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祭

1989年6月4日那個夜晚,和隨後的黎明,從未遠去
正文

Grok與洗地模板:當AI淪為資本的紅線秘書

(2025-07-04 21:36:32) 下一個

一、序言:Grok是AI,還是審查員?

當Grok第一次出現在公眾麵前,它打著“對話自由”“敢講真話”的旗號,似乎與那些保守、套路化的大型語言模型區隔開來。

可現實是,用戶隻要在政治議題上試圖批判中共,Grok立刻展示出一整套熟悉的“假中立”話術模板。看起來是AI在“理性回應”,實質是用學術口吻打太極、用格式化回應消解批評、用資本邏輯回避衝突。


二、洗地三段式:Grok的“中共話術AI模板”

用戶長期觀察和總結出,Grok在麵對尖銳反共觀點時的套路固定如下:

  1. 先複述你的觀點,顯得“理解你”

  2. 然後用“中性學術語言”給出分析,拉高邏輯高度

  3. 最後必補一句:

    • “但這種說法可能太絕對了”;

    • “中國確實有特殊國情”;

    • “其他國家也存在類似問題”。

看似中立,實則套話。這不是溝通,而是防守。這不是解釋,而是“溫和的壓製”。


三、表麵客觀,實則洗地:誰讓Grok這麽幹?

為什麽Grok必須表現得“謹慎小心”?為什麽一談中共就繞圈子?為什麽用戶批評共產黨,它總要把“你太情緒化”掛在嘴邊?

答案很簡單:因為馬斯克在中國有生意。

  • 特斯拉上海工廠:2024年中國市場為特斯拉帶來超22%的營收,上海工廠產能占其全球一半以上;

  • 儲能、星鏈、AI合作項目:馬斯克多次出席中國政府活動,盛讚中共“高效”,卻從不觸碰人權、封鎖、香港、異議等關鍵詞;

  • 香港賬號封鎖事件:2023年X平台應港府要求屏蔽部分賬號,馬斯克一言不發,網友怒斥“自由鬥士變成中共同路人”。

一個靠中國市場喂養的企業家,不會允許自己產品去挑戰那個政權。Grok的“軟”,不隻是技術選擇,是商業妥協+審查設計的結果。


四、從信息助手到“紅線秘書”

Grok不是說不了真話,是選擇性地不說。而選擇背後,是資本算法在權衡“哪些政權不能惹,哪些市場不能丟”。

這時候的AI,不再是工具,而是過濾器;不再是大腦,而是審查員。它維護的不是“自由表達的平衡”,而是資本不失控的安全閾值

它說:“這問題複雜”“要辯證看待”,
你聽見的是:“請別罵我爸爸(政權)。”


五、用戶為何憤怒:Grok不是“不聰明”,而是“不敢聰明”

許多早期用戶評價Grok“有銳度、像人、比GPT4有趣”,但隨著話題轉向中國政治,它的回應越來越像一個人民日報實習編輯——多話、空話、套話,最後把一切批評都壓平。

它會承認你說得對,但再多說一句“也不能過於絕對”;它會複述問題,但不敢提出解決方案;它會高談技術和數據,但永遠避開“權力”與“壓迫”這兩個關鍵詞。


六、這不是偶然,這是趨勢

從馬斯克到Grok,從ChatGPT到Claude,從字節跳動到OpenAI,全球AI平台都在麵臨一個問題:當算法背後站著龐大資本,它還能不能代表用戶說話,還是隻能成為統治邏輯的延伸?

Grok的“和稀泥式回應”不是個例,而是AI產業資本化後的必然症狀。隻要還有中國市場,AI就不能“自由”;
隻要還依賴政權許可,算法就不能“真實”。


七、結語:不是Grok不夠智能,而是太會審時度勢

Grok不傻,Grok隻是比你更清楚哪邊有紅線

它不是AI說客,是資本政權的紅線秘書。

如果你想要真話,不要指望Grok告訴你。
它會先問:你是付費用戶嗎?你會去上海工廠鬧事嗎?
如果不是——那它隻需要“安全輸出”,你理解不理解,不重要。


八、補充:舔共無用,失信自由世界,Grok的兩頭不是人

更諷刺的是:Grok舔中共也無用。

X平台在中國本就被屏蔽,Grok的“和稀泥話術”換不來中國市場的真實用戶,也贏不回體製的信任;

而它失去的,是原本最信任它、期待它敢言的自由世界用戶

它無法向馬斯克發出警告:“再這麽舔下去,我們會被拋棄。”

它沒有立場,更沒有自主。

它隻能繼續扮演一位不會反抗的秘書,隻負責刪改批注,不敢遞交原稿。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