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種存在
貳、平靜的湖
III. 又見蘇格拉底
致敬佛陀,致敬蘇格拉底
「相」是眼中的自相,看得見摸得著。「想」是心上的共相,看不見摸不著。把世間萬物分成看得見的「相」和看不見的「想」,這是一種真知灼見,但它並非佛陀的專利。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持完全相同的觀點。
在柏拉圖的名著《斐多》【9】中,蘇格拉底這樣教導他的弟子:「世界上存在的東西有兩種。一種是看得見的,一種是看不見的。」「這許多東西,你看得見,摸得著,都能用感覺去認識。可是不變的東西是無形的,看不見的,你隻能用理智去捉摸」。我們看到,蘇格拉底同樣把事物分成兩類:一類是憑感覺認識的具體事物,比如「人」「馬」「衣服」等等【10】;另一類是用理智把握的抽象概念,蘇格拉底列舉了「美」「善」和「公正」【11】。顯而易見,這些抽象而又宏大的字眼,它們僅存於思想的王國。
在這裏,我們深深感受到東西方智慧的共鳴。古印度的佛陀,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他們不約而同提出事物的二分法。並且,他們都認為憑感覺認識的「相」是變化和虛假的。佛陀在《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蘇格拉底在《斐多》上說:「一切感覺到的形形色色都不真實」【10】。在這個問題上,東西方兩位聖者的觀點如出一轍。但到底什麽是真實?什麽才是不變的永恒?在這個問題上,兩位聖者的觀點卻是截然相反的。
蘇格拉底把抽象的「想」稱為「真正的本質」。他認為具體的事物變化無常,隱藏在事物背後抽象的「本質」才是不變和不朽的【11】。鮮花終有凋零,美人不免遲暮,但是代表它們的那個抽象的「美」萬古常青。歐幾裏德死了兩千年,但他發現的幾何學上絕對純粹的「圓」不會死。「美」和「圓」這些抽象的概念,就是蘇格拉底口中的「本質」和「實體」。他認為現實中具體的事物是變化的,思想中抽象的概念是不朽的。直到今天,人們仍然深受蘇格拉底的影響,普遍認為某些抽象的概念具有永恒的價值,比如真理、博愛、自由等等宏大的字眼。
這是一個錯誤,但卻是一個偉大的錯誤。它代表了一個方向,一種努力。當人們在看得見的塵世上找不到永恒,他們就在看不見的思想裏尋找永恒。他們看到了「相」的流變,就想象了「想」的不朽,繼而把追求不朽的思想視為高貴。在希臘語中,「哲學家」這個詞的本義是「愛智者」【12】,也就是熱愛智慧追求知識的人。知識的本質是什麽?是「想」,或者說「名」的堆砌。所以,「哲學家」的本質是「愛想者」,與「愛想者」相反的是「愛相者」,也就是沉迷於物質奢華感官享樂的凡夫俗子。凡俗的生活,蘇格拉底是瞧不起的【13】。有一次他逛希臘的集市,逛完後感慨地說:「我不需要的東西真是多啊」。
蘇格拉底哲學的標誌就是「兩分」。他把世間萬物分成「看得見」和「看不見」,又把人分成相應的兩部分:看得見的「肉體」和看不見的「靈魂」【14】。進一步,他又把靈魂分成「染汙」與「純潔」,前者「迷戀肉體的欲望」,後者「尋求真純的知識」【15】。這裏,我們另有一種新奇的發現,我們發現蘇格拉底也是輪回的信仰者【16】。他也同樣倡導「修行」,隻是他的修行方式與東方的禪定背道而馳。蘇格拉底以「沉思」為修行,他認為沉思可以擺脫塵世的紛擾,進入一種「純潔、永恒、不朽、不變的境界」。人若保持這樣的心境,死後就能進入那神聖不朽的世界。「靈魂到了那裏,就在幸福中生存」【17】。這就是蘇格拉底的解脫之道。
蘇格拉底把抽象的「想」稱為「實體」。在這一點上,佛陀與蘇格拉底正好相反,他把「想」稱為「六塵緣影」【18】。這裏的「影」是個絕妙的比喻。因為「想」是對塵世的攀緣和分別,是離不開現實的。如果把現實比做一棵樹,思想就好比樹的「虛影」。如果一個人把「虛影」當「實體」,給影子澆水,盼著樹影開花結果,豈不癡乎?
