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佳85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2025春末夏初的中歐行之十二 -- 布達佩斯:多瑙河邊姐妹花 傲立兩岸爭芳容

(2025-10-16 07:50:51) 下一個

上篇: “2025春末夏初的中歐行之十一 -- 維也納: 熱狗驕陽助遊興 樂聲纏綿別維城”

告別維也納 ,我們按計劃啟程前往本次旅行的最後一站布達佩斯。維也納火車站設計先進,大屏幕一目了然,我們按時登上火車,一路車輪滾滾,兩個多小時,中午12點多就到了布達佩斯。

順便說一下,我們兩程的火車票都是在這個忍者網站訂的,非常方便。https://rail.ninja/  

這是我們的車票,看吧,這就是奧地利,一個大國的驕傲,車票全是德文,車次、座位都是靠猜的:)(而布拉格到維也納的車票則是英文)。

 

說實話,看過了布拉格童話般的古城美景和維也納的帝國氣派,加上旅行接近尾聲時的審美疲勞感,使我們對布達佩斯並不抱很高期望。看了一下氣象預報,後麵兩天都是下雨,心裏也不免氣餒。布達佩斯火車站非常破舊,陰沉的天空,落敗的街道 ,我們心裏更沮喪了。

Uber將我們送到酒店。沒想到,酒店挺亮眼的,第一個驚喜。我們的酒店叫Hotel Zenit Budapest Palace,就在多瑙河邊,當時訂的時候,這家是河邊最便宜的,圖它方便,想也沒想,就拿了下來,三個晚上$470美金,確實便宜。但沒想到,它那麽好,這是它的大廳,玻璃天花板,綠植和patio樣式的休息大廳,讓我們頓時就想躺平,哈哈!

 

房間不大,但幹淨整潔。早飯$18美金,花樣並不是很多,但品種還是 齊全 的,且保證你吃飽(當然和布拉格不能比)。

網絡照片

 

收拾停當,我們去吃午飯。出發前看了幾篇遊記,推薦附近的意大利餐蒜香蝦意麵。找了半天,沒找到,卻意外發現一家“蜀味軒四川飯店”,於是直衝進去,我們的中國胃這幾天早就在鬧情緒了,所以看見菜單,便如餓狼一般兩眼放光,恨不得都包圓了,最後點了藤椒魚片、上海青菜和辣子雞。實在是太好吃了,平時一直控糖不敢吃米飯的我,居然幹下一大碗白米飯。第一次發現,原來炒青菜也可以放蒜蓉,而且那麽香!“是不是我的菜,嘴巴說了算”。饑不擇食的程度,讓我們連照片也顧不上拍了。(這算是第二個驚喜!)

因為後麵兩天全下雨,我們決定吃完飯就去把主要景點先逛了。

布達佩斯最著名的景點,自然就是多瑙河了,以及河兩岸的姐妹花,布達和佩斯的風光了。

按照慣例,我們先來縷一縷曆史和匈牙利這個民族。

匈牙利民族主要由馬紮爾人(Magyars)組成,他們是一個起源於烏拉爾山脈附近的烏戈爾語遊牧民族,據說是突厥人的一支,和芬蘭人和愛沙尼亞人同宗同源,話說他們在1000 BC - 500 BC左右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部落聯盟,在歐亞大草原上逐漸西遷,於896年穿越喀爾巴阡山,進入今天的匈牙利平原,擊敗了斯拉夫人,阿瓦爾人原住民,成立了匈牙利國。傳說匈牙利人是成吉思汗的後裔,是因為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Batu Khan)曾在13世紀蒙古帝國第二次西征期間,入侵匈牙利,被稱為“韃靼之災”(1241年)。許多蒙古兵在當地定居下來,造成了人種的混合。所以這裏的男人兼具馬紮爾人和蒙古人的粗壯彪悍,長得方頭大臉,短粗身材,還真能感覺到遊牧民族的基因。奇怪的是,這裏的女人都長得非常細致漂亮,溫婉清新,有一種東西揉合的古典美,金發碧眼的也很多,似乎和男人不是一個爹媽生的。小時候,老聽爸爸講50年代的匈牙利電影有多好看,那些女演員有多漂亮,親眼見到,還真是。我家鄰村,就是一個匈牙利社區,我曾寫過一篇文章介紹他們的小吃(“聊聊我們這裏的匈牙利人和他們的小吃”)。

