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祭

1989年6月4日那個夜晚,和隨後的黎明,從未遠去
正文

揭露中共的賴賬經濟戰術

(2025-07-01 23:34:35) 下一個

 從拖欠台旅行業百億團費,看“經濟滲透統戰”的真實麵目

2024年以來,台灣旅遊業者不斷反映:中共至今拖欠疫情前後總計超過百億新台幣的陸客團費,至今未償。而在輿論尚未平息之際,陸客人數卻持續增加,部分觀光業者甚至再度張開雙臂,歡迎所謂“黃金十年”的回歸。這種近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現象,不僅暴露台灣特定產業對陸客的高度依賴,更揭示了一場係統性的經濟戰術布局中共以賴賬為武器,實施“經濟滲透+依賴製造+輿論反製”的多層統戰策略

這不是商業糾紛,而是統戰手術。這不是意外賴賬,而是製度性掠奪


一、賴賬不是偶然,是有計劃的係統策略

中共對外經濟交往中的賴賬手段,早有前科:

  • 對非洲、東南亞多國工程商延遲付款,製造依賴;

  • 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量放貸後“債務重組”,換取戰略資產(港口、礦區);

  • 對國內包商與供應商長期拖欠工程款,使其無法維權,隻能接受不平等條件。

在台灣問題上,這一戰術被精準應用於觀光業,形成如下步驟:

  1. 釋放大量陸客,吸引台灣觀光業大量投入接待能力

  2. 壓低團費價格,讓台灣業者被迫削價競爭、壓榨服務質量

  3. 長期拖欠款項,壓迫現金流,使業者“騎虎難下”

  4. 借機提出“合作轉機”“恢複正常”的政治條件,引導其成為“和平統一”的傳聲筒或協力者

簡言之:你越想賺錢,他就越能控製你;你越缺錢,他就越能逼你跪下。


二、受害的不隻是錢,還有“台灣的談判力”

當你發現有越來越多的業者,在節目上說出諸如:

“政府不該得罪大陸,不然我們活不下去……”
“我不管政治,我隻想賺錢,誰讓我們要靠他們……”

那便意味著這套賴賬戰術已經成功了。它不僅掏空了你的賬戶,更摧毀了你作為台灣人的獨立判斷能力。

台灣的很多旅館、小企業、小團導遊,正從“經濟自由人”轉變為“政治附庸體”。他們不再要求對岸履約,不再主張公平交易,而是反過來向政府施壓,要求“不要刺激中國”,甚至成為中共統戰宣傳的協力者。

這種結構性的依附,是比金錢損失更可怕的殖民形式。


三、賴賬經濟戰術中的心理陷阱:被害者幫凶化

最可怕的不是賴賬本身,而是被賴賬搞垮的人,卻拒絕正視自身決策的盲點。他們不反思為何過度依賴中共市場、不設防備機製,而是選擇將失敗歸咎於台灣中央政府的“幹涉”“阻撓”,自我安慰式地說:

“政府不讓我們跟大陸合作,才導致我們活不下去,我們隻能聽大陸話。”

這種心理機製在社會心理學上稱為“認知失調”——當現實和信念發生衝突時,人們往往選擇調整信念以減輕內心痛苦。

在台灣,這種心態被某些政客(如金門的陳玉珍等)利用和放大,他們故意將責任外推,助長對中央的不滿,同時對中共的賴賬和統戰行為視而不見,甚至樂於充當“橋梁”和“代理人”。

結果,受害者反而成為了加害者的幫凶,不僅自己難脫困境,更加深了台灣社會的分裂和無力感。


四、民宿與導遊,成為“統戰橋梁”

真實案例已不斷浮現:

  • 某旅宿業者,因長期接待陸客,與對岸建立“深厚感情”,最終接受引導,協助提供台灣官員動向、駐點位置,已被依法偵辦;

  • 有遊客揭露,在台灣民宿中,電視機自動播放央視與海峽兩岸頻道,內容充斥著“統一”“融合”“中國夢”等統戰語言;

  • 甚至有些B&B經營者主動宣稱“自己是中國人”,鼓勵住客“多去大陸看看祖國”。

這已經不隻是“誰欠誰的錢”的問題,而是:台灣是否還能維持文化主權與國家安全的最後底線?


五、從“賴賬”到“賣台”:一步之遙

在這種情況下,賴賬不再是經濟問題,而是戰略性前哨戰

  • 先用錢引誘你,把服務資源全投進去;

  • 再賴賬斷你血脈,讓你求生不得;

  • 最後送出“救命繩”:你隻要說幾句配合台詞,配合某個政黨立場,就能“恢複生意”;

  • 你還會覺得是自己“爭取來的機會”。

實際上,這就是赤裸裸的殖民方式:用你的錢毀你自己,用你的人幫他打仗。


六、結語:該清醒了,這不是合作,是戰術

台灣必須認識到:中共所主導的兩岸經貿往來,從來不遵循正常的市場邏輯,而是一套經過部署的“統戰經濟戰術”。賴賬,不是破產,而是戰略;混入文化宣傳,不是無心之失,而是手術級別的信息戰。

麵對這樣一位“客戶”,我們不是在做生意,而是在參與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賴賬,是第一槍;叛賣,是結果。

台灣社會若再以“做生意不談政治”的鴕鳥心態處之,下一波被掏空的,恐怕不隻是旅宿業,而是台灣整個中小企業的主體性與尊嚴。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