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種存在
伍、心歸淨土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談到人有前世,也有來世。每一世的身體都要經曆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就像大自然的春夏秋冬一樣,循環往複相續不斷。這個「生死相續」的過程,就是佛法常說的「輪回」。對於相信「人死如燈滅」的人們來說,「輪回」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它意味著,生命不再是一張單程車票,死亡也不是一切的結束。
對於古印度的波斯匿王來說,輪回就是一件好事。波斯匿王是中印度?薩羅國的國王,年輕時受兩位思想家的影響,相信「死後斷滅」【1】。後來他老了,身體好像冬天的枯枝,精神宛如昏昧的落日【2】。即使貴為國君,死亡的陰影也常常籠罩心頭。後來經過佛陀的開導,波斯匿王確信死後還有來生。一下子擺脫了死亡的重負,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欣喜【3】。當夕陽西下,日子一天天近了。行走在死亡蔭穀的人們,應該花時間讀一讀佛陀與波斯匿王關於生死的對話,這段對話記載在《楞嚴經》第二卷卷首。
輪回雖不是一件壞事,但卻是一場充滿遺憾的旅行。我們每一世的身體都要經曆生老病死。年輕時不管多麽意氣風發,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一天天衰落,毛病一日日添多,最後難免病苦纏身。不管多麽割舍不下,遲早有一天,我們都要與相愛的人分離。我們不得不把自己的孩子留在世上獨活,再也沒辦法悉心照料,這實在是一件充滿遺憾的事。所以,佛法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它要探索輪回的原因,尋求解脫的出路。
I. 輪回的原因
「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楞嚴經》
輪回曾經是東西方的共識。不但東方的印度人相信它,西方的希臘人也相信它。我們在前文說過,蘇格拉底相信輪回【4】,比蘇格拉底更早的畢達哥拉斯把輪回稱做「生之巨輪」【5】。但它背後的原因是什麽?什麽力量推動著生命巨輪的轉動?《楞嚴》說:「此想不真,故有輪轉」【6】。《十善業道經》說:「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7】。這兩句經文告訴我們:「妄想」是輪回的根本原因。因為「妄想」造身口意三業,業因的果報在來世。這個道理,前文論述的十分詳盡,這裏不再重複。
關於妄想,《六祖壇經》上記載著這麽一則公案。慧能大師到法性寺【8】聽經,當時有風吹旗幡飄動。二僧為此爭論不休,一僧說是「風動」,一僧說是「幡動」。慧能大師上前勸道:「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9】。這則公案的寓意十分明顯。因為不論「風動」「幡動」,它們都是「心」在六塵境界上生起的六識分別,或者說,是在「相」上生的「想」。心生妄想,好像平靜的水麵生起波浪,不是「心動」是什麽?慧能大師在《坐禪品》中說「但無妄想」,又說「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10】。他還能說的再清楚一點嗎?
聰明的讀者也許會問:「風動」「幡動」是妄想,慧能大師說的「心動」算不算妄想呢?當然算。但那是以妄想對治妄想,或者說是以毒攻毒。《圓覺經》另有個巧妙的比喻,好比用木頭鑽木頭,是為了生火。等木頭冒煙生出火苗,這團火能把兩塊木頭全都燒成灰燼【11】。祖師大德用佛法開導我們,那是對治妄想的工具。我們聽了他們的話,突然醒悟,內心生出智慧的火苗。這團火不但燒掉妄想,也燃盡佛法。所以,真正會用功的人,一切都能放下。裏麵的妄想少,外麵的閑話少,也不會隨便與人起爭執。這樣的行持,就是古德說的「行起解絕」。
【1】《楞嚴經》卷二:「時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諸佛誨敕。見迦旃延毗羅胝子。鹹言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槃。」
【2】《楞嚴經》卷二:「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齡,已從衰老,顏貌何如童子之時。世尊,我昔孩孺,膚腠潤澤。年至長成,血氣充滿。而今頹齡。迫於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發白麵皺,逮將不久,如何見比充盛之時」。
【3】《楞嚴經》卷二:「王聞是言。信知身後舍生趣生。與諸大眾,踴躍歡喜,得未曾有。」
【4】《斐多》:「為了他們生前的罪過,罰他們的靈魂在那些地方徘徊。他們徘徊又徘徊,纏綿著物質的欲念,直到這個欲念引他們又投入肉體的牢籠。他們生前怎樣為人,來世大約就轉生為同類性格的東西。」「譬如有人一味貪吃、狂蕩、酗酒,從來不想克製自己,他來生該變成騾子那類的畜牲。」「有人專橫凶暴,來生就變成狼或鷹鳶。」「事情很明顯,各人都是按照自己的習性,走各自的道兒吧?」
【5】《早期希臘哲學》中談到畢達哥拉斯的道德觀:「在現世生活裏有三種人。正象到奧林匹克運動會上來的也有三種人一樣。那些來作買賣的人都屬於最低的一等,比他們高一等的是那些來競賽的人。然而最高的一種乃是那些隻是來觀看的人們。因此,一切中最偉大的淨化便是無所為而為的科學,唯有獻身於這種事業的人,亦即真正的哲學家,才真能使自己擺脫生之巨輪」。
【6】《楞嚴經》卷一:「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7】《十善業道經》:「世尊告龍王言。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龍王,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
【8】法性寺,今廣州光孝寺。本是三國時期虞翻家宅,死後舍宅作寺。初名製止寺,唐朝時稱法性寺。後多次更名。南宋時稱報恩光孝寺,延用至今。
【9】《六祖壇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慧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
【10】《六祖壇經》:「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本性自淨自定,隻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11】《圓覺經》:「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