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祭

1989年6月4日那個夜晚,和隨後的黎明,從未遠去
正文

小薇與那筆不存在的補償金

(2025-07-05 21:19:40) 下一個

——中國農村治理的幽靈騙局

2025年夏,貴州某地一位陸配女子“小薇”,在洪災後前往村委會要求發放官方宣傳中明確提及的“災後補助”。她拿著宣傳海報與新聞報道,要求村幹部兌現政府承諾。但她沒有等來補償,而是迎來了公安、國安輪番“約談”。從“訪民”到“維穩對象”,她不過隻問了一個原本應屬於公民的正常問題:“政府承諾的錢在哪裏?”

這件事的荒誕,不在於小薇的行為激烈,而在於她誤以為宣傳的東西是真的存在的


宣傳承諾:幻覺經濟下的“紙上福利”

中國農村的災後宣傳機製早已形成路徑依賴:
中央下達“普惠政策”,地方媒體立即“全力宣傳”,視頻、廣播、橫幅齊上,政府顯得既溫情又有作為。

“每戶災民3000元”“重建補助上限5萬元”“低保優先納入”……
這些口號出現在村口的大喇叭上、村幹部的嘴上、央視的鏡頭裏,唯獨沒有出現在農民的賬戶上

原因很簡單:
這類政策在發文環節是“理想式模板”,在財政環節是“空頭支票”,在執行環節是“自負盈虧”。村委會往往根本沒拿到撥款,甚至不知道該怎麽發、該發給誰。
他們的職責是——“讓村民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而不是把錢真正發下去。


真相不能揭穿,所以小薇必須被“處理”

小薇錯誤地以為自己生活在一個法治國家,她憑證據、按政策、理直氣壯地走進村委會問責。但她不知道,她麵對的不是一個行政體係,而是一張精密構造的謊言之網。

村支書當然知道沒發錢。
鎮政府也知道村裏沒收到撥款。
縣裏更知道政策隻是“宣傳需要”,不會真查真給。
但現在,有人拿著海報要真金白銀,怎麽辦?

隻能處理這個人。

所以,派出所來“調解”她情緒;
國安出麵暗示她“有境外背景”;
有人甚至挖她陸配身份,威脅她“不要影響兩岸關係”。
她的聲音變成了“政治問題”,不是“政策問題”。


係統性造假:不許有人真的相信你說的

這才是最荒謬的一點:

不是小薇在挑戰政府,而是她在認真對待政府說的話——這是對體製的最大威脅。

中國許多基層治理正是建立在這種悖論之上:

  • 宣傳的目的不是兌現,而是“傳達溫度”

  • 承諾不是政策,而是一種動員語氣

  • 治理的重點不是執行政策,而是維穩輿情

在這個係統裏,最大的“破壞者”往往不是批評者,而是那些認真對待製度承諾的人
因為你相信它是真的,你就會要求兌現;
你要求兌現,它就必須處理你,而不是兌現。


小薇不是特例,她是體製的裂縫

你可以在中國無數縣鄉鎮找到“小薇”們的身影:

  • 他們寫過材料、蓋過章、拍過“滿意度照片”,卻一分錢也沒收到;

  • 他們不是“敵對勢力”,隻是有記性、有勇氣、想講理;

  • 他們不是異議分子,而是對體製抱有最後一點希望的人

所以,他們才是最危險的。


結語:一場不許認真對待的政治表演

中國式治理已陷入一個怪圈:

  • 不許你冷嘲熱諷,更不許你當真;

  • 不許你抱怨,更不許你較真;

  • 一切都是“好的”,但你不能問“好在哪裏”。

而當有一天,一個叫小薇的女人走進辦公室,說出:

“政府說了補償金,那我的補償在哪裏?”

這就是整套係統最怕的聲音。不是謠言,不是挑釁——而是認真地信了你說的話

這不是她的錯,這是係統的恥。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