好了,再拉回到匈牙利國本身。匈牙利立國是在896年,從此以後,96成為匈牙利的一個神奇吉祥數字(詳情請看那篇文章)。1000年,馬紮爾首領伊什特萬(Stephan I)受教皇加冕,成為匈牙利王國的第一位皇帝,全民皈依天主教。

由於地處歐洲的最東麵,曆史上,匈牙利經曆了蒙古入侵(1241年)與奧斯曼帝國長達150年的統治(16世紀),然而,匈牙利人民有著遊牧民族特有的堅強和剛韌,他們沒有像巴爾幹那些國家那樣被伊斯蘭化(如阿爾巴尼亞,波斯尼亞),曆經戰爭滄桑和外族統治,他們仍篤信基督。奧斯曼撤退後,留下的穆斯林也跟著離開或被驅逐。1686年,哈布斯堡王朝收複布達,匈牙利成為奧地利帝國的一部分。1867年,奧匈帝國成立,匈牙利成為一個獨立的自治國家,進入了它的繁榮期。

歐洲的命脈多瑙河(Danube)流過匈牙利,像是母親河,連接著巴伐利亞、奧地利、巴爾幹、黑海的重要水道。我們小時候的語文課本裏,都有這篇革命詩歌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它的作者,匈牙利革命詩人裴多菲也曾寫下歌詠多瑙河的“多瑙河畔”,詩裏,他把自己比作民族的一部分,並說即便他死去,匈牙利民族會像多瑙河一樣,永遠奔流,不可阻擋。

布達(Buda)和佩斯(Pest)原本是兩個城市,多瑙河從她們中間流過,1873年才正式把她倆合並為布達佩斯,成為匈牙利的首都。多瑙河像是布達佩斯的靈魂,不僅在地理上把她們分成一對姐妹花,也孕育了兩岸不同的曆史和文化。左岸的布達地勢高,更得益於多瑙河天然的防禦和交通優勢,所以國王的居所(布達城堡)就建在那裏。而右岸的佩斯,則逐漸成為商業和工業重鎮。

所以布達佩斯的景點,就是圍繞多瑙河和兩岸姐妹花的爭芳鬥豔展開。從左岸的布達居高臨下,看日落觀佩斯的夜景都是絕佳;而從右岸的佩斯仰望布達城堡和漁人堡,入夜後火樹銀花般的明亮通透,更是美不勝收,完勝布拉格,成為我們的第三個驚喜。

好吧,就請看官跟隨我們的腳步,去見識一下布達和佩斯,兩朵美麗的姐妹花吧!

話說我們吃完飯,在步行街上的咖啡館喝了咖啡,便滿血複活。我們走幾步路就到了河邊,第一件事便是去買第二天晚上的遊船票,我們在布拉格沒有遊河,就是卯著勁兒要來夜遊多瑙河呢!然後,我們便往鐵鏈橋的方向走,要從那兒過橋去對岸的布達王宮。

這就是連接布達和佩斯兩姐妹的塞切尼鐵鏈橋。底下的多瑙河水流湍急,暗流湧動,確實比捷克的伏爾塔瓦河凶險很多。(因為是逆光,照片拍得不好,請見諒)

 

關於這座橋,還有一段悲傷的愛情故事。1840年以前布達和佩斯隻能隔著美麗的多瑙河相望,彼此的連接就是白天的擺渡船。有位住在佩斯的小夥韋蘭德愛上了住在布達的一位姑娘。冬天的某個晚上,韋蘭德為了向姑娘求婚,縱身跳入冰冷的多瑙河想遊過去,卻不幸在河裏凍死。佩斯小夥為紅顏殉情的那一跳,深深打動了幾乎所有的匈牙利人,他們紛紛要求政府在東西岸間修建一座橋。

