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2025春末夏初的中歐行之十二 -- 布達佩斯:多瑙河邊姐妹花 傲立兩岸爭芳容”
在布達佩斯的第二天,早晨醒來,就看見天陰沉沉的,要下雨的樣子,氣溫也陡降,從昨天的80多度一下子落到了50多度,穿一件外套感覺還壓不住,冷氣颼颼地往裏鑽。我們走在街上,隻好佝僂著肩,加快步子,心裏想著走走人就會暖和起來。
我們的酒店離河邊特別近,走幾步就到了白色的伊麗莎白橋邊。想著晚上要去坐遊船,最好先把集合地點找好,晚上不會遲到。按圖索驥,Google地圖引路,很快找到5號郵輪碼頭,看著像模像樣的,還有維京號大郵輪停在那兒呢!離白橋也不遠,約莫走5分鍾的路。(這裏先埋個懸念,我們晚上見)
接下來,我們準備去看紀念二戰犧牲的猶太人的鞋履展,可沒走幾步,這大片的烏雲就壓上來了。
抽空不忘拍下身邊的美景--青山、綠水、紅瓦屋頂的房子、白色的遊艇,還有對麵山頂的自由女神像。
從橋底下看對麵,別有洞天。
接著。。。接著就下雨了呀,隻好繼續別有洞天,嗬嗬!
雨小了些,但看樣子不會停,淅淅瀝瀝的,但總比瓢潑的好,我們打著傘,深一腳淺一腳的避開水淌子,勾著手臂,但仍不時有水絲溜進來,打在臉上,頭發上,濕嗒嗒的,難受。景色卻是好的。看對岸的布達城堡和馬加什教堂,仿佛在遠處暗中觀望老朋友,心中有些竊喜,我是認識你的。這紅瓦黃牆綠頂的房屋嵌在這黛色的水天間,是西洋畫的美。我倒更願它們全是一色的,那便有中國水墨畫的味道了。回過神來,這裏是布達佩斯,哈哈!
鞋履雕塑到了。很有意思的是,布達佩斯的多瑙河岸是沒有護欄和護牆的,仿佛一步就可以踏入河裏,可能是為了視野的開闊和更好的觀景效果吧!
這些鑄鐵的鞋履就這樣淩亂地散落在河岸邊,讓我們在腦海裏真實地回複二戰中那殘忍的一幕 -- 成千名的猶太人就這樣被德國兵和當地的法西斯武裝“箭十字黨” 徒推入河中,消失了。。。因為鞋子值錢,他們被命令脫下鞋子。。。
其實匈牙利的猶太人在二戰的初期和中期,曾經相對安全,雖然歧視猶太人的反猶法案一直存在,但政府並沒有暴力迫害當地的猶太人,也沒有進行大規模的驅逐,他們總體上仍能生活、工作、上學,日常生活基本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即使是在1941年,匈牙利正式加入了軸心國並出兵蘇聯戰場後,首相米克洛什.卡萊伊(Miklos Kallay)仍拒絕交出本國猶太人給納粹。在1941-1944年這段時間,匈牙利政府試圖維持獨立的反猶政策,既迎合德國,又保留主權。在當時的歐洲,這是極為罕見的。
轉折點發生在1944年3月19日,臨近二戰結束前最黑暗的時刻,也是匈牙利猶太史上最黑暗的一頁。那一天,德軍發動瑪格麗特行動(Operation Margarethe)占領匈牙利,以阻止匈牙利腳踏兩隻船,暗中與盟軍秘密談和。納粹隨即在布達佩斯設立蓋世太保 總部,由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親自指揮匈牙利猶太問題的解決方案,原來的親德,但並非納粹主義者的卡萊伊首相,被免職,由納粹支持的多梅.斯托亞伊(Dome Sztojay)取而代之。斯托亞伊上台後,整個匈牙利隊的猶太政策立刻轉向暴烈和納粹化,霍爾蒂攝政王也被迫合作。
(注:阿道夫.艾希曼就是那位臭名昭著的“猶太人最終解決方案”的主要執行者,有大屠殺的建築師之稱,戰後隱姓埋名,全家逃亡阿根廷,後被以色列摩薩德秘密逮捕並帶回耶路撒冷。經過著名的公開審判後於1962年被處決,並引發“服從命令的惡”(the banality of evil)這一全世界的反思)
