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為我打開一扇窗
——我的博士學習經曆與感悟
孫瑞祥Jack Sun(多倫多)
【題 記】2024年,是我在天津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博士畢業15周年。2009年 5月30日是一個值得記住的日子,這一天我順利通過了學位論文答辯。在隨後的畢業典禮上,天津師大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校長高玉葆先生親自向我頒發了博士研究生畢業證書和文學博士學位證書,那年我51歲。本文寫作於2022年11月,今天在此發表以回憶這段難忘經曆。
一、踏入文學研究領域純屬機緣巧合
在我四十年的職業生涯中,有一段特別的學習經曆值得回味。2006-2009年間,我在天津師範大學在職攻讀“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博士學位,從此,我與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從新聞學本科到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博士,這種學習的跨界和知識的遷移開闊了我的視野,豐富了我的人生。
我攻讀博士學位時已經48歲了,回到學生狀態既是出於個人學習上的濃厚興趣,也是大學教師職業發展的客觀需要。之所以選擇我校的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主要是因為天津師大是本學科的學術重鎮,1983年6月,新中國成立後首次全國性比較文學學術研討會就是在天津師範學院(天津師範大學前身)召開的,學界戲稱此次會議是“比較文學界的黃埔一期”。天津師大也是國內最早開設比較文學課程與獲批比較文學學科碩博士學位授權點的高校之一。此外,選擇在本校深造也能更好地兼顧自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當時我擔任新聞傳播學院新聞係主任,教學、科研和管理任務都比較繁重。
一腳踏入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領域純屬機緣巧合。我的本科是新聞學,1982年從複旦大學新聞係畢業,一直從事新聞教育與研究。但有一個時期,我的學術旨趣擴及到了文化研究方麵。2003年,我與夫人崔欣(天津市新華職工大學三級教授、原副校長)合作申請到天津市“十五”社科研究規劃項目“大眾文化與傳播研究”,並於2005年出版結項成果《大眾文化與傳播研究》一書,該論著2008年獲得天津市第十一屆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正是憑借對這一領域的研究積累,我從2006年春季開始,為我校新聞學專業本科生開設了“大眾文化與傳播”(後更名為“大眾文化傳播研究”)選修課程。
有鑒於我的文化研究與王曉平教授、孟昭毅教授領銜的我校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博士方向相近,2005年,時任新聞傳播學院黨總支書記兼副院長的籍祥魁先生鼓動我以“同等學力”報考該方向博士生。所謂同等學力,是一種學習能力的考核指標,也就是我的現有科研成果和研究能力可以適應博士階段的學習,不用經過碩士階段便可以直接報考博士生。得知這一利好政策我是既興奮又猶豫,興奮的是可以獲得一個榮耀的博士頭銜,猶豫的是我已年屆半百,且已晉升教授和碩導,沒有什麽“後顧之憂”了,而想要報考的導師孟昭毅先生又是我夫人昔日的大學同屆同學,不免會有些難為情。
籍先生對我鼓勵有加,他說,無論是從個人進步還是從學院的學科建設角度看,你都應該提高學曆層次。他不僅口頭鼓勵我,還把報考表格親自送到我家,這讓我很是感動。籍先生還親自帶我找到當時的文學院院長、博導孟昭毅先生談了他的這番看法,得到了孟先生的充分理解與支持。經過不長時間的緊張複習備考,2006年春我順利考取了天津師大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博士研究生,成為孟昭毅先生門下的一位大齡弟子。
二、我與導師孟昭毅先生很有緣分
事實上,孟先生對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能力是比較了解的。就在我與夫人的合著《大眾文化與傳播研究》出版前,我請孟先生做成果鑒定。他熱情地寫出下麵一段評語:“這是一個頗具前沿性的理論與實踐命題,是對國內現有的相關研究成果的一個新的理論推進。研究者提出的一些觀點和看法,都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理論創新意義與現實指導性。是國內近年來在大眾文化研究方麵比較有特色的一項成果。”
說來我與導師孟昭毅先生很有緣分。我們同屬狗,他年長我一輪,我們都是1978年高考入學,1982年他畢業留校,我從複旦大學分配來校。我們同在中文係工作,他教授比較文學,我在新聞專業教授新聞學。雖然我們從事的學科不同,但當年在六裏台校區那幢老舊的三層小樓裏也是經常見麵聊天。特別是我迎娶了他們同年級同學崔欣為妻(孟先生在1978級甲班,我夫人在乙班),我們的交流自然又增加了幾分親近。不曾想,24年後我竟成為孟先生的學生,這也算是我們兩人之間的一段亦師亦友的學術佳話吧。我曾發表過一篇文章《學貴得師,亦貴得友——我與導師孟昭毅先生二三事》,記錄了我們的交往故事。(詳見黎躍進、亢西民主編:《多樣性對話與話語建構:孟昭毅先生七十壽辰紀念文集》,中國戲劇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並收錄於孫瑞祥《 當代中國流行文化生成機製與傳播動力闡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
