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說

輕鬆不失嚴謹,簡單不乏深刻
微信號:pengzhao-peter
正文

信徒的悲哀

(2025-08-29 05:33:27) 下一個

一、佛教篇

《心經》是大乘經典裏非常popular的一部經典。《心經》上說:以心無掛礙故,離一切苦,真實不虛。

這句話如果不認真計較的,似乎還是能懂的。當然認真計較起來,什麽是心?掛礙什麽?就是兩個不小的問題。但假如不那麽較真的話,我們大體上,從生活經驗裏可以稍稍體會幾分。心裏不牽掛拉拉雜雜的事,就很happy,大概可以這麽理解。

可是,怎麽做到心無掛礙呢?《心經》上說了,照見五蘊皆空,色即是空,空既是色,balabala。什麽是五蘊皆空?法師講了一大堆道理,於是我們坐下來聽。聽完了,有人聽懂,有人沒懂。聽懂的人,是不是就可以做到心無掛礙呢?不能。那不是白聽了嗎?

可見,五蘊皆空並不僅僅是一番道理。所以我們還得接著問,怎麽能做到五蘊皆空呢?我空不了啊。看見一碗紅燒肉,我必須吃啊,不吃百爪撓心啊。一碗肉,一瓶茅台,兩個女大學生,怎麽辦吧?宋朝的大儒朱熹納了自己的兒媳婦。蘇格拉底自比高貴的天鵝,他也娶了兩老婆,第二個老婆比他年輕多了。人就這點出息,你說怎麽辦吧?

所以還得往前倒騰,啊,終於明白了。原來人家是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原來人家是照見,不是嘴巴上說說就算了的。那什麽是深般若波羅密多?怎麽行呢?斷片了。就是這麽尷尬。

玩的差不多,該醒醒了。是不是該把心收回來,回到眼前這個經驗世界,說點人能聽懂的人話呢?是不是應該先把一碗肉兩個女大學生的問題解決了呢?

二、基督教篇

這是我在基督教彩虹論壇上節選的一段對話。

我跟這幾個基督徒打過多年的交道,對我這個外邦人,也許是為了給耶穌留條後路,他們說話一向彬彬有禮。自己家的兄弟姐妹那是真的不見外。好吧,現在我們來看看聖經上那個有名的段落,誰看了都會感動的那段話。

哥林多前書 13:4-8 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 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 不喜歡不義,隻喜歡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愛是永不止息。

做了許多年的慕道友(也許墓道友更貼切),我深深明白一個道理。因信是不是能稱義,我是不知道的。但信心肯定不能讓我們做到經上那些動聽的語言。故此,我不得不對這段經文稍微做一點修改。

愛是恒久忍耐,怎麽能?愛是不嫉妒,怎麽能?愛是不自誇,怎麽能?愛是不張狂,怎麽能?愛是不輕易發怒,怎麽能?愛是不計算人的惡, 怎麽能?愛是凡事包容,怎麽能?愛是凡事相信,怎麽可能呢?

最好是分成兩個聲部,前一個聲部唱經文。然後另一個聲部,來個拖腔,怎麽能,怎麽能,怎麽可能呢?

三、我對基督教的質疑

對於基督教,我有很多疑問。對舊約,從起初神創造天地開始,我就覺得這東西與我無關。上帝找雅各摔跤,他又沒找我摔跤,跟我有什麽關係嗎?這些神話傳說,到底什麽意思?全憑牧師解釋。我倒是挺喜歡《約伯記》,那是一個苦難人對命運的呐喊,喊的很押韻。從這裏,我倒是看出跟現實的一點關聯。可惜就像一切文學作品一樣,它隻負責提出問題,不負責解決問題。那個皆大歡喜的結局,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現的。

到了新約,耶穌出場了。耶穌很偉大,可是我從耶穌的說教,看到的不過是一些道德信條。我不覺得他說的比孔子更高明。更關鍵的是,他也沒說怎麽做到這些信條。耶穌說愛人如己,《弟子規》說泛愛眾。問題是怎麽做到,這才是關鍵。有人說,做不到所以才需要耶穌上十字架拯救你啊。對不起啊,我沒見過耶穌,也沒見過十字架,也沒見過拯救。我隻聽過牧師講道,法師布道。聽多了,它們全變成一張動聽的嘴巴,一張一合。

我寫了一係列普及佛法的文章,那一係列文章是緊貼著現實生活走的,形而上學的問題基本回避掉了,實在回避不掉的就是蜻蜓點水。我也希望基督徒能緊貼著現實跟我交流。具體說,就是當肉體的情欲翻上來的時候,你怎麽辦?這就是我說的宗教實踐。

讀經、團契、行善,這些宗教實踐,是共產黨員也會做的。所對應的形式分別是,閱讀馬列主義著作,參加黨小組學習,為人民服務。他們做成什麽樣?我們也都看到了。這個世界不缺大道理,也不缺道德標準。但我們需要知道的是,怎麽能把這些大道理變成生活中的小道理?怎麽從那些宏大的敘事,變成生活中的涓涓細流。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