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晨,我們睡到自然醒,酒店一頓飽餐後,便向我們的第一站老城廣場出發。
酒店門口,見到溫馨的一幕,一對退休老夫婦,手拉手,背著一樣的雙肩包,拖著一樣的拉杆行李箱,在晨曦中一路前行,這是我羨慕的真愛,簡簡單單,一生陪伴。祝他們旅途順利!正在寫這篇博文時,讀到城裏的加拿大姥姥記錄她和她先生的伉儷情深,便想到他們的日常出行也應該是這樣的吧?
路上經過昨晚買水的Billa超市,旁邊小巷口的橫梁上掛著一尊“紅色天使(長翅膀的紅鹿)”的雕塑,顯眼又奇幻,是捷克當代藝術家米哈爾.特爾帕克的作品。在中歐文化中,鹿是神聖動物,也象征森林王者,常見於斯拉夫神話。布拉格市區像這種充滿幻想和現實交織的藝術品隨處可見,形成一種超現實主義的藝術氛圍。
火藥塔是進城(老城)的必經之路,陽光下,顯得古舊高大,和昨晚的觀感不一樣,主要還是黑黢黢的,頗有年代感。
市民會館白天的樣子
穿過火藥塔,是一條通往老城廣場的小路,11點鍾的光景,遊客已經熙熙攘攘了。很多美國人,幾乎一眼就可以認出,運動裝,球鞋,和我們差不多年紀的大媽人手一隻保溫杯,哈哈,是不是你也可以對號入座?
到了老城廣場,首先打卡楊.胡思得雕像 ,他是15世紀宗教改革的先驅,是查理大學(中歐第一所大學)第一任校長。後來被判火刑殉道。也是100名捷克偉人評選的第七名。
春意正濃,鬱金香怒放,也衝淡了黑色雕像的陰霾之氣。
胡斯紀念雕像周邊刻著這樣的銘文:
„Milujte se, pravdy ka?dému p?ejte“ - “Love each other and wish the truth to everyone” 彼此相愛,願真理給每一個人。
„Vě?ím, ?e po p?ejití bou?í hněvu vláda věcí Tvých k Tobě se zase navrátí, ó lide ?eský“ - “I believe, that the anger thunders will cease and that the government of your affairs will return to your hands, Czech folk” 我相信在跨越暴怒以後,你們的政府事務必將失而複得,捷克的人們!
中世紀的歐洲,其實挺黑暗的,同信一個耶穌,卻因為不同的教派,打來打去,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都不消停,恐怖的宗教迫害所,更是讓人談虎色變。西方文明走到今天,每一步都帶著血印。
原來想去泰恩教堂(Church of Our Lady before Tyn),但因為昨天飛機誤點,錯過了教堂的周五3:30PM- 5:00PM開放時間,隻能看看外景了。(每周的另一個開放日是周日的10:30 - 12:00,免費)
它的南北塔樓不一樣,代表亞當夏娃,一陽一陰。內部巴洛克風格,還有一座17世紀打造的管風琴。
來張近的。
泰恩廣場對麵是聖尼古拉教堂 ,它的曆史可追溯至13世紀時的哥特式的本篤會修道院,18世紀被改建為華麗的巴洛克風格。二戰時的布拉格起義時被遊擊隊作為臨時廣播台。
教堂內值得注意的有管風琴,以及天花板上描繪聖尼古拉、聖本篤生平和舊約故事的濕壁畫,1735年至1736年由巴伐利亞畫家Kosmas 達米安阿薩姆創作。人造大理石的主祭壇建於1737年。
(注:濕壁畫是一種在濕潤的新灰泥上直接作畫的技法,曆史悠久,廣泛用於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教堂,宮殿與公共建築裝飾中,色彩柔和,耐久性強,羅馬西斯廷教堂穹頂米開朗基羅的創世紀,就是濕壁畫)