從1944年5月至7月短短的8周內,匈牙利全國就有大約43萬名猶太人被驅逐到奧斯威辛集中營,幾乎全部被屠殺。這是整個大屠殺中速度最快、規模最大的驅逐行動之一。雖然在國際壓力下,政府在7月停止了驅逐,但同年10月,納粹再次發動政變,扶植極端親德的箭十字黨(Arrow Cross Party)上台,他們的恐怖統治使國家徹底限於崩潰。在蘇軍日益逼近,戰爭接近尾聲的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箭十字黨徒和德國人一起毀壞工業設施、炸毀橋梁、劫運財寶。他們佩戴臂章,全副武裝,四處出沒,抓捕逃兵和猶太人,這些被抓者在受到非人折磨後,被投入多瑙河。幸存者,則被集中起來,徒步趕往德國,大部分人或在途中被處死,或因饑餓、寒冷和精疲力竭而喪生。
到1945年蘇聯紅軍解放布達佩斯時,匈牙利大約有56萬猶太人遇害,占戰前猶太人口的70%以上。令人唏噓的是,匈牙利是最後一個被納粹占領、卻付出極慘重代價的一個國家。這個多瑙河邊的鞋履展隻是二戰猶太人大屠殺中一個小小的縮影。曆史不容忘記,也不容重複。每天,都有人在這裏獻上鮮花,以紀念那些長眠於多瑙河的壯士!
5月,正值二戰結束80周年,在這個陰咧咧,雨綿綿的早晨,我們來到多瑙河邊的鞋履展,憑吊這些犧牲的烈士,也是特別應景 。
從這裏望向對岸,正是馬加什教堂。多瑙河水在雨水的擊打下,也變得凝重起來。
轉身,就是昨晚燈光下無比絢麗的國會大廈(Hungarian Parliament Building)。在白天看,仍是個壯觀的龐然大物。
這是正麵入口,麵對科蘇特廣場。
這座曆時17年(1885 - 1902)才建成的哥特複興式(Gothic Revival)建築,是歐洲最宏偉的國會大廈之一,高96米,共有691個房間和27個入口。說起它的高度,也是有來曆的。公元896年,馬紮爾人進入喀爾巴阡盆地,建立匈牙利。所以896是匈牙利民族的誕生年,96這個數字也就有了國家起源和民族認同的象征意義。除了國會大廈高96米,聖伊什特萬教堂(St. Stephen's Basilica)也是高96米,代表 世俗政權(Parliament)與宗教信仰(Basilica)二者在匈牙利國家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也表示,在上帝之上,沒有任何世俗權力。
要知道96這個數字在匈牙利文化中還有哪些特殊的意義,請看我以前寫的“聊聊我們這裏的匈牙利人和他們的小吃”。
這座矗立在國會大廈門前的雕像是拉約什.科蘇特(Lajos Kossuth, 1802 - 1894),他領導了1848年的匈牙利革命,倡導匈牙利從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獨立。革命雖然失敗了,他也被迫流亡英國和美國,但他是匈牙利的民族英雄,在人民心中有著極高的地位,詩人裴多菲就是和他一起鬧革命的。
我們走到國會大廈前麵的平台上,看對岸的布達王宮、馬加什教堂和漁人堡,是最清晰的,仿佛伸手可觸。寫到這裏,突然想到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最近的股市,英偉達NVDA借錢給OpenAI,OpenAI再用借來的錢去購買英偉達NVDA的芯片,內部循環,互利雙方,俗稱左腳踩右腳,雙腳一起跳。好像布達和佩斯兩岸的景色也是互惠互拱,不分伯仲,可是美了我們這些觀景者 。
如果要參觀大廈內部的話,需要事先預約,而且好像隻發售團體票,所以個人是無法進入的。我們和它無緣:)
按計劃,我們接下來是要跨過瑪格麗特橋(Margit Bridge),去河中央的瑪格麗特島,走走那裏的綠地、日本花園和古跡,喝喝咖啡,吃吃點心,在音樂噴泉旁坐坐,過一個浪漫休閑的下午,因為這場可恨的雨,隻得放棄。
這是Google地圖上截來的島圖,藍色多瑙河圍著一塊綠地,是不是很誘人也很詩意?
