在當今互聯的世界,這些公司不僅僅服務美國本土市場。蘋果的 iPhone 銷往 175 個國家以上,微軟的雲服務為全球企業提供支持,英偉達的芯片驅動著世界各地的 AI 數據中心。投資這些指數,不僅是投資美國,更是投資 全球經濟。
2. 每一次曆史高點,最終都變成了小山丘
看看標普500的長期走勢圖。無論是 1987 年、2000 年、2007 年還是 2021 年的曆史高點,如今看起來都隻是小小的山丘,被後續的更高峰完全淹沒。
如果因為害怕而在 ATH 不敢投資,市場可能會持續上漲數月甚至數年而不給你“完美”的回調機會。在此期間,你將錯過複利增長和分紅的積累。
記住:在市場中的時間,比擇時進場更重要。Time in the market beats timing the market.
3. 市場崩盤無法避免,但複蘇的力量更強大
是的,股市一定會經曆暴跌。很多人仍清楚記得互聯網泡沫破裂(2000–2002)和 2008 年金融危機,市場最大跌幅超過 50%。
但關鍵是:即使如此嚴重的下跌,最終也會完全收複失地。互聯網泡沫後,標普500在約 7 年內回到高點;2008 年危機後,不到 5 年就創下新高。
如果你的投資周期是以幾十年計算的,這些下跌隻是路途中的顛簸,而不是死胡同。
4. 通過分批投資來降低恐懼感
如果仍然擔心買在“高點”,可以選擇分批入市。比如用 定投 的方式,每個月固定投入一筆資金,持續 12 個月。
這樣,你會在高位和低位都買入,最終攤平成本,減少擇時帶來的壓力。
5. 不要隻盯著最熱門的板塊
當整體市場顯得“泡沫感”較強時,有些板塊可能被高估,但另一些卻被低估。此時可以關注那些暫時表現落後、但長期基本麵仍然穩健的行業。
例如,當科技板塊連創新高時,醫療保健、公用事業、部分工業企業等可能還在合理估值區間內。這些領域中常常能找到被低估的優質公司,長期潛力同樣不容小覷。
總結
害怕在曆史高點買入虧錢是很自然的心理反應,但這也是很多人錯過長期財富增長的重要原因。應對之道不是回避投資,而是製定一個明確的計劃:
-
投資廣泛、多元化的指數
-
專注 10 年以上的投資周期
-
接受波動是旅途的一部分
-
必要時用分批投資減輕心理壓力
-
在被忽視的板塊中尋找價值
投資的最佳時機是昨天,其次是今天——哪怕今天正處於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