我的博士導師、天津師大文學院前院長孟昭毅先生(右)
說起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基本內涵,不少人可能還比較陌生。用學術話語表述,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是一個跨文化、跨學科的文學研究領域。其宗旨在於以總體文學的研究為背景,以不同民族、不同文明背景的文學及文化現象為素材,通過溝通和對話,促進東西方異質文化之間文學的互識、互證與互補,探尋不同民族文學之間相互交流、影響的軌跡,促進文學與哲學、人類學、心理學、藝術等其他知識領域的交叉與互滲。
中國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發軔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過程之中。王國維先生的《紅樓夢評論》(1904)和魯迅先生的《摩羅詩力說》(1907)是中國最早的比較文學研究專論。20世紀80年代初,一代鴻儒、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首先倡導恢複比較文學研究,號召建立比較文學的中國學派,為我國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的複興作出了巨大貢獻。1981年,大陸第一個比較文學學術組織——北京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會成立,1983年,部分高校開始招收比較文學碩士與博士生。
我的導師孟昭毅先生師從季羨林、樂黛雲等著名學者,主要從事東方比較文學研究,著述豐厚。孟先生出版有《東方戲劇美學》《東方文學交流史》《比較文學通論》《中國翻譯文學史》《印象:東方戲劇敘事》《比較文學與東方文學》等專著10餘部。他還擔任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兼職教授及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比較文學研究中心顧問、天津師大東方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等學術職務,是國內比較文學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
三、穿行在新聞和文學的時空隧道
三年在職讀博於我而言是一種全新體驗,時常是前兩節課我在勸學樓做先生,為新聞學子講述“黃色新聞”的由來之類,後兩節課我又走進興文樓的教室裏做學生,聽導師講授《羅摩衍那》傳奇故事。我在一年半的時間裏修滿了全部32個博士課程學分,考試成績優良。主修的專業課程包括:比較文學理論、比較詩學、專業外語、後現代主義思潮研究、俄蘇文學專題研究、東亞古典文學比較研究、東方文學專題、巴赫金研究等。三年間,我發表學術論文8篇,主編出版省部級規劃教材1部,獲得省部級社科成果三等獎1次,榮任天津市“精品課程”主持人、天津師範大學“教學名師”(後晉級為天津市“教學名師”)。那段經曆是我人生的“高光時刻”,我以兩種身份穿行在新聞和文學的時空隧道,自我陶醉,樂此不疲。
讀博過程除了日常的聽課、閱讀、討論、提交作業、參加考試外,重頭戲就是要完成一篇高質量的博士論文。在導師的支持鼓勵下,我得以按照自己的興趣繼續對大眾文化的理論研究。我的博士論文題目是《 當代中國流行文化生成機製與傳播動力闡釋——以流行文學、媒體文化為研究框架 》,這一選題是在我的天津市社科規劃重點項目“ 當代流行文化生成機製與傳播動力研究”基礎上形成的,是對20-21世紀之交中國大陸流行文化的一種現象學描述與歸因研究。該論文以當代流行文化為研究對象,以流行文化(特別是媒體文化、流行文學)在當代中國的現實存在為核心研究內容,以當代中國流行文化的生成機製、傳播動力分析為研究重點。其主旨是要解讀與闡釋影響(推動)當代中國流行文化生成和發展的要素構成、要素的作用機理與動力方式。
我對流行文化(大眾文化)這一都市文化現象的理論探索和現實關注由來已久。早在1998年秋,我以經濟消息報天津記者站站長身份(兼職)應邀到歐洲訪問,在為期兩周的時間裏,我走訪了法國、德國、意大利、奧地利、比利時、盧森堡、荷蘭、梵蒂岡等8個國家的十幾個主要城市。雖然是浮光掠影,走馬觀花,但滿眼所見歐洲大都會當代繪畫、音樂、服飾、美食、街頭藝術等流行文化符號,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徜徉於德國法蘭克福鬧市區,聯想到著名的法蘭克福學派對大眾文化的批判,使我對大眾文化產生了進一步探究的濃厚興趣。
四、送給自己的一份甲子賀歲禮
這篇博士論文完成於2009年初,經過我的導師和校內外同行專家的嚴格審閱,都給與了積極肯定和良好評價。2009年 5月30日是一個值得記住的日子,這一天我順利通過了學位論文答辯。在隨後的畢業典禮上,天津師大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校長高玉葆先生親自向我頒發了博士研究生畢業證書和文學博士學位證書,那年我51歲。
天津師大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校長高玉葆先生(左)
(一生獲得四張寶貴的學曆學位文憑)
答辯委員會對我的論文及答辯情況的評語如下:
孫瑞祥同學的論文《當代中國流行文化生成機製與傳播動力闡釋》,主要從大眾傳播理論和社會學理論,輔以文化學批評的理論視角,探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流行文化兼及部分中國流行文學的形成原因、特征、文化意蘊,特別探討了在當代中國流行文化發展、壯大過程中的“傳播動力”這一課題。作者調動了國外諸多相關理論話語和分析模式,結合當代中國流行文化的實際狀況,從傳播技術、消費社會的社會心理、城市精神與流行文化的載體等諸方麵,係統全麵考察和論述“傳播”這一技術與意識形態交匯點上的關鍵話語內涵,細致地從不同側麵討論影響傳播效果和手段實現的各方麵因素,以建構自己的“傳播動力學”理論。
論文內容豐富,理論與實證材料緊密結合,體現出作者對當代中國流行文化敏銳的觀察和評判能力。
答辯中,該同學思路清晰,能準確地抓住問題實質進行答辯,態度大方,語言流暢,回答完善。
答辯委員會經過無記名投票,以5票(全票)通過該同學學位論文答辯,並建議(校學位委員會)授予孫瑞祥同學文學博士學位。
2018年我年滿60周歲,決定將這篇博士論文,也是天津市社科規劃重點課題成果付梓出版,書名為《 當代中國流行文化生成機製與傳播動力闡釋》,由國內頂級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全書總計38萬字,算是送給自己的一份甲子賀歲禮吧。我在出版“後記”中寫道:我的博士論文是在天津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孟昭毅教授(時任天津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悉心指導下完成的。在論文開題、撰寫和答辯階段,天津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王曉平教授、曾豔兵教授、曾思藝教授、黎躍進教授、趙利民教授、郝嵐教授等,提出了寶貴意見和建議。南開大學文學院王立新教授、趙航教授,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林精華教授審閱了我的論文,對我的研究成果鼓勵有加。在此感謝上述各位老師對我學業上的指導和幫助。
五、文學給我的生活帶來了詩意與浪漫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是一個龐大的學科體係和研究領域,短短三年的在職學習我隻是盲人摸象,觸及到文學的一點皮毛而已。遺憾的是,因為崗位職責所在,博士畢業後我沒能在比較文學領域持續深耕,而是仍舊從事我的新聞學老本行。但三年時光足以讓我愛上文學,愛上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也使我對新聞與文學之關係有了新的認識和感悟。
新聞與文學同源,我對此深信不疑。無論是古典的詩經、史記、荷馬史詩,還是後來的新新聞主義、接受美學、傳播學等等,新聞與文學都如影隨形,相得益彰。無論記人、敘事、評說還是描摹,優秀的作品都是對現實世界最直接的生動反映,都是洞悉社會、發現人性、直擊靈魂,文學與新聞的磅礴力量足以影響世界。特別是在網絡新媒體時代,新聞的文學性作為一種現實存在正進一步得到彰顯,文學為新聞插上了遠飛的翅膀。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為我打開一扇窗。透過這扇窗,不僅讓我熟悉了文學的比較方法,領略了世界文學的多樣性,感知了新聞與文學的內在聯係,更可貴的是,文學的浸潤和熏陶滋養了我的心性,給我的生活帶來了詩意與浪漫。這扇窗通向心靈,通向人性,通向未知的彼岸。感謝文學帶給我的一切。
2022年11月 多倫多
(本文發表於加拿大高校文學社成立七周年《我與文學》征文文集,加拿大高校文學社2023年1月出版)
孫瑞祥Jack Sun簡介:
新聞傳播學教授、文學博士,散文作家。1982年畢業於複旦大學新聞係,2009年天津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博士畢業。原任天津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經濟消息報天津記者站站長。碩士研究生導師,天津市教學名師。中國新聞史學會新聞傳播教育史研究委員會副會長、《中國新聞傳播教育年鑒》編委會副主任委員。出版論著六部,發表各類新聞、文學和學術作品三百餘萬字。獲得省級優秀新聞作品一等獎。
現任加拿大傳奇文化傳媒集團總編輯,中華新聞社副社長,瑞祥文創工作室創辦人。多倫多音樂學院影視傳媒係特聘教授,加拿大天津專業人士協會共同會長、加拿大中文媒體記者協會特別顧問,多倫多華裔媒體工作者協會高級顧問,世界旅遊宣傳推廣聯盟副主席,加拿大中文作家協會理事,加中企業出海服務中?媒體公關總監。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白金禧勳章獲得者。
也請你看看 最近“大聲對吳思先生的訪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Xu8ww-SbAQ
吳思的《潛規則》是真正的具著。
這表述太中國,可否直接說說那些學術成果是啥,為啥不的了
----------------------------------------------------------
+1
對自己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人之常情,無可非議。
但確實覺得文章表述從頭到尾都是國內那種自我中心,自以為是的文風,結尾用一大堆“頭銜”作自我介紹,更加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