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次轉身情未盡 初心依舊終不悔
——一位資深媒體人的新聞情懷
(四篇連載之二)
孫瑞祥Jack Sun
【題記】2024年歲末,難得有幾天閑暇時光。坐望窗外瑞雪紛飛,今年多倫多又是一個白色聖誕,寓意吉祥幸福。再忙碌的人生也要給自己留出發呆的片刻,這是一種意境,也是一種有品位的生活方式。靜下心來,盤點過往,追尋進路,遂成此文。
(孫瑞祥從事廣告學研究與實踐四十年)
回想自己四十年職業生涯,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在大學教新聞,二是在媒體做記者,其實這是一回事。1982年我從複旦大學新聞係畢業後,被分配到了天津師範大學新聞係任教,從學新聞到教新聞再到當記者,大半輩子沒有離開新聞領域,一以貫之,無怨無悔。四十年間,我從學者到記者,從紙媒到融媒,從國內到國外,從在職到榮休,人生經曆四次重要轉身,“媒體人”始終是我引以為榮的身份符號,初心依舊,樂此不疲。
第二次轉身:從紙媒到融媒
整整三十年前的1994年4月,中國實現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由此我也被時代裹挾開啟了第二次職業轉身——從紙媒到融媒實踐。從理念到技術,從方法到途徑,這是一次全新的跨越。讀者-受眾-用戶;鉛與火-光與電-數與網;書麵閱讀-桌麵閱讀-移動閱讀;傳統媒體-新興媒體-融合媒體;微博、微信、微視頻、客戶端;VR、H5、智能裝備、5G+AI 技術、機器人寫作、無人機直播;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ChatGPT……一係列傳播新技術的問世與應用場景的變遷,昭示著我們進入了智能全媒體新時代。
(孫瑞祥參觀中國傳媒大學傳媒博物館)
這裏必須要提到被譽為“當代畢升”的兩院院士王選。1974年8月,為改變中國印刷行業的落後麵貌,解決漢字的計算機信息處理問題,由五家機構聯合發起設立了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漢字信息處理係統工程”,簡稱“748工程”,在印刷界掀起了“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的技術革命。當時的國產電子計算機內存隻有64k,漢字太多,根本沒辦法進入計算機。王選院士為研發激光照排係統設計了一套字庫,他巧妙地把漢字用數學轉化為一個個點陣,將漢字占用的體積一下子縮小了五百倍,這一技術的成功應用,奠定了新聞出版全過程計算機化的基礎。
(孫瑞祥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
記得我第一次接觸筆記本計算機是在1994年,當時定居加拿大溫哥華的好友蔡先生回國投資,在天津創辦了賽納爾特分色片製作有限公司(印刷出版前端係統),聘請我擔任外方董事兼副總經理。蔡先生從國外帶回來一批蘋果筆記本和一台德國海德堡激光照排機,當時這都是很時髦的物件。記得我第一次上網,一點鼠標全世界都展現在了我的眼前,雖然網速很慢,但那高深莫測的感覺令我激動,小心髒突突直跳。
(經濟消息報為我配置的新聞采訪車,背景是我當年擔任副總經理的賽納爾特公司所在地)
如今,麵對智能全媒體新時代的到來,隻有與時俱進才有廣闊前景,我追隨這一新生事物不敢有絲毫懈怠。2003年,我出版了一部學術專著《新聞傳播與當代社會——一種傳播社會學理論視閾》,其中一部分專門論述了傳播技術變革所產生的社會影響。2019年我在學術期刊《數據》上發表論文:《有關“新媒體”的前世今生》。2023年我在“華人頭條”發表《媒介的演進:從口語傳播到ChatGPT問世》。回顧既往,人類社會在親身體驗著由印刷文化、電子文化以及與之平行發展的電報、電話、電影所編織的新媒體生活方式的同時,如今已進入了網絡文化時代,AI技術帶給我們的又是一種全新的媒體感受。
從這時開始,我的新聞實踐逐漸由紙媒主戰場轉向網絡主陣地,在一些報刊上繼續撰文的同時,更多精力放在了網絡新媒體上,紙媒融媒共同發力,努力成為一名合格的全媒體記者。所謂全媒體記者是指具備突破傳統媒體界限的思維與能力,並適應融合媒體崗位的流通與互動,集采、寫、攝、錄、編、網絡技能運用及現代設備操作等多種能力於一身的人才。我在國內時多次應邀為領導幹部舉辦媒介素養培訓,重點講授融媒體環境下傳播觀念和操作方法的轉變,要從“傳者本位”轉向“受眾本位”,要努力學習“網言網語”,更加注重用戶體驗,最大程度提升互聯網背景下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顯而易見,傳播技術的變革產生了廣泛的社會聯動效應,由此帶來的傳媒體驗大大超出了人們的意料。加拿大學者哈羅德·伊尼斯在其《傳播的偏向》一書中斷言:“一種新媒介的長處,將導致一種新文明的產生。”我能夠見證並投身這個時代的媒介變革,這是我的莫大幸運。
(孫瑞祥參觀中國傳媒大學傳媒博物館)
(四篇連載,之二)
2024年12月 多倫多
作者簡介:
孫瑞祥Jack Sun,新聞傳播學教授、文學博士,散文作家。複旦大學新聞係1982年本科畢業,天津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2009年博士畢業。天津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原院長。加拿大傳奇文化傳媒集團總編輯,中華新聞社副社長,加拿大觀察、北美瞭望、瑞祥視界、瑞祥文創工作室創辦人。加拿大中文媒體記者協會特別顧問,多倫多華裔媒體工作者協會高級顧問。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白金禧勳章獲得者。發表各類新聞、文學和學術作品三百餘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