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揚蹈勵負壯 踵事增華開新局
——著名指揮家譚利華多倫多專訪
孫瑞祥Jack Sun(加拿大)
(著名指揮家譚利華)
著名指揮家譚利華先生的大名如雷貫耳,卻一直無緣相見。2025年1月5日,由加拿大著名華人音樂機構 李德倫音樂基金會主辦的“2025年摩石建築 - 中西匯粹新年音樂會”,在多倫多George Weston Recital Hall, Meridian Arts Centre隆重舉行。譚利華應李德倫音樂基金會理事長李燕女士之邀專程從北京飛抵多倫多執棒。筆者現場報道了音樂會盛況,並在當晚舉辦的答謝晚宴上采訪了譚利華先生。
(記者孫瑞祥采訪指揮家譚利華)
一、盛讚“中西匯粹新年音樂會”
這是一場國際高水平音樂盛會,來自亞、歐、美、澳四大洲的音樂家應邀參演,包括英國BBC2024年度冠軍、青年鋼琴家Ryan Wang (王帥文) ;美國巴爾第摩交響樂團單簧管首席、“獨奏家搖籃”美國柯蒂斯音樂學院教授翟耀光;國際歌劇界當紅抒情男高音之一王亢,以及來自不同族裔的多倫多節日交響樂團的音樂家們。
(中西匯粹新年音樂會演出現場,孫瑞祥攝影)
談到對這場音樂會的感受,譚利華給與了高度評價。他說:音樂會非常精彩非常成功。音樂家們來自世界各地,我們僅用了兩個半天的時間排練就為觀眾呈現了這場相當有難度的音樂會,音樂家們都非常努力,我們很滿意。這是我第二次到多倫多,上一次是2005年,指揮多倫多愛樂樂團音樂會。多倫多的音樂愛好者們非常熱情,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連日奔波的譚利華略顯疲憊,看看他的近期日程表就知道他已經連續數周未能好好休息了。年末歲尾進入了新年音樂會季,譚先生異常忙碌。先是到南京,然後到蘭州。2024年12月31日他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萬人禮堂指揮新年音樂會,2025年元旦又在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指揮新年音樂會。當天他隨身帶好了行李,音樂會一結束直奔機場飛赴多倫多,為“中西匯粹新年音樂會”擔綱指揮。抵達多倫多未及倒時差,緊接著就投入了排練。多倫多音樂會的轉一天1月6日一大早譚先生就啟程回國了,1月10日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與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團的合作演出還在等著他呢。我們的采訪有一部分內容是在他趕往多倫多皮爾森機場的路上通過微信完成的。
(中西匯粹新年音樂會演出現場,孫瑞祥攝影)
二、“李德倫老師的一句話改變了我的人生”
答謝晚宴上,李燕女士特別為譚利華敬酒,祝賀演出成功並感謝他的大力支持。李燕告訴記者,維也納愛樂的新年音樂會自1939年以來已成為享譽全球的文化盛事,而李德倫音樂基金會的“中西匯粹新年音樂會”已經舉辦了18屆,不僅傳承了這一傳統,還融匯中西文化,為觀眾獻上一場獨具魅力的藝術盛宴,已經成為聲名遠播的音樂品牌。李燕女士說:在籌辦之初我和譚利華取得了聯係,希望他能來多倫多指揮這場音樂會。譚利華接到電話後二話沒說欣然應允,其實他是臨時推掉了幾場商演計劃才得以成行的,我非常感動。
(記者孫瑞祥與李燕女士在中西匯粹新年音樂會演出現場合影)
(記者孫瑞祥與李燕夫婦在答謝晚宴上合影)
李燕女士是被譽為“中國交響樂之父” 的著名指揮家李德倫先生的女兒,定居多倫多三十多年了。我和他們全家在多倫多相識,這次音樂會就是李燕邀請我到場采訪的。說到李燕和譚利華的友情,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美麗佳話,這是李燕女士親口告訴我的。李燕說,那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故事了,譚利華當年是上海音樂學院指揮係的學生。有一次我父親李德倫到上海演出,被邀請到上海音樂學院給指揮係的學生上課,譚利華是當時上課的學生之一。我父親慧眼識才非常欣賞譚利華,覺得他是一個非常有指揮才華的青年,便在以後的演出中經常帶他上場曆練,從此他們結下了父子般的師生情誼。
(1980年譚利華與李德倫在上海音樂學院的合影)
