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2025春末夏初的中歐行之七 --維也納:皇宮門前數英賢 紅顏薄命歎茜茜”
看完茜茜公主展,心情有些壓抑,走出皇宮,來到陽光下,大舒一口氣。
我們的下一個節目就是漫無目的地瞎逛。
穿行在水泥高牆的建築間,走街串巷,有種恍然回到上海的感覺,太像了。同樣的布局,同樣的繁華,不一樣的是井然有序的人潮和聽不懂的話。還有那星羅棋布的教堂。走到哪兒都能瞅到一座,就像城市的心跳遍布在每個街角。我們就來挑幾個教堂看看吧!
聖米迦勒教堂(St Michael's Church),就在聖米歇爾廣場旁,建於13世紀,最早是哈布斯堡的宮廷教堂。經曆幾個世紀的改建,今天的它融合了羅曼式、哥特式和巴洛克等多種建築風格。聖米迦勒(St Michael)在聖經中是天使長(Archangel),名字的意思是“誰能像上帝?”他的職責是天軍元帥,負責領軍與撒旦和墮落天使作戰,並在末日審判時吹號角,宣告複活。
教堂的外觀樸素而挺拔,帶有一座50米高的哥特式尖塔,從米歇爾廣場遠遠就能看見。
教堂內部的主殿巴洛克浮雕卻非常華麗,查了一下,名字就叫聖米迦勒戰勝撒旦。
站在教堂中央仰望頭頂上的壁畫,能感覺到人物的栩栩如生和動態,天使長米迦勒手握短劍,被雲霧和光芒圍繞,有一種天穹打開的視覺幻覺和神聖感。
這是側殿的聖體龕祭壇(Eucharistic Tabernacle Altar),上方金色的德語銘文寫著”吃這餅的人永遠活著。“出自新約《約翰福音》6:51,強調耶穌教導的祂是生命之糧,信靠祂的,必永不饑餓,並能得永恒生命的真理。
中央鑲著橢圓形黑色大理石牌匾,兩邊有天使雕像,上方是放射狀的金色光芒,天使圍繞複活的耶穌基督。下方的金色小門就是聖龕(Tabernacle),是天主教裏存放聖體(聖餐的餅,象征耶穌身體)的地方,做彌撒時取出,信徒們一一領取作為聖餐。(天主教是每次做彌撒都領聖餐,而基督新教則是每月的第一個主日)。
這是教堂地下墓穴的一部分,空間陰暗低矮,壁畫也已經部分剝落和殘缺,這裏曾是貴族和教士的安葬之地。我倒不覺得陰森,反而有一種年代久遠而帶來的宗教神聖和神秘感。
第二座要介紹的是聖彼得教堂 (St. Peter’s Catholic Church) 。它建於8世紀羅馬帝國查理曼大帝統治時期,曆史悠久。1701年利奧波德一世國王在黑死病疫情結束後開始重建, 1733年落成,成為維也納第一座圓頂教堂,設計師的靈感來自於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所以不光外表像,名字也照單收來。它就位於市中心的彼得廣場,緊鄰著著名的格拉本步行街和黑死病紀念柱(下麵會介紹),是維也納地標,也是最美的巴洛克風格的 天主教堂之一。
走到裏麵,你更會被它的富麗堂皇和金碧輝煌震驚到。
穹頂的壁畫描繪的是《聖母加冕》(Coronation of Our Lady), 要放大了看,聖母位於畫麵中央,身著藍色和紅色的長袍,被天使簇擁,頭頂由聖父、聖子和聖靈三位一體共同加冕。周圍環繞著眾多聖人、天使與雲層,是一個神聖的崇滿光輝與榮耀的天界場景。壁畫雖古舊,仍能感受到透視法的技法,人物在穹頂上看起來立體而生動,並有一種天堂向上敞開的幻覺。
近看
這是主祭壇,後方的那幅壁畫描繪的是聖彼得與聖約翰在耶路撒冷神殿前治愈癱瘓者的故事,取自《使徒行傳》第三章,兩位使徒在聖殿門口遇見一位癱瘓者,彼得說:“我沒有金銀,但我把我所有的給你,奉耶穌基督的名,起來行走!”於是那癱子就奇跡般地站了起來。祭壇的頂部裝飾著金色盾牌,這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的徽章,象征皇權與教會的結合。歐洲中世紀的黑暗和各種教派之爭引起的戰爭,正是因為政教結合帶來的惡果。
兩側的雕像分別是查理曼大帝和亨利二世。
