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種存在
貳、平靜的湖
「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楞嚴經》
如果一個人吃的飽穿的暖又無病無災,他本該是快樂的。快樂本是生命的天性,就像春天小草從土裏鑽出來伸個懶腰,或是秋天的花栗鼠在院子裏成對嬉戲。然而本該快樂的他,卻常常悶悶不樂,因為有許多是非愛恨記掛心頭。在他心上,一會想起張三的好,一會想到李四的壞,一會計較得失,一會憶持榮辱,在思想的舞台上自編自演,在精神的城池裏自怨自艾。我觀察自己,過得是這樣的煩惱人生。我觀察四周,發現不少人過著和我一樣的日子。於是我得出這樣的結論:人生的大多數煩惱是自己「想」出來的,是自己在作繭自縛。這個繭就是心上的「妄想」。
「循諸色聲,逐念流轉」【19】,這八個字,不但是凡夫內心的真實寫照,也是對治煩惱的一味良藥。你能讀懂這味藥,你就明白了佛法的一半。你若肯像我一樣把它服下去,你就能逐漸恢複天然的快樂。在你裏麵那個聲音會慢慢變小變弱,外麵的評價慢慢對你失去作用,更何況得失榮辱那些虛名?古人說:「安禪不必勞山水,放下心頭火自涼」。放下心猿意馬,正是修行最簡單最方便的下手處。要學會懸崖勒馬當下一放,放下就是回頭,回頭是岸。這雖不是佛法終極的樂土,卻實在是一種當下的幸福。
必須承認,有許多「妄想」是輕易放不下的。因為我們不是餐風飲露的神仙。作為過著平凡生活的普通人,工作學習離不開思考,與人溝通離不了語言,這些都在「妄想」的範圍之內。因此,生活不能徹底放棄「妄想」,恰如身體無法徹底斷絕飲食。然而按照佛法的原則,在一個人獨處的閑暇時光,應當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妄想」,恰如節製不必要的飲食。「少想」有利於心理的健康,恰如節食有利於身體的健康。這是我的親身體會。
【19】《楞嚴經》卷四:「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
【20】《大乘起信論》:「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