說到與恩師李德倫先生的忘年之交,譚利華難以掩飾感激之情。他告訴記者,當年正是李老師發自肺腑的一番話改變了他的人生。譚利華回憶說:那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大學畢業後選擇到英國威爾士大學深造,已經拿到了錄取通知和簽證。臨行前我去和李德倫老師告別,不曾想李老師聞聽我要出國,直言不諱地說:“是啊,到國外學習的機會難得。但是你知道嗎,你們一個一個都走了,國內沒有年富力強的青年指揮家頂上去 ,那些來華交流訪問演出的國外樂團,還要讓我和韓中傑這些體力、精力都不足的70多歲的“老頭子”站到舞台上揮汗如雨嗎?出去是錦上添花,留下是雪中送炭,你回去想一想吧。”李老師一番推心置腹的話語打動了譚利華,他毅然決定留下來,不辜負前輩們的期待和重托。譚利華說,李老師給了我很多曆練的機會,讓我在當時最好的樂團——中央樂團擔任指揮,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老師的恩情沒齒難忘。
(譚利華與李德倫合影)
三、“中國新年音樂會指揮第一人”
指揮家譚利華的藝術人生光彩奪目,是當今中國樂壇公認的最活躍和最有影響力的指揮家之一。他出生於中國江蘇,自幼學習音樂,1970年譚利華應征入伍成為文藝兵,那時他還不滿15歲,不到16歲即開始了他的指揮生涯。1977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指揮係,師從著名指揮家黃曉同教授。在以優異成績畢業後,跟隨著名指揮大師李德倫繼續學習指揮技藝並擔任其助理。
(譚利華師從著名指揮家黃曉同教授)
(譚利華應征入伍成為文藝兵時還不滿15歲)
他曾應邀指揮俄羅斯國家交響樂團、倫敦愛樂樂團、以色列愛樂樂團、西德廣播交響樂團、柏林交響樂團、法國圖盧茲國家交響樂團、比利時國家交響樂團、捷克國家交響樂團、奧地利布魯克納交響樂團等數十個國際優秀樂團。
(譚利華和老師李德倫同台演出後與著名指揮家、教育家黃飛立先生的合影)
譚利華於1991年至1995年任原中央樂團交響樂隊指揮,現任中國交響樂團首席客座指揮、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團首席客座指揮。第十、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第六、七、八屆副主席,第三、四、五屆北京音樂家協會主席,國家大劇院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交響樂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從1992年起擔任北京交響樂團團長、藝術總監、首席指揮達26年。2001年至2013年,譚利華七度率北京交響樂團在歐洲巡演均獲得了巨大成功並引起轟動。2012年德沃夏克學會、德沃夏克音樂節和德沃夏克家族聯合授予譚利華“傑出藝術家”獎,以表彰他在中國首演多部德(式)氏音樂作品的貢獻。2013年10月北京交響樂團成功完成首次赴美洲巡演,所到之處獲得熱烈反響,美國發行量最大的華盛頓郵報通欄標題稱“北京交響樂團掀起古典音樂熱潮”。
譚利華多次指揮中國交響樂團、北京交響樂團參加“APEC”“一帶一路”“金磚國家領導人會議”“中非論壇”等大型國事活動音樂會的演出。譚利華多年以來大力倡導和推動中國當代交響樂作品的創作與演出,數十位中國作曲家的百餘部新作品是由他指揮首演的。自2007年開始,譚利華與EMI唱片公司,在全球發行了由他指揮北京交響樂團錄製的八張唱片,成為首個與EMI合作錄製唱片的中國指揮家和樂團。
譚利華自1997年開始參與創辦、策劃北京新年音樂會,目前這一音樂會已連續舉辦了29屆,成為北京市民歡度新年不可缺少的文化盛事,譚利華是唯一一位擔任了全部新年音樂會的音樂顧問和指揮的音樂家。媒體盛讚譚利華,將他譽為“中國新年音樂會指揮第一人”。
四、指揮是對音樂作品的二度創作
人們常用“揮灑自如”“爐火純青”等美好詞匯來形容指揮家的藝術風采,我想這種評價對於譚利華而言是遠遠不夠的。譚利華這位被西方媒體譽為“指揮風格優雅流暢,具有高超的技巧和感人的藝術魅力的指揮家” ,他對指揮藝術具有獨到的認識和深刻的見解。
(演出結束後李德倫老師在現場詳細分析點評譚利華的指揮效果)
眾所周知,無論是交響樂團還是合唱團都離不開指揮這一角色,指揮是一個能夠連接作品與樂手(歌手)、作品與觀眾的靈魂人物。我在結識了譚利華後才對指揮有了一些了解。音樂指揮這個職業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19世紀當歐洲的樂隊音樂、歌劇發展到了一定程度,作品越來越複雜,樂隊編製越來越龐大時指揮才應運而生。指揮就像是一座橋梁、一扇大門,帶領音樂愛好者無限接近音樂藝術殿堂,感悟那妙不可言的音符世界。