(注:查理曼大帝是八世紀統一西歐的法蘭克國王,被譽為“歐洲之父”,於800年加冕成為首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在這裏是象征基督教帝國的奠基者。亨利二世是11世紀末至12世紀初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以虔誠著稱,是唯一被天主教會封聖的皇帝。)
放大了看
第三個要介紹的教堂就是維也納最負盛名的聖斯蒂芬大教堂 (St.Stephen’s Cathedral), 妥妥的地標式建築。昨天我們在美景宮高地看見的維也納內城最高的灰色教堂尖頂就是它。它是以新約中第一位殉道者司提反命名的, 始建於12世紀,為羅曼式教堂,後在14世紀改建為哥特式。高的是南塔, 建了65年,北塔則因經費短缺,草草改了個文藝複興時期樣式的綠色八角頂就完工了,比南塔矮了許多。教堂二戰時受損嚴重,直至1952年才修複對外開放。莫紮特和茜茜公主的婚禮都曾在此舉行。
教堂的外觀特別雄偉壯觀,它美麗的頂部很值得繞場一周觀賞。它的頂部由23塊美麗的琉璃瓦片鋪成,每塊重2.5公斤,南部有美麗的哈布斯王朝雙頭鷹標誌,北側則是奧地利國徽和維也納市徽的兩隻鷹,鷹喙往右,可能是為了對稱。屋頂斜度有80度,所以很少積雪。雨水也能將琉璃瓦屋頂衝洗得很幹淨。
教堂內部是免費參觀的,登塔(South Tower) 和去地下墓室(Catacombs)則另外收費(各7歐),地下墓室參觀有規定時間,如要參觀,進去後先查一下導覽時間再買票。我的隊友這時已經審美疲勞,剩我一人進去快速掃一眼。。
其實內部最值得一看的是進門右手旁聖母瑪利亞和聖嬰耶穌的畫像,它是一幅17世紀的作品,原在匈牙利東部的一個叫波奇的小教堂, 1696年瑪麗亞曾兩次顯靈,流下眼淚,被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將其轉移至聖斯蒂芬教堂
再來介紹一下黑死病紀念碑(Column of Pest),它的位置就在市中心最繁華的格拉本步行街,聖彼得教堂前的廣場上。
公元1679年,維也納爆發了嚴重的黑死病(鼠疫),死了2/3人口。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在逃離維也納後向上帝發誓,若瘟疫結束,他將建造一座紀念柱以示感恩和悔罪。紀念碑於1693年完工,由哈布斯堡統治下的各領地共同出資完成,體現了帝國的團結與信仰。
這座紀念柱又叫三位一體柱, 結構分為三層。最上端是金色的三位一體神(聖父,聖子和聖靈),下麵是9位天使。中間則是利奧波德一世取下王冠,向神跪拜感恩;最底層一位天使將象征瘟疫的女巫推向地獄。此外,柱身三麵鑲嵌著神聖羅馬帝國各領地的徽章,如雙頭鷹(帝國),雙尾獅(波西米亞),雙十字盾(匈牙利)等,方向對應著真實的地理方位。
側麵
正麵
想去參觀美麗的歌劇院,但那天是周三,不對外開放,遺憾中隻能拍個外景了。
步行街側旁的巷子裏有賣火腿腸麵包的小鋪子,網上推薦的,隊排得老長,是那種中間夾cheese的火腿麵包,加啤酒,好吃極了,絕對超越美國的熱狗,雖然它也叫熱狗。太陽暴曬下,清涼的啤酒解渴又解暑。
忘了拍照了,上一張網路照片。
邊吃邊看介紹這個牌子火腿腸的真人廣告秀,熱熱鬧鬧走過場。中歐人真是愛喝啤酒愛吃肉,非常豪邁!
吃完飯,我們慕名去尋莫紮特的蹤跡。
維也納作為世界著名的音樂之都,孕育了眾多偉大的作曲家 -- 貝多芬,莫紮特,海頓,等等等等。。。他們成為這個城市的文化氣息。城市中遍布與他們相關的地標,如故居、紀念碑、演奏廳。。。著名的莫紮特紀念碑就在離霍夫堡很近的城堡花園。
結果花園門口,首先不期而遇的是歌德的雕像。歌德並沒有在維也納住過,但聽說他曾經和當時7歲的莫紮特有過一次交集,也許這是為什麽他的雕像出現在這裏的原因吧 !
