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看到一隻股票的市盈率很低,或者股價遠低於曆史高點時,很容易想:“這簡直撿到寶了!”但陷阱在於:低價往往是市場在提醒你,這家公司出了問題。或許是盈利可能在下滑, 商業模式可能已經過時, 或公司可能身處一個不斷萎縮的市場。這些“價值陷阱”會一直看起來很便宜,但卻在慢慢侵蝕股東的財富。想想 2000 年代初的柯達(Kodak),或者近年來一些沒能轉型到電商的老牌零售商, 還有半導體行業扶不起的阿鬥因特爾。
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早年就勸告巴菲特:“不要去撿煙蒂型的公司(Don’t go picking cigarette butts)。” 煙蒂雖然還能吸一口,但價值有限,還可能弄髒手——在投資中就是便宜但缺乏長期價值的企業。
在投資生涯的早期,巴菲特確實熱衷於去股市“淘寶”——尋找那些股價極低的公司。雖然有時能賺到錢,但更多時候,這些股票不是虧損收場,就是回報平平。巴菲特後來承認,自己當年的確犯過這樣的錯誤,並以伯克希爾·哈撒韋(Berkshire Hathaway)的紡織業務為例——那是一家他早年重倉投資的廉價紡織廠,結果事實證明,這筆投資拖累了他的資金多年。
在後半段投資生涯中,巴菲特的風格徹底轉變,開始專注於收購並長期持有偉大的公司,例如可口可樂(Coca-Cola)、萬事達(Mastercard)、蘋果(Apple)等。他往往一持就是幾十年,期間幾乎不需要頻繁操作,卻享受到了企業持續成長帶來的驚人回報。
反過來,你看到一家好公司——品牌強、資產負債表健康、持續增長、行業領先——但股價看起來有些“貴”。很多投資者會猶豫,因為心理上總覺得高價不劃算。
但關鍵是:好公司可以用成長消化估值。
案例:
蘋果(AAPL) 2009 年的股價(複權後)約 20 美元,在當時算是科技股的高估值。但接下來十多年,它的年化回報依然超過 25%。
英偉達(NVDA) 2016 年的市盈率約 30 倍——並不便宜——但公司持續擴大營收和利潤率,讓當年的“高價”在事後看來反而成了低價。
複利效應:好公司會用高回報率再投資利潤,形成指數級增長
抗風險能力強:市場下跌時大家都會受傷,但好公司恢複得更快
護城河:強大的競爭優勢(品牌、專利、網絡效應)能抵禦競爭和顛覆
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曾說:買一家出色公司以合理價格,要遠勝於買一家普通公司以極低價格。”巴菲特幾十年來一直在引用這句話——他的投資組合就是最好的證明。
買好公司不等於可以無視估值。尤其在市場狂熱時盲目高價買入,可能會陷入多年“死錢”狀態。理想的情況,是在市場情緒過度反應時買入好公司——比如因為一次盈利不及預期、宏觀擔憂或短期利空而被低估。比如2014 年的微軟,市盈率隻有約 15 倍,當時市場認為“PC 時代已死”。但那些看到它向雲計算轉型的投資者,既買到了優質公司,也得到了合理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