雨越下越大,我們想了半天,還是去吃飯吧!吃什麽呢?把所有的匈牙利+中歐的肉食以及古拉什(Goulash)牛肉湯在口裏,腦子裏和肚子裏過了一遍,實在是意味索然,還是中國菜最好吃,所以呢,口腹之欲還是把我們帶回了昨天的四川館子。。。
路上經過前麵提到的高96米的聖伊什特萬教堂(St. Stephen's Basilica)。
飯後,天竟然意外地放晴了。喜出望外的我們,決定去登高爬蓋勒特山(Gellért Hill)。我是很佩服我的忘年交閨蜜的,六十多歲了,一提爬山,毫不示弱,落地有聲地幹脆:“走!”
蓋勒特山就是以這位蓋勒特聖人(Saint Gellert)命名的。傳說中,蓋勒特是一位中世紀的殉道者,他原是意大利本篤會的一名修士,在匈牙利剛建國的時候受邀來幫助開國元首國王伊什特萬一世傳播福音。但後來,國王去世後,國內發生異教徒叛亂(1046年),聖蓋勒特被叛軍裝進一個釘滿鐵釘的木桶裏,從山上滾入多瑙河中處死。這就是矗立在山腰上的聖蓋勒特雕像(St. Gellert Monument)。他手持十字架,俯瞰著佩斯一側,像暗夜的一盞燈,始終引領著這個國家的基督信仰。
通往山頂的步道陡峭但便捷,順著石階一路往上就好了。又是圖魯爾鳥引路:-)
回望白色的伊麗莎白橋,寬敞時髦,整潔而流暢,讓我想起上海的南浦大橋。說起這個,我和閨蜜都一致認為多瑙河和黃浦江是很相像的,水流一樣地湍急,河水一樣地髒兮兮,暗黑暗黑的,不明白為什們施特勞斯給他的圓舞曲起了這麽個美麗的名字“藍色的多瑙河”。看來,詩人和音樂家的想象力都是無邊的。
在樹影婆娑間再看佩斯。
爬上山頂,迎接我們的是自由女神像的背影。
說起這尊著名的青銅雕像,後麵也有一段曲折的故事。這座女神像建於1947年,最初的含義並非單純的“自由”,而是為紀念1945年蘇聯紅軍擊退納粹解放布達佩斯而建的。在雕像的底座上,原先有一段俄文和匈牙利文並列的銘文:“紀念解放我們脫離納粹暴政的蘇聯英雄們”。然而,這種紀念帶著明顯的政治意味,因為在隨之而來的幾十年中,匈牙利實際上轉入蘇聯的控製之下,成為它的衛星國之一,“自由女神”更像是一個諷刺的代號。
1991年蘇聯解體,匈牙利重獲民主,布達佩斯人並沒有拆除這座地標性雕塑,而是選擇重新解釋她的意義 -- 原來基座周圍的蘇聯士兵雕像被拆除了,俄文題字也被刪去,並重新刻上新的匈牙利文銘文:“獻給為匈牙利的獨立、自由與繁榮而犧牲者”。從此,這座俯瞰多瑙河與佩斯城的女神像成為真正自由與尊嚴的象征。
可惜,我們在山頂隻能看到側麵。我相信,一定是有路可以繞到正麵的,可我們兩個笨瓜怎麽也繞不過去,嗬嗬,隻能作罷,到山下遠觀正麵吧!