老城廣場最有名的當然是天文鍾了(Prague Astronomical Clock),每到整點,便有耶穌的12門徒依次轉出來報時表演。天文鍾是14世紀建造的。建成後工匠的眼睛就被戳瞎了,是為了防止他在其他國家製造同樣的鍾,據說這個可憐的人在臨死之前摸了這座天文鍾,從此天文鍾的指針就指在他死亡的那一刻,停止了轉動,許多年以後,人們都無法將其修好。現在大鍾的75%的零件仍是由中世紀保留下來的。
鍾的側麵有四個人像雕像,他們代表四種人。一個雕像叫“自負”,表現的是在鏡子中讚賞自己的人;一個是拿著裝著金子的袋子的猶太人,表現的是“貪心”的施高利貸者;鍾的另一側站著“死亡”,這是一個骷髏,在每個正點的時候敲打報時;最後一個是“土耳其異教徒”,他戴著長長的頭巾。
廣場上遊客越聚越多,大家都在等待正午12點的報時。結果卻有點令人失望。也許是太陽正當頭的緣故吧,12個小人黑乎乎的,從一個小窗戶鑽出來,又很快象模象式地轉回黑洞裏去了,期待老高的雙手舉著iPhone,忍受著左擁右擠的人潮,什麽也沒拍下來,卻切身體會了一把真正的“打卡”。
有趣的是,熙熙攘攘的遊客中,竟然有很多烏克蘭人,大多數是十幾歲的孩子,我估計是難民,也沒有工作,就在街上閑逛。幾乎在接下來的每一個城市,都能見到烏克蘭人。我因為以前在國內學的是俄語,聽到有人說俄語,就興奮地和他們交談起來,因而得知他們是從基輔來的。在他們身上,看不出一丁點的戰爭陰影,也許俄烏戰爭對他們來說更是一個機遇,一個能夠在更好的地方生存的機會吧!(以前在國內時曾經帶過一個烏克蘭體育代表團,他們抱怨蘇聯解體後的烏克蘭充滿腐敗和貪汙,民不聊生。我也曾在美國人寫的後冷戰書裏談到烏克蘭的腐敗是民主的代價)
緊鄰天文鍾的是一座非常有特色的曆史建築一分鍾之屋(House at The Minute),名字可能源於它曾經是藥局,人們進去買點小東西隻需一分鍾,也有說法與拉丁文中“minutus"(細節,精致)有關。更有趣的是,捷克著名作家卡夫卡童年時也曾在這棟樓裏住過。看點是建築外牆精美的黑白灰泥壁畫(sgraffito),據說是藥劑師請人畫的,有關聖經和神話故事,在正午人聲鼎沸的老城廣場,眾神祗默立於曆史的畫麵中,講述著久遠的故事,不由讓人浮思聯翩。
一分鍾之屋旁邊就是市政廳 (Prague New City Hall) 。這是一幢14世紀的建築,1992年被列入UNESCO世界文化遺產。大門挺漂亮的,裏麵的木製天花板和拱形門廳都挺有特色的,買了票可以上塔樓,還可以參觀隔壁的市政廳禮拜堂(就是天文鍾所在的塔樓),在禮拜堂裏你可以看到耶穌十二門徒,整點時,會從天文鍾轉出去。哈哈,謎底揭曉,就沒啥神奇的了。可是有多少遊客就是衝著天文鍾而慕名來到布拉格!
這是禮拜堂門口,緊挨著天文鍾的塔樓。
最後逛了一圈名聲在外的哈維爾市集,也不過如此。對於這種賣旅遊紀念品的市場,我通常無感並有免疫力。
離開老城廣場,我們的下一站是市立圖書館(Prague Municipal Library) ,要去看看有名的網紅書塔(Idiom Tower)。圖書館要下午一點開門,可是門口已經排起了長隊。等了半個小時,終於一睹書塔芳容。原來,這個書塔由大約8000本回收的舊書壘成中空的圓柱體,中間裝了兩麵鏡子,上下無限延伸,營造出一個“無盡書海”的奇幻效果。我探頭進去拍照,不由一陣暈眩,仿佛置身於這個書海的中心。近年來,這個新奇的景點吸引了無數的遊客。
圖書館對外開放,在後麵的天井裏小坐一會兒,還蠻愜意的。
(圖書館的廁所免費對外開放,在一廁難求的布拉格,是一個驚喜)。相比人頭濟濟 的老城廣場,這個景點還蠻讚的!
接下來我們就要去伏爾塔瓦河邊走那著名的查理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