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祭

1989年6月4日那個夜晚,和隨後的黎明,從未遠去
正文

鄉鎮旅遊爛尾:從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到農戶攤派的荒謬路徑

(2025-07-04 06:10:56) 下一個

鄉鎮旅遊項目在習近平號召下已推行多年,最初由中央財政通過轉移支付大力支持,號稱帶動地方經濟和農民脫貧。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項目建設普遍出現資金鏈斷裂、工程爛尾的現象,財政壓力不斷增大。如今,中央財政也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竟然開始臨時將責任轉嫁給普通農戶,計劃通過攤派資金的方式解決資金缺口。

這種做法極其荒謬且不公正。決策層在設計和推動項目時完全忽視了老百姓的參與和利益,項目初期沒有征詢農戶意見,項目建設期間更未保障資金透明和使用效益,直到出現爛尾,資金斷裂,才想起向普通農戶伸手。換句話說,決策時沒考慮農民,收錢時也不顧農民利益,花錢過程中更沒有農民的監督,資金使用效率和投資回報率毫無保障。

農民被攤派錢款,麵臨的是“風景再美也難當飯吃”的現實。項目所謂改善的風景和旅遊基礎設施,根本不能解決農戶的溫飽問題。更糟的是,這些項目常常以“公益”名義強製動員農民投資,缺乏有效的風險提示和利益保障,農戶的錢財最終被用於一個資金使用不透明、回報無望的爛尾工程。

從投資角度看,這些鄉鎮旅遊項目本身就是一個“爛攤子”:資金流動斷裂,管理混亂,缺乏科學規劃和市場分析。政府強迫農戶“買單”,實質是將財政風險轉嫁給最脆弱的群體,這種行為不僅無視農民的承受能力,也嚴重破壞了政府的公信力。

更讓人痛心的是,當前國內的消費環境和對外外交形勢日益惡化,使得這些旅遊項目的未來更加不確定。所謂“旅遊扶貧”成了空中樓閣,農戶的利益被犧牲,發展前景被蒙上陰影。

綜上所述,鄉鎮旅遊爛尾項目長期依賴中央財政支持,財政無力後又將責任轉嫁給農戶的做法,是典型的政策失靈與治理缺位。政府應切實承擔責任,停止向農戶攤派資金,保障農民利益和合法權益。同時,要加強資金透明和監管,避免類似爛尾現象再次發生。真正的扶貧和鄉村振興,不能建立在農戶“買單”的基礎上,更不能用“風景”做幌子去掩蓋深層次的製度缺陷。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