走進花園,迎麵而來的就是這座宏偉的大理石白色莫紮特雕像!它有7.5米高,是由雕塑家Victor Tilgner於1896年完成的。眼前的莫紮特神采飄逸,姿態優雅,右手微揚,仿佛正陶醉在自己的音樂中。他腳下的基座雕刻著裏拉琴,紮成束的樂譜和月桂花環,天使和音樂精靈們環繞著他。曾經聽到過一句名言,世界上最無私和最無價的是音樂,因為它是免費的,你聽到了,就是擁有了,音樂家的偉大之處也正在於此。雕像前麵的草坪上用花卉精心拚成的高音符符號,正是向這位音樂大師致以的崇高敬禮。
拜訪完莫紮特雕像,我們散步走向反方向的城市花園,那裏有另外一尊著名的“小金人”施特勞斯”像。中歐行出發前,詩班的女高音領唱W特地囑咐我們,一定不能錯過了小金人。當然啦,施特勞斯家族是這個城市的驕傲。他們的音樂幾乎定義了19世紀維也納的文化。
老約翰.施特勞斯(Johann Strauss I)是維也納圓舞曲的奠基者之一,它不僅寫過圓舞曲,還將這種舞曲從民間娛樂提升為上流社會的舞曲,如《維也納圓舞曲》,《多瑙河圓舞曲》都是他寫的。而他的兒子小約翰.施特勞斯(Johann Strauss II) 則將圓舞曲的創作發揮到極致,被譽為“圓舞曲之王”,我覺得我們這一代人,至少是我,認識西方的古典音樂,就是從他的《藍色多瑙河》開始的,還有《維也納森林的故事》, 《春之聲》等等,都是我小時候守著四喇叭,每天恭候“外國音樂”節目聽不厭的曲子。
這座精致可愛的小金人像的主人就是小約翰.施特勞斯,據說,1921年6月21日,雕像揭幕當天維也納愛樂樂團就演奏了《藍色多瑙河》以示紀念。隻見全身鍍金的施特勞斯神態專注拉著小提琴,要不是那把提琴,看著還真有點像愛因斯坦呢!藝術家和科學家的氣質是不是有點相通呢:)
公園裏,維也納運河靜悄悄地流過,可能今年天氣幹旱,我隻看見一條幾近幹涸的小溪。運河兩岸的羅馬柱式亭子很漂亮,環境優雅。看,一對情侶正依偎著說悄悄話呢!
公園裏樹影婆娑,鬱金香盛開,不知名的大理石雕像點綴其中,涼風習習,煞是清爽愜意。
我和閨蜜邊逛邊聊,不知不覺就到了晚飯時分。
我們的晚飯地點是在歌劇院對麵的Bistro 59,中午時經過,看見街邊座的食客人手一盆大炸豬排,煞是誘人。
自己吃的時候,倒是覺得很一般了。首先,我覺得炸的方法不對,皮和肉脫開了,顯得裏麵的肉柴柴的,我好像還是更喜歡用麵包粉裹著的那種炸法,咬下去哢茲哢茲,更加酥脆輕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感覺,捷克的那家就是那樣。這家勝在地點好,吸引了不少食客,廚藝是一般的,不過話又說回來,一大杯啤酒,一大碟炸薯塊配炸豬排,炸雞排,炸牛排的三套餐,吃得不就是個熱鬧嗎?價錢也公道,這麽一大盆子+ 沙拉啤酒,每人才30美金。
吃完飯,照例慢慢踱回酒店。正是夕陽時分,落日映照在卡爾教堂的圓頂和柱子上,是一片金色。有街頭樂隊在演唱,年輕的情侶們圍坐在水池邊,喝著啤酒,在背景音樂裏,悄聲說著他們的甜言蜜語。我記得這是周中的一天,在美國可能正是我們下班擠地鐵或緊張忙碌準備晚飯的時候,這裏我看到的卻是放鬆和休閑,維也納,真是個宜居的城市(除了物價太貴和德語太難學,哈哈)
酒店附近的小教堂被夕陽染成了橘紅,門前的紫薇樹靜悄悄地開了一樹的花,又是收獲滿滿的一天。。。
最後加一個小貼士。
我們早上進城的時候坐的是輕軌(Tram),根據網上的介紹,我下載了WienMobil App,出門吃早飯前在app裏買了單程票。哪知道,在隔壁主店吃完buffet早餐,等車的時候,發現票已經過期了,原來,車票必須買完馬上使用,三十分鍾後就失效了。維也納的公交(包括地鐵)是不檢票的,全靠自覺,所以等上了車或在等車時再買票可以避免車票失效。當然如果你買日票就不用擔心了。
謝謝麥姐稱我“可愛的娜佳”,閨蜜批評我寫文章小孩子氣太重,也不知改得改不了:)
“慢悠悠”好啊,吊足胃口!也祝麥姐和麥姐闔家中秋快樂!