有一位叫塞切尼.伊斯特萬的伯爵為此向政府遊說。可當時匈牙利正在跟羅馬尼亞打仗,根本沒有資金。於是這位伯爵賣掉了所有家產,從英國請來著名的橋梁工程師威廉.克拉克和幾位建築師開始在多瑙河上架橋。大橋1849年落成,是當時歐洲最長的懸索橋之一,全長375米,橋身由兩條巨大的鐵鏈懸掛,伯爵為大橋起名“鏈子橋”,意為布達佩斯是“多瑙河母親”胸前美麗的項鏈。布達佩斯人也將鏈子橋視為他們的精神家園。        1945年布達佩斯解放前德軍撤退時把橋炸毀,隻剩下橋墩,現在我們看見的橋是後來重建的。

橋身極寬,當中通車,兩邊走人。橋頭蹲立著四尊石獅子,它們是由雕塑家Janos Marschalko 在1852年完成。獅子象征力量、守護和威嚴,它們日夜無休,守護著鏈橋和布達佩斯,也象征著匈牙利民族在19世紀複興中的堅強和尊嚴。有一個坊間的傳說,這四隻石獅子沒有舌頭,雕塑家Janos因而羞愧自殺。

我無意中拍下了橋上的兩隻石獅子。當然它們和橋一樣,都是後來重建的,所以傳說的真實性已無從考證。

 

從橋的左側看布達城堡。

 

從右邊則可以看到馬加什教堂和漁人堡一角。還有多瑙河上的遊船。

 

這張看得更清楚,有遊輪在河上經過。

 

終於照到雄偉的獅子全身照了!到底有沒有舌頭呀!

 

橋上掛滿了同心鎖

 

在橋上回望佩斯,布達佩斯的地標國會大廈,莊嚴肅穆,它的旁邊是另一座橋“瑪格麗特橋”(Margaret Bridge),通往瑪格麗特島。我們待會兒且看,在晚上它又將變成怎樣一個不同的野獸?

 

走下橋頭,布達王宮赫然眼前。

 

再回頭看鐵鏈橋(唉,打這字,就老想到鐵鏈女,揮也揮不去。。。),天開了,藍天白雲下,煞是威風!

 

布達城堡(Buda Castle)建在城堡山上,我們沿著階梯一路往上走,沿途有觀景台,和在美泉宮一樣,越往上,景色便越開闊,佩斯和多瑙河也變得越來越漂亮。

 

 

在半山腰的觀景台上看鐵鏈橋,能眺望到正後方河對岸為紀念伊什特萬一世所建造的聖伊什特萬綠頂大教堂。

 

百看不厭,真是有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感覺。

 

 

王宮到了。入口處的大門上雄立著匈牙利神話中圖魯爾鳥的雕像,它的腳上抓著象征力量的阿提拉之劍,這是1896年為紀念匈牙利人遷居此地1000周年雕塑的。圖魯爾鳥的外形似雄鷹,被匈牙利人視為民族認同和團結的古老象征。傳說當年的匈牙利人來到這裏,就是圖魯爾鳥在前方飛翔指引。(大差不差,古老傳說都相似,我們家族的家譜中就記載著白鴿引路,帶領我們家族在北宋時從福建遷徙至寧波落戶定居的故事)。同樣是姓在前、名在後的匈牙利經常被稱為“最東邊的西方國家”,布達王宮中的雕塑也反映出這裏東西方文明交匯的特點。

 

 

布達王宮始建於1247年,是當時的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為抵禦蒙古金帳汗國的入侵而建的。後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吉斯蒙德將原來的建築物改建為哥特式王宮。1541年至1686年,奧斯曼土耳其占領布達佩斯,布達王宮受到嚴重損毀,並被作為軍營及清真寺使用。直到後來哈布斯堡王朝打敗土耳其,王宮才被重建成巴洛克式。二戰期間,1945年蘇軍和德軍在布達佩斯交火,王宮幾乎被焚毀殆盡,今天的模樣是戰後重建的。多災多難的布達王宮,也見證了匈牙利民族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它於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熱愛匈牙利的茜茜公主也曾是這裏的主人。

 

嚴格意義上,今天的王宮主要被三個機構占用,匈牙利國家美術館、布達佩斯曆史博物館以及塞切尼國家圖書館。

這座城堡主樓的現任主人是匈牙利國家美術館。

 

在王宮前矗立的是歐根親王的騎馬像。歐根親王是17世紀至18世紀歐洲知名的軍事家,也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陸軍元帥,他曾多次擊潰土耳其軍隊,並在1717年奪下巴爾幹重鎮貝爾格萊德。(我們在前幾篇維也納的遊記中,對他做過詳細介紹)。

