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種存在
貳、平靜的湖
吳冠中作品,融合東方水墨與西方油畫
這幾篇文章,是希望通過三個簡明的漢字把佛法介紹給大家。上次談了「相」,這次我們說說「想」。在佛典中,有時會把「相想」兩個字放在一起。比如《楞嚴》上說「虛妄相想」,玄奘大師翻譯的《金剛經》說「不住相想」【1】。把這兩個字放在一起,代表了佛法觀察世界的一種角度。它是把世間萬物大分成兩類:一類是感官上浮現的影相,一類是頭腦中流淌的思想。這種兩分法很簡明,同時也很深刻。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每一天,都是被這兩件事充滿,它們時時刻刻打擾著心靈的安寧。
早上一睜眼,撲麵而來的是衣食住行的交響,一個變幻不停的「相」的世界。人說它如夢如影,如煙似戲,但它卻如此生動真實的顯現著,無從擺脫。變幻的「相」又能吹皺心水,蕩起層層疊疊「想」的漣漪,又或掀起「想」的巨浪【2】。一切是非善惡,愛恨情仇,都在「想」的世界裏發生。人的內心,是比現實更加撲簌迷離的世界。現實是簡單的,人把它「想」複雜了。現實直截了當,人把它「想」擰巴了。好好的日子過不下去,痛苦了抑鬱了,都是憑空「想」出來的心病。為了減輕思想的負擔,我們有必要對「想」做一番深入的探討。
【1】《金剛經》六個版本,流通最廣的是鳩摩羅什大師的版本。鳩摩羅什多用意譯,這一句翻為「不住於相」。而玄奘大師的版本多用直譯,這一句翻為「不住相想」。梵文原本是nimitta-sa?jñā(相想)。
【2】《楞伽經》:「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這首偈以心為海,以相為風,以識為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