謝謝碼農的鼓勵和支持,The Pleasure Is Mine Too! 感覺跟地下黨接頭暗號對上了一樣:)祝碼農和碼農闔家中秋快樂!
哈哈,謝謝大名鼎鼎的碼農光臨,我好開心!碼農的文章寫得風趣灑脫,我一直潛水跟讀呢!咱倆同行,我也是碼農,這就算認識了哈,握手!
謝謝蘑菇冒泡,知道你在忙著寫你的新更呢,緊張盼望等待中。。。
我一直喜歡曆史,所以對這些有年頭的東西就關注得多。說到細節,天下攻略一大抄。希望別抄著抄著 抄錯了就好:)
等著看你的驚險大片啊! 祝周末愉快!
謝謝鹿蔥姐留言!是呀,維也納太適合居住了,氣候好景也好,物價相對美國也不算太貴,是個宜居的城市。
教堂我們看了幾座,後來就疲勞了。等遊到布達佩斯,一座也沒進去過,哈哈!
謝謝姥姥啊!好啊,那就姥姥姥爺一起坐船蕩雙槳,咱不坐那累腰的沙發了!
歡樂的姥姥看到的全是歡樂的東西,我讀起來都迷糊了,啊,這文章是我寫的嗎?哈哈!
麥姐瞎說的。麥姐的遊記特別好看,慢悠悠地說,天南地北,論古道今,既有曆史、典故,文藝,也有身邊人的故事,途中的軼事,一篇讀下來,淋漓酣暢,特別過癮。就像小時候聽評彈,心和耳朵全跟著台詞轉,原來文字也可以做到那樣,有抑揚頓挫感的。麥姐的文風就是這樣,既吊胃口又好看。一篇長篇評彈,能說上半年呢,我小時候特別愛聽。所以麥姐不要急,請繼續這樣的速度和長度哦!(我回中國,必須要用ESim卡才能看到,哈哈)
我寫得快,可是偷懶,沒寫幾句,就未完待續。我的時間是碎片化的,經常寫幾個字就忙幹活去了,所以虎頭蛇尾,可能每篇的質量都參差不齊,特別感恩剛剛新手上路的我能得到你們這些大博主的支持和鼓勵。特別是菲兒,我總說她是天使,從老早就給我留言,一篇都沒拉下過。到後來,又有了你和水星大哥,姥姥,蘑菇,如斯。。。我覺得認識你們是我的福氣!所以我也堅持繼續寫下去,很快樂的一件事。。。
你的文章一小皮鞋打鼓,小花裙跳舞,小石頭亭子裏小金人吹海風口琴,炸豬排觀看不讓吃,饞死老老嘍。那位女主那麽美麗,像你像菲兒不像我,使勁兒看也回不去我當年依舊,咋整?用文學城曉青多想點正能量吧,撫平姥姥我愛菲美麗兒心靈吧。
你的照片天上那麽藍,和我家窗外的昨天不一樣,為啥呢?昨天陰天有小雨。今天你的文章來了我家藍天來了白雲和太陽也出來了。謝謝你啦,拉哈,咱們一起文學城劃船去,還有你的下了班先做菜再去劃船是吧?謝謝你的文章,下次再接著看你啊。
娜佳觀察仔細,文筆細膩,聖斯蒂芬大教堂我們也去了,沒你那麽多收獲呢,在你這兒學習了,原來茜茜公主的婚禮也在這舉行的,“它的頂部由23塊美麗的琉璃瓦片鋪成,每塊重2.5公斤,南部有美麗的哈布斯王朝雙頭鷹標誌,北側則是奧地利國徽和維也納市徽的兩隻鷹,鷹喙往右,可能是為了對稱。屋頂斜度有80度,所以很少積雪。雨水也能將琉璃瓦屋頂衝洗得很幹淨。”太講究了,實用美觀寓意都有了。
後半段的雕塑文藝風,我們都沒時間走,尤其是小金人沒看到,挺遺憾的,跟著娜佳雲遊,也算是補償了。我都忘了我們怎麽坐的tram,都是兩個隊友買的票,我就隻管上車,居然30分鍾就作廢,太奇怪了。
娜佳最近高產,好文連連!