 

布達王宮,如果不入內參觀博物館的話,最大的看點便是在門前的廣場上小坐,任清風拂麵,夕陽輕罩,喝一杯咖啡,吃一個當地風味的冰淇淋(各種水果味),遠眺多瑙河和佩斯了。

 

再往南麵的佩斯看,這是白色的伊麗莎白橋,是以茜茜公主命名的,連接蓋勒特山(Gellért Hill )。

 

這張可以看見後麵的雙尖塔教堂,它是佩斯最古老的“內城教堂”(全名稱作“內城聖母升天主教堂”),最早建於11世紀,中世紀時是修道院,奧斯曼土耳其統治時期曾一度改作清真寺。18世紀被改建成巴洛克風格的雙塔型。

 

我們再往南邊走,回望後麵我們剛才所在的王宮門前的觀景台。

 

這座位於布達王宮南端懸崖邊上的雕像,是“聖母與聖嬰雕像”,聖母瑪利亞懷抱嬰兒的耶穌,麵向多瑙河和伊麗莎白橋,她是匈牙利的守護聖人,被尊稱為“匈牙利女王”

 

 

古老王宮的一部分,真有斷牆殘垣之感。

 

看了一下做的旅遊攻略,於是往北邊走,去看馬加什教堂和漁人堡。

這是途經的另一個觀景台,望過去的佩斯景觀更完整。

 

路上經過一個小鎮,這是小廣場裏的獨立戰爭紀念碑,一位受傷的匈牙利士兵,右手握劍,左手持國旗,額頭還纏著繃帶,在浴血奮戰中,勝利女神降臨,溫柔地看向士兵,正準備用月桂花環為他加冕。雕像的基座上刻著銘文:“1849年5月21日,為了自由的祖國”,那正是詩人裴多菲的時代,匈牙利為獨立而戰,反抗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雖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成為匈牙利民族主義的重要象征。雕像是1893年落成的,屹立在通往馬加什教堂的路上,是向那些為“自由祖國”而戰的士兵的敬禮。

 

附近還有一座“運水女郎”的漂亮雕塑。就在民宅樓下。感覺住在這兒的居民,每天處在曆史景點和遊客的包圍之中,是不是有天天過節的感受?

 

馬加什教堂(Matthias Church)到了。

 

它原本是布達聖母教會,後因15世紀匈牙利國王馬加什在此舉行婚禮和加冕而改名。1867年,奧地利皇帝約瑟夫·弗朗茨和皇後伊麗莎白(即茜茜公主),在馬加什教堂加冕成為匈牙利國王和國後,當時在這裏還正式演奏了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李斯特專門為此次儀式授命譜寫的《匈牙利加冕彌撒曲》。

教堂的彩色瓷磚屋頂是最大亮點,由多色瓦片拚成匈牙利紅白綠的盾形圖案。高聳的哥特式尖塔高達80米,融合了哥特式、文藝複興和巴洛克元素。它像是一座“石頭的交響曲”,拋棄了傳統哥特式建築的對稱結構,獨具匠心地將高高的鍾樓修建在教堂的一角,這使得整座建築一下子變得輕盈,少了其它教堂的沉重與拘謹。

 

教堂前方是黑死病紀念柱,但沒有維也納的那座精美。黑死病是一種鼠疫,曾橫行歐洲近500年(從14世紀到18世紀),奪去了2500萬到5000萬生命,約占歐洲總人口的30% - 60%,所以旅行歐洲的時候,總能看到黑死病紀念柱。

16世紀奧斯曼土耳其統治時期,馬加什教堂也曾被改成清真寺,裝飾牆壁的華麗壁畫均被清除。1686年,在神聖聯盟圍困布達期間,教堂的一麵牆壁倒塌,隱藏在牆後的一尊聖母像出現在正在祈禱的穆斯林麵前,使駐軍的士氣崩潰,而城市就在同一天奪回。所以這座教堂也以聖母顯靈而著名。

 

