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說

輕鬆不失嚴謹,簡單不乏深刻
正文

《第三種存在》叁III. 物理主義的挑戰

(2025-07-29 15:32:45) 下一個

第三種存在

叁、拈花者誰

III. 物理主義的挑戰

「一切都是物理」【6】,這是物理主義的口號。從物理主義的角度看,如果肉體之外真的存在獨立的「心靈」,它必然是物理學研究的對象,也應具備相應的物理屬性。在經典物理學時代,物理主義者會詢問「心靈」的形狀、體積、材質、重量。想象中,如果「心靈」真的存在,它應該能從骨灰裏撿起來,用鑷子夾出來,應該能把「心靈」做成切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或是放在試管裏化驗成分。這是舊物理主義的觀點。

時代發展了,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人們的想象力,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今天的物理主義者也許更關心「心靈」的微觀結構,他們會問:這個「心靈」是由什麽粒子構成的?是分子還是原子?電子還是光子?是玻色子嗎?是誇克嗎?曾有人提出大膽的猜想。比如,古希臘自然哲學家德謨克裏特相信,靈魂是球形的原子【7】。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彭羅斯(Roger Penrose)認為,心靈是糾纏的量子。不過,對於大多數物理主義者來說,他們並不相信肉體之外存在「心靈」。我們可以想象以下對話:

善男信女:「心靈」是存在的。
物理主義:(伸著手)把「心」拿來。
善男信女:我拿不出來….
物理主義:所以「心靈」並不存在。

 

如何應對物理主義的挑戰呢?我們知道,物理學研究的是具體事物,也就是前麵說的第一種存在。研究的前提是,要能對事物實施觀察,或者更通俗的說,我們得先「看到」它。隻要能把事物置於感官之下,人類的聰明才智就有了用武之地。如果眼睛看不到,可以借助精密的儀器,比如射電望遠鏡或者電子顯微鏡。如果對象消失了,可以觀察殘留的「痕跡」,比如地表的隕石坑或是埋在地下的化石。總之,無論用肉眼還是儀器,無論是痕跡還是真身,對象必須先「被看到」。這是物理學研究的前提,同時也是它的盲點。因為物理學隻能研究落在眼中的「物」,不能發現藏於目後的「心」。

這就好比有人端著望遠鏡看演出。台上每一位演員,演員的每個身體動作麵部表情,都被他觀察的淋漓盡致。可他無論怎麽細心,也不可能在鏡頭裏發現「自己」。物理世界好比舞台,科學發明的望遠鏡再精致,也不可能在物理的舞台上發現「心靈」。因為「心靈」是坐在台下看戲的,它是絕對的旁觀者,是拿著望遠鏡的那一位。

但是物理主義會偃旗息鼓嗎?他們不會。他們會在心外點燃新的篝火,繼續追問「台下在哪」?一位物理主義者喃喃自語道:「這個心靈,它總得找個地方待著吧?不管是高維空間還是平行宇宙,隻要心靈有居所,科學必能按圖索驥找到它」。如何應對物理主義新一輪的質疑,「心」到底居於何處?此處按下不表。現在讓我們重回笛卡爾,看看他的沉思有什麽結果?

【6】《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Physicalism is the thesis that everything is physical。物理主義是唯物主義的升級。因為隨著物理學的發展,有質量占空間的物質概念已經過時,所以人們用物理(Physical)代替物質(Material),用物理主義(Physicalism)擴展唯物主義(Materialism)。「一切都是物理」,這句口號是「一切都是物質」的升級。然而什麽是「物理」?就好像「物質」一樣,這個詞的含義至今仍存在歧義。

【7】亞裏士多德《論靈魂》:「有人說,靈魂推動著肉體正如它自身被推動一樣,例如德謨克裏特。」「德謨克裏特也說過相同口氣的話,他說,球形的原子拖拽著整個物體運動,原子運動是因為它們的本性即是永無靜止。」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