下山途中,看到兩隻獵犬,以閃電般飛快的速度在追逐主人的飛盤,從我們眼前掠過。這種長相高貴的獵犬,我們還從未見過。拍下照片,查一下,原來叫薩路基獵犬(Saluki),也叫波斯獵犬,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優雅的犬種之一,源自中東地區,尤其在古埃及時期就已經出現,被稱為“法老的獵犬”。它的身材頎長,毛發如絲質般飄逸,步伐優雅、流暢,像羚羊一般敏捷,眼神溫柔卻警覺,以速度和耐力著稱,奔跑可達時速60公裏。是不是和以狩獵和畜牧為生的阿拉伯人常住沙漠有關,他們訓練出來的獵犬或獵隼(Falcon)都具有敏銳、凶猛、專注、忠誠和快速的特性,並都被解讀為高貴與勇氣的動物。
下了山,我們從正對著自由女神像的綠色自由橋走回佩斯。
這是自由女神像的正麵,飄揚著的匈牙利國旗忠實地與其相伴。
晚上,我們去夜遊多瑙河。9點的船,想著碼頭走路10分鍾就到,我們提前半個小時應該不會誤事。卻差點悲劇了。跟著Google地圖,走到5號碼頭,早上的郵輪還在,卻不像要開拔的樣子,門口有收票的,是去吃宴席的,給看門的看我們的遊船票,個個頭搖得像個撥浪鼓似的,也不會說英文。我們知道肯定走錯地方了。上得岸來,情急之下攔住對麵走來的一位女白領,想她一定會說英文。果然,她仔細看過票後,用字正腔圓的英語告訴我們遊船碼頭是在離這兒起碼20分鍾遠的前方,需要坐某某號有軌電車才能到達,並熱心指出公車站所在地,這時離9點隻差10分鍾了,我和閨蜜異口同聲地說:“跑吧!”。於是,在布達佩斯夜幕下的多瑙河邊,隻見兩個上了年紀的大媽,拿出跑馬拉鬆的姿勢,也顧不得細雨打在臉上身上的狼狽樣,拔足快跑起來。當我們上氣不接下氣,跑到碼頭邊上時,隻聽汽笛一聲長鳴,我們的遊船剛剛駛離碼頭。。。但是誰讓這裏是布達佩斯呢?檢票員同情我們半條命都快沒了的樣子,一句話就把我們大赦了:“9:30,You can go!"。真是開心,這裏不是維也納,哈哈!
接下來,9:30-10:30一個小時的夜遊多瑙河,堪稱圓滿。我們因為誤了前一班船,這班船我們到得最早,所以坐在最前排,後來,雨越下越大,因為遊輪的這一層是開放式的,沒有窗戶,雨點斜斜地打進來,後麵的遊客全跑底倉躲雨去了,隻有我們幾個坐前排的不受影響,在雨夜裏欣賞了完美的布達佩斯。不多說了,放幾張照片吧!
雨天的布達佩斯,讓我們領略到它特別的味道,明天,是我們中歐行的最後一天,我們將怎樣度過?
布達佩斯也有自由女神像,跟紐約的自由女神像有所不同。
看了你博文前麵寫道布達佩斯的多瑙河岸是沒有護欄和護牆的,讓我想到黃浦江,我以為比黃浦江幹淨,想不到你後麵真的是有說到黃浦江,原來多瑙河也髒兮兮,哈哈,姐妹江河~~
雨中的布達佩斯別樣風情!
先跟你遊布達佩斯~~謝謝!
謝謝水星大哥繼續跟讀。美中不足,天氣不好,但寫出來似乎也挺有味道的,特別是雨中的多瑙河夜景特別美。覺得老天爺眷顧我們,連走錯碼頭,最後都給我們最好的遊船位子,圓滿夜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