----------------------------
我著急呀,想著10月底回國前把這個遊記係列寫完。準備寫14篇,現在才過了一半,唉!
姥姥的留言真逗,我看了就笑出聲來。我這裏三條一並回了啊!
占座是什麽意思,一會兒回來就不用點了嗎
------------------------------------------------------------------------
占座就是在所有留言的人裏麵占個頭名榜。是像姥姥,菲兒和水星大哥這樣的熱門博主才需要,我這兒不用,你們來的,個個坐沙發!
姥姥還是火眼金睛,一大篇文章讀完,就把最有趣的給挑出來--麵包渣炸豬排和自覺不查票坐公交呀!我自己也覺得就這兩條比那些教堂雕塑什麽的介紹都好玩:)
問姥爺好啊!還有國內的小朋友和你惦記的那位親戚。
文中所有的場景我都十分熟悉,聖斯蒂芬大教堂是地鐵站出口,所以每天經過好幾次,每次都能見到很多身著中世紀服裝的人,在那裏兜售音樂會門票。斯特勞斯和莫紮特雕像公園也去過幾次,雕像下那個音樂符號,以前我們去的時候是紅顏色。我們第一次去維也納是2015年,我當時站在黑死病紀念柱前看了好久,心裏想這種瘟疫應該不會再有了,沒想到隻過了4年就發生了。
------------------------------------------------------------------------------
謝謝水星大哥詳細點評。水星大哥記性好,10年前的旅行,現在還記得清清楚楚。我是4月底去的,現在不看照片,有些細節都模糊了呢。
我們也是在黑死病紀念柱前轉圈有大概30分鍾,仔仔細細的正看側看,還數數,看看人頭和攻略上說的是不是一樣:)心裏也是感慨萬千,現在的新冠,我們幾年就控製住了。那黑死病,可是斷斷續續橫行了歐洲幾百年,死了幾乎歐洲一半的人口呢!還是要給我們人類點讚,今天的醫學和科技日新月異,今非昔比!雖然許多的禍害,是我們自己做妖造成的。
也謝謝水星大哥的補充:“記得維也納的公車日票是24小時計,啥時候買的到啥時候為止,不是以半夜12點為界。” 對的,後來我們去美泉宮那天,就是買的日票。
哈哈哈,太有意思了,我在巴黎的時候,也感覺像在淮海路一樣。教堂介紹得真棒,圖片的角度好,細節都照出來了。三位一體的紀念柱很長見識。文的下半部好文藝,施特勞斯哇,還有吃喝的,讚精美,翔實的遊記!
-------------------------------------
謝謝菲兒!我這兒空,不用占座,每天大沙發都留給你:)
是呀,我們喜歡歐洲,可能是思鄉情結吧!應該說是上海的馬路像歐洲,我們都說倒了,哈哈!
我這個人做事比較傻,走前做好攻略,回來寫遊記,又是一篇攻略。我告訴同事,做攻略比旅遊更好玩,他們都笑我:)
“穿行在水泥高牆的建築間,走街串巷,有種恍然回到上海的感覺,太像了。同樣的布局,同樣的繁華,不一樣的是井然有序的人潮和聽不懂的話。還有那星羅棋布的教堂。走到哪兒都能瞅到一座,就像城市的心跳遍布在每個街角。我們就來挑幾個教堂看看吧!”,哈哈哈,太有意思了,我在巴黎的時候,也感覺像在淮海路一樣。教堂介紹得真棒,圖片的角度好,細節都照出來了。三位一體的紀念柱很長見識。文的下半部好文藝,施特勞斯哇,還有吃喝的,讚精美,翔實的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