馬加什教堂後麵,便是著名的漁人堡了。這是我們布達一側的最後一站。

我們先來看看這座位於馬加什教堂和漁人堡之間的聖三一廣場上的著名雕塑聖伊什特萬一世的雕像 --這座騎馬銅像立於1906年,基座上國王騎著駿馬、手持雙十字權杖、麵對著馬加什教堂。馬鞍下的流蘇從馬背兩側垂下來,國王頭盔上麵有個金色的環。他是匈牙利第一個天主教國王,在公元1000年加冕,也是匈牙利國的建立者。國王的父親,老國王蓋佐,深知要想使自己的民族政權合法化,第一個接受了洗禮,帶領7個東方來的馬紮爾人部落皈依天主教。

聖伊什特萬頭上的光環(halo),又稱“榮耀圈”(Numbus),是基督教藝術中聖人雕像的經典符號,象征神聖的光輝、啟示和聖潔,代表主人已被教會封為聖人(Canonized)。伊什特萬王去世後僅50年就被封聖,因為他將匈牙利從一個異教民族轉向基督教,建立王國,是一位名垂千史的“聖王”。

 

 

漁人堡(Fisherman's Bastian)是一座漂亮的觀景台,看起來似乎很古舊,但它的曆史並不長,實際上它是近代設計家福裏傑斯1905年才建成的傑作。漁夫堡以石灰岩築成,7座尖塔式的碉堡代表著匈牙利早期的七個馬紮爾人部落,哥特式的塔尖如古代遊牧商旅的尖帽子、夢幻般的拱廊和曲折通幽的回廊,將我們帶回部落時代和神秘的東方王宮;七個漁夫堡聳立在青山綠水 間,仿佛是在訴說著“青山依舊,夕陽幾度”的千年滄桑。

這是漁人堡全景,摘自Wikipedia,作者Nikolai Karaneschev

 

這是我拍的,不咋地:)

 

歲月的陶煉,讓漁人堡成為今天布達佩斯最美的一個景點,不光遊客如潮,更是市民們晚飯後悠閑散步的重要場所,尤其是一對對情侶最喜歡到這裏談情說愛,定愛終生。有人曾做過調查,年輕人在這裏初吻的比例最高。

 

 

從這裏看對岸的佩斯和底下的布達,不知是不是天色已晚的緣故,或是心理作用,似乎多了一層凝重感,曆史,如一層無形的厚厚幕布,壓在這座飽經滄桑的城市身上。

 

從這兒看馬加什教堂,也更清晰,仿佛伸手就能撂著。

 

 

為了等看日落,我們早早坐定在中央的石階上,一邊聽街頭吟誦歌手唱美國民歌,一邊靜等夜幕降臨。

 

歌手唱著Bob Dylan的blowin' in the wind (隨風飄蕩)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

(一個人要走過多少條路,才能算是真正長大成人?)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一隻白鴿要飛過多少片海洋,才能找到歇息的岸?)

Yes, 'n' 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 balls fly

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

(炮彈要呼嘯多少回,才能永遠停息?)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

(答案啊,我的朋友,就在風中飄蕩)

。。。。

 

這首60年代的美國民權運動和反戰歌曲,此時此地唱來,對應俄烏戰火和動蕩的世界局勢,倒是十分應景。。。

這是油管Bob Dylan的原唱。可是我最喜歡的,還是《阿甘正傳》裏阿甘的女友裸體斜抱吉他在小酒館裏的吟唱,曾讓我驚豔到。

 

天暗下來了,但是日落沒看見,天氣不給力啊!

 

路燈一盞盞亮起來了,國會大廈唰的一下全亮了,仿佛刹那間的變臉,金黃的燈光把整幢建築染得通體透亮,在暗藍色的天幕下,是震撼的美!

 

 

我們戀戀不舍告別漁人堡,下山往回走。一路上回看漁人堡和馬加什教堂,那種如同身處火樹銀花般童話世界的感覺,言語都是多餘的,自己看圖吧!

 

 

 

 

 

布達佩斯,借著她的天時地利,給了我們一個視覺的盛宴,一定讓我選,我不得不說,她是三個城市中最美的!

明天,我們去走走雨中的布達佩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chufang 回複 悄悄話 以前就有匈牙利《菲力和瑪麗的故事》,帥哥美女故事,不過是be。
joycewu12 回複 悄悄話 布達佩斯聽說過,現在看娜佳的博文有所了解,如果去一下更有體會~~
敬佩伯爵賣掉了所有家產來建橋~~
謝謝娜佳好文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