此次采訪,譚利華給我上了一堂生動的“音樂指揮普及課”。他說,現代交響樂團少則三五十人,多則一兩百人,每個樂器都有自己的樂譜,每個樂手對音樂強弱快慢理解都不一樣,如何讓這麽多人的演奏或演唱既精準又精湛則是一個指揮家的職責所在。在一次給國家交響樂團少年樂團排練時他有感而發:“交響樂團就像是一個軍隊,軍隊令行禁止,交響樂團也像是一部機器,機器的齒輪就像鍾表那樣準確,每一個齒輪的合作都應該是天衣無縫的,尤其是很多經典作品,非常需要這種合作關係。”
譚利華認為,一位優秀的指揮家麵對複雜的音響組合,需要熟知每一種樂器的演奏特點、音域、音色、甚至是作曲家的創作背景和所表現的人物曆史,事實上有很多指揮家都會演奏一些樂器。指揮不是簡單的“打拍子”,而是對音樂作品的二度創作,不同指揮家對作品往往有著不同的理解,每位指揮家通過自己對作品的高度認知去詮釋作品,形成了自已獨特的指揮風格。
(譚利華演出後和老師李德倫合影)
五、傳承創新的文化榜樣
譚利華的指揮藝術蜚聲世界,不僅得到了全球同行的讚譽,也得到了聯合國的褒獎。2023年,在“致敬改革開放45周年暨聯合國中文日”活動中,譚利華榮膺“傳承創新 文化榜樣”推選人物。 致敬改革開放45周年暨聯合國中文日活動是由聯合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會主辦的。該活動旨在致敬中國改革開放45周年,並慶祝聯合國中文日,通過表彰在文化傳承和創新方麵做出傑出貢獻的個人和團體,推動中外文化交流,譚利華獲此殊榮可喜可賀。
(2024北京新年音樂會海報)
“傳承創新 文化榜樣”推選詞是這樣表述的:在45年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進程中,中國藝術名家譚利華與廣大中國文化藝術工作者一樣,既是見證者,更是親曆者和建設者。他們發揚“拓荒牛”精神,開拓進取,傳承創新,勇立時代潮頭,為中國文化的複興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中國千年文脈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力量。他們不愧為新時代的文化榜樣!
(2011年,在紀念李德倫大師逝世10周年專場音樂會上,譚利華與李大師夫人李玨老師的合影,被刊登在北京青年報上)
作為“世界郵票上的中國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聯合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會、歐洲集郵協會等會同聯合國郵政,為中國藝術名家譚利華全球公開發行了一套以“致敬改革開放45周年和聯合國中文日”為主題的郵票與珍藏冊。這不僅是對中國藝術名家譚利華文化創新精神與傑出成就的高度讚譽,也是世界向中國改革開放45周年和中國文化崇高的致敬。
乙巳蛇年春節,我和譚先生通過微信互致問候,並詢問他新一年的演出計劃安排。他說:我每年大約有60場左右的音樂會指揮演出,各種節慶和重要紀念活動都會有演出。已知上半年的國外演出是6月28日在日本京都的世界佛教大會,指揮大阪交響樂團、合唱團演出交響合唱《惠能(六祖)頌》。
2025年將迎來譚利華先生的70壽誕,七十載發揚蹈勵負壯?,情未盡踵事增華開新局。可以想見,2025對譚利華而言又是碩果累累。期待我們多倫多再見!
(記者孫瑞祥與指揮家譚利華在答謝晚宴上合影)
作者簡介:
孫瑞祥Jack Sun,新聞傳播學教授、文學博士,散文作家。天津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原院長。現任加拿大傳奇文化傳媒集團總編輯,中華新聞社副社長,加拿大觀察、北美瞭望、瑞祥視界、瑞祥文創工作室創辦人。多倫多音樂學院影視傳媒係特聘教授,加拿大天津專業人士協會共同會長、加拿大中文媒體記者協會特別顧問,多倫多華裔媒體工作者協會高級顧問,世界旅遊宣傳推廣聯盟副主席,加拿大中文作家協會理事,加中企業出海服務中?媒體公關總監。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白金禧勳章獲得者。發表各類新聞、文學和學術作品三百餘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