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說

輕鬆不失嚴謹,簡單不乏深刻
正文

《第三種存在》叁VI. 禪定,不是沉思(Meditation)

(2025-07-29 16:51:08) 下一個

第三種存在

叁、拈花者誰

VI. 禪定,不是沉思(Meditation)

「禪定」是東方特有的修行方式。西方文化裏沒有它,取而代之的是「沉思」。「沉思」的英文是Meditation,本義是專注認真的思考(To think deeply or carefully)。我們在前文談到,蘇格拉底以「沉思」為修行。據他的弟子柏拉圖回憶,有一次蘇格拉底遇到一個難題,他站在那兒「凝神默想」,一動不動,從清晨一直站到第二天日出【22】。這種「沉思」的傳統,可以追溯到比蘇格拉底更早的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23】。本文提到的笛卡爾,不也把自己的書叫做《沉思錄》嗎?在西方文化中,「沉思」是神聖的靈修,哲學家靠它淨化靈魂,宗教徒借它認識上帝。我們知道基督徒是不打坐的,取而代之的功課是「沉思神的話語」(Meditate on God’s Word)。

也許正是西方「沉思」的傳統,引發了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這似乎不是一件壞事。然而,凡事有其利必有其弊。在目前,我們還處於「沉思」的紅利期,所有人都在享受科技的便利,很難意識到它的弊端。可是再過五十年一百年,科技過度發展的弊端會變的越來越明顯。核戰爭、全球變暖、環境汙染,這些都是懸在脖子上的利刃。它沒落下來的時候,人們可以閉著眼睛狂歡。等它落下來的那一天,再睜眼可就晚了。也許到了那個時候,我們才能真正意識到緩慢發展的農耕文明有多可貴。

直到今天,西方人仍把「禪定」叫做「Meditation」(沉思),這是很大的誤解。禪定是「但無妄想」,沉思是「凝神默想」,它們是兩條截然相反的路。可是人為什麽要「無想」呢?像泥塑木雕一樣坐著不動,或是反複念誦一句佛號,這究竟有什麽好處?依佛法說,它有兩大好處:淺近的好處,是當下的幸福;長遠的好處,是永恒的解脫。前一個好處,前文中已經說不少;後一個好處,到目前還沒有提及。到底什麽是「解脫」?人的生命又是被什麽捆綁?這是下一篇文章的主題。親愛的朋友們,下次見。

【22】柏拉圖《會飲》:「一天大清早他遇到一個問題,就在一個地點站著不動, 凝神默想,想不出來,他不肯放手,仍然站著不動去默想。 一直站到正午,人們看到他,都很驚奇, 互相傳語說:“從天亮,蘇格拉底就一直站在那裏默想!” 到了傍晚,旁觀者中有幾個人吃過晚飯一一當時正是夏天一一 就搬出他倆的鋪席,睡在露天裏,想看他是否站著過夜。 果然,他站在那裏一直站到天亮, 到太陽起來了,向太陽做了禱告,他才扯腳走開。」
【23】《早期希臘哲學》中談到畢達哥拉斯的道德觀:「在現世生活裏有三種人。正象到奧林匹克運動會上來的也有三種人一樣。那些來作買賣的人都屬於最低的一等,比他們高一等的是那些來競賽的人。然而最高的一種乃是那些隻是來觀看的人們。因此,一切中最偉大的淨化便是無所為而為的科學,唯有獻身於這種事業的人,亦即真正的哲學家,才真能使自己擺脫生之巨輪」。
【24】《斐多》:「如果思想集中,不受外物幹擾——一切聲音、形象、痛苦、喜樂都沒有,盡量撇開肉體,脫離肉體的感受,專心一意地追求真實,這該是最適於思想的境界吧?」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