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說

輕鬆不失嚴謹,簡單不乏深刻
正文

《第三種存在》肆V. 改造命運的實證

(2025-07-31 04:05:42) 下一個

第三種存在

肆、生從何來

V. 改造命運的實證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了凡四訓》

佛法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句話講的是個淺顯的道理。我們過去的造作影響現在,現在的行為又會影響將來。但是這個將來,也許五年,也許十年,不是非要等到看不見的來世。所以,佛法不是消極的宿命,而是積極的造命。命是自己造的,當然可以由自己改。明朝袁了凡先生寫的四篇家訓【11】,就是改變命運的實證。

了凡先生【12】生於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他一生先後遇到兩位奇人。先是在十五歲那年,遇到孔先生。孔先生是個算命術士,得了宋代易學家邵康節的真傳,能把他的科舉名次算的一毫不差,屢試不爽。他由此深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澹然無求矣」。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躺平」。然而在三十七歲那年,了凡先生遊學南京,在棲霞山遇上雲穀法會禪師【13】。雲穀禪師教他改變命運的秘訣。他依言而行,從此孔先生算的漸漸不準。命裏本來無子,後來得子天啟。命裏沒有中舉,後在五十四歲中三甲。孔先生算五十三歲壽終,了凡先生一直活到七十四歲。

雲穀禪師生於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曾是憨山大師少年習禪的師父。他傳授了凡先生改變命運的秘訣,是「改過積善」四個字。改過好比除草,積善譬如播種。積善的方法,就是佛法裏常說的三種布施。「財布施」以財物救濟他人,必能收獲財富。「法布施」以知識傳授他人,必能收獲智慧。「無畏布施」以慈心安慰他人,必能收獲平安。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心裏種什麽,必能收什麽。這是必然的道理。

VI. 黃粱一夢

唐代筆記小說《黃粱記》講了這麽一個故事:有位窮困的書生,在邯鄲偶遇一名道士,道士送他一個枕頭,說枕著它睡能飛黃騰達。書生枕了道士的枕頭,果然家境漸漸豐厚,又娶了美貌的妻子。後來考中進士當了官,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百姓為他樹碑立傳。恰逢外敵入侵,他又臨危受命當了將軍,殺敗敵寇開疆擴土。因為戰功顯赫,官升戶部尚書兼禦史大夫,一時風光無限。不想遭奸相陷害,被罷了官。三年後,皇上重新啟用書生,讓他做了宰相。但不久又遭奸人誣陷,皇上把他下了牢獄,又要流放邊遠。書生一著急,突然醒了,原來隻是個夢。做夢的功夫,鍋中煮著的黃米都還沒熟。這就是成語「黃粱一夢」的由來。

雲穀禪師傳授了凡先生的,是世間求福報的辦法。可是無論多大的功名,好夢終歸要醒,人生終有一死。學佛的終極目的,不是行善積德,用「善業」換取未來的福報。甚至往生極樂淨土,也不是學佛的終極目標。曆代祖師勸人念佛求生淨土,不是到淨土享福,而是去淨土「深造」。深造的目的,是為了徹底的解脫。解開「業報」的束縛,脫離「生死」的牢籠,才是學佛的終極目的。這正是下一篇文章的主題。親愛的朋友們,下次見。

【11】《了凡四訓》,是明朝袁了凡先生寫給兒子的四篇家訓。第一篇講的是他的個人經曆,後三篇講的是改變命運的方法。
【12】了凡先生生平
【13】雲穀禪師生平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