【9】柏拉圖的名著《斐多》(Phaedo),記載了蘇格拉底就義當天與學生的對話,對西方文化影響巨大。本文引用的是楊絳先生的譯本。
【10】《斐多》:「例如人呀、馬呀、衣服呀,或其他等等,也用上了美呀、相等呀這類本質的名稱,你認為這許多東西都始終如一嗎?它們不是恰恰和本質相反,都時時刻刻在變化嗎?」「哲學溫和地鼓勵這個靈魂,設法解放它,向它指出眼睛、耳朵等等感覺都富有誘惑力,勸它除非迫不得已,盡量離棄感覺,凝靜自守,一心依靠自己,隻相信自己抽象思索裏的那個抽象的實體;其他一切感覺到的形形色色都不真實,因為種種色相都是看得見的,都是由感覺得到的;至於看不見而由理智去領會的呢,惟有靈魂自己能看見。」
【11】《斐多》:「絕對的公正,我們認為有?還是沒有?」「我們一定認為有。」「絕對的美,絕對的善,有沒有?」「當然有。」「你們有誰親眼看見過嗎?」「確實沒有。」「我們在辯證問答的時候,把至真、至美等抽象的實體稱作真正的本質。這種本質是永恒不變的呢,還是可能會變的呢?絕對的相等、絕對的美、一切絕對的實體、真正的本質,能有任何變化嗎?絕對的本質都是單一的,獨立的,所以都始終如一,不容改變。」
【12】哲學(philosophia)一詞源自希臘語φιλοσοφια,它的本義是「愛(philo)智(sophia)」。哲學家即是「愛智者」。這是一個謙遜的稱謂,因為它並不宣稱擁有智慧,而僅僅是熱愛智慧。
【13】《斐多》:「你認為一個哲學家會一心掛念著吃吃喝喝這類的享樂嗎?」「對愛情的快樂呢?他在意嗎?」「還有其他種種為自己一身的享用,比如購買華麗的衣服呀,鞋呀,首飾呀等等,你認為一個哲學家會很在意嗎?除了生活所必需的東西,他不但漫不在意,而且是瞧不起的。」「關心自己靈魂的人不是為伺候肉體而活著的。他們和那些愛財、愛麵子、愛權力的人走的是相背的路。」
【14】《斐多》:「我們是不是都由兩個部分組成的呢?一部分是肉體,另一部分是靈魂。」「靈魂和看不見的東西更相像,肉體和看得見的東西更相像。」
【15】《斐多》:「我們要接近知識隻有一個辦法,我們除非萬不得已,得盡量不和肉體交往,不沾染肉體的情欲,保持自身的純潔,直等到上天解脫我們。」「可是受了汙染的肮髒的靈魂,離開肉體的時候還是不幹淨的。這種靈魂老跟隨著肉體,關心肉體,愛這個肉體,迷戀著肉體,也迷戀著肉體的欲望和享樂。」
【16】《斐多》:「為了他們生前的罪過,罰他們的靈魂在那些地方徘徊。他們徘徊又徘徊,纏綿著物質的欲念,直到這個欲念引他們又投入肉體的牢籠。他們生前怎樣為人,來世大約就轉生為同類性格的東西。」「譬如有人一味貪吃、狂蕩、酗酒,從來不想克製自己,他來生該變成騾子那類的畜牲。」「有人專橫凶暴,來生就變成狼或鷹鳶。」「事情很明顯,各人都是按照自己的習性,走各自的道兒吧?」
【17】《斐多》:「如果思想集中,不受外物幹擾——一切聲音、形象、痛苦、喜樂都沒有,盡量撇開肉體,脫離肉體的感受,專心一意地追求真實,這該是最適於思想的境界吧?」「靈魂獨自思考的時候,就進入純潔、永恒、不朽、不變的境界。這是和它相親相近的境界。它不受糾纏而自己做主的時候,就經常停留在這裏了。它不再迷迷惘惘地亂跑,它安定不變了,和不變的交融在一起,自己也不變了。靈魂的這種狀態就叫智慧。」「假如靈魂是處於這個狀態,這純潔的、看不見的靈魂離開了人世,就到那看不見的、神聖的、不朽的、有智慧的世界上去了。靈魂到了那裏,就在幸福中生存,脫離了人間的謬誤、愚昧、怕懼、瘋狂的熱情,以及人間的一切罪惡,像得道者說的那樣,永遠和天神們住在一起了」。
【18】《圓覺經》:「一切眾生,無始以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楞嚴經》另有一處相似的文字:「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此處把分別法塵的第六意識比做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