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帖這篇多年前從知乎上讀來的, 今天仍然適宜。
一、如何從閱讀受益
想單單通過閱讀進行學習,效率是極低的。
原因是,我們閱讀的過程,是「視覺識別文字-進入工作記憶(WM)-對文字進行理解-識別下一段」往返循環。
這個循環的時間是非常短的,大腦來不及將讀到的內容內化,使其進入長期記憶(LTM)。
所以,一口氣讀完一本書,你記得的往往隻有一小部分,隨著時間推移,會更少。
大腦的本質跟肌肉是一致的。重複了多次的動作,才會留下記憶。大腦對一個東西調用的次數越多,它就會被大腦放在越淺層的地方(優先級越高),越容易被大腦調用。
所以,想將閱讀的內容內化,靠的是重複,而且是消耗認知資源的重複。換句話說,就是對其進行深度加工。其目的是有選擇性、有目的性地,使大腦更容易調用那些我們需要的內容。
詳細來說,有三種方式:
3.應用
Learning by doing
4.
)讀書不要抱著「我要把它讀完」的心態,而是針對自己的問題有的放矢
比如,一口氣讀完《東晉門閥政治》肯定吃不消,但如果你讀了一些文章,對琅琊王氏產生興趣,那麽你可以挑其中相關的內容讀,一邊讀,一邊做筆記,其他內容略過。下一次同理。這樣分多次讀,一本書就可以比較輕鬆地讀完,並且在反複的閱讀中,也能強化對疏漏內容的回顧和再認。
二、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書
內容和領域要怎麽選擇呢?具體來說,有這麽幾個原則:
1)由淺入深
先讀該領域的科普書和基礎知識,如果你連科普書都讀不進去,那麽先放棄,以後再說。
這一步不能略去,否則你讀了也讀不懂,更嚴重的是,可能造成曲解也不自知。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2)順藤摸瓜
讀一本書時,如果作者提到你感興趣的內容,記下來,找來讀。比如經濟史之於奧地利學派、芝加哥學派;比如十字軍東征之於騎士文化、耶路撒冷、天主教神學等。上豆瓣搜書名,看下麵的相關書籍和右邊的豆列,是個很有用的辦法。
文學亦然。
說過,他找書的方法,是看喜歡的作者推崇的書。比如王小波之於卡爾維諾、奧威爾;村上春樹之於菲茨傑拉德、錢德勒;馬爾克斯之於科塔薩爾,等等。大抵都不會錯。可以參考公子的回答:如何找到好書?有什麽技巧或建議? - 張佳瑋的回答
3)橫向拓展
閱讀是靠什麽打基礎的?量。
一本書永遠是沒有辦法闡述清楚一個主題的。針對你感興趣的內容,多讀幾本書,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印證、對比、總結,無論什麽東西,讀多了,自然而然就懂了。所以,針對同一個主題,多讀,廣泛地讀,選取內容有交叉但又不完全一致的書去讀。這是永遠不會錯並且極其有效的方法。
比如,直接讀波德萊爾,你肯定讀不懂,但你又想了解,怎麽辦呢?挑跟他相關的書去讀,讀對波德萊爾的解讀、19世紀法國史、西方現代詩歌基礎、象征主義思潮,等等。人的思想和眼光從來不是無中生有的。你所讀的一切,會構成你看待問題和思考的方式。
三、其他
係統的閱讀方法真的太重要。
我希望一個真誠而又比較聰明的年輕人,不要因為缺乏一些學習策略上的知識而放棄了閱讀。換個方法,繼續堅持下去,一定會有收獲的。
一、從間接學習到直接學習
讀書的目的,可以是消遣,也可以是自我提升。
有人說,名著怎麽會不好呢?它反映了時代的特色啊,影射了人性啊,提出了深刻的哲學思考啊!
是的,沒有錯,文學性的名著名篇裏是有這些東西的,但是那都是間接知識,而非直接知識!
你讀了《狼圖騰》,說這本書討論了文化、民族特性和地理的深刻關係——你是要研究人類學嗎?那你為什麽要去看《狼圖騰》,不去看《槍炮、病菌與鋼鐵》這樣深刻的學術著作呢?
從文學作品裏麵學習世界,太過於間接了,而且量少(質低)速度慢費時長。
文學的特性在於生動傳播,而不適合做教材來學習。
根據自己的專業和愛好,去找些硬書吧。
二、以提升自我為指向的閱讀,最強的是主題性閱讀。
讀書,有深度和廣度兩個維度。兩個維度都重要,年齡越小的時候廣度越重要,
要搞通識、科普、啟蒙;越大的時候,深度越重要,要專業、深刻有思想。
而大學,差不多就是那個從偏向廣度到偏向深度的轉折點 ( 從普及教育開始專業教育)
這種意識是很難的,非常難,幾乎不可能自發的意識到,必須有人來告訴他。
主題性的閱讀,是指你選定一個主題,找來大量的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書籍做閱讀。
這些書籍之間呈現下列的關係——
還有些其他關係類別,但是總的來講,就是一個大主題下的不同書籍。在一段時間內——也許幾個月,也許幾年——你幾乎隻讀這一種主題的書(最好再配上相應的實踐應用),構建一個深度的知識體係。 如果有條件,就把這個主題的知識應用出來,轉化成能力體係。
三、主題性閱讀是深度閱讀,求高度的質量與適度的數量
主題性閱讀是深度閱讀,最重要的是質量而不是數量。 其實,初步構建一個知識體係,采用主題性閱讀,隻需要幾十本書就初步完成了。幾十本書完成以後,毫不誇張的說,你自然而然就會產生一種威力無窮、真正學到東西了的感覺。
對應的讀書節奏和時間上,核心書籍絕對不是讀一遍的,也絕對不要慌慌張張的帶著一種恐懼和緊迫感去追求書的數量,那玩意兒沒用的。我們來算一算,一個大學生畢業,一個大體係一個小體係就算很優秀了,秒殺90%的人了。這才多少本書呢?不足100本。平攤下來,一年20+本。
四、深度學習的策略
主題性閱讀的方式下,還需要一些具體的學習策略
我的工作之一就是研究學習的各種策略。我發現,這是一個極其重要,但是也極其被忽視的領域。
很多人不知道學習居然也是有策略的,他們以為學習的策略就是上課認真聽講、按時完成作業多舉手發言等等。
這些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策略。
xxx一個優秀的背台詞和排練策略是這樣的:倒過來,從結尾幕開始排演
這種逆序的排練方式效果更好
這種才叫做學習的策略
隻是為了說明學習的時候有很多我們忽視的策略可以用,它本身並不適合解決題
目中說的“看書無法解決現實生活的問題”的問題。學習有很多種目標,為了實現不同的目標要有不同的策略。而題目中的預設目標是“用書本知識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最常用的策略就是——聯係性學習的策略
是不是這些內容本身沒有用呢?其實不是
信息爆炸時代,內容鋪天蓋地越來越飽和,但真正優質的內容其實是越來越少的事實是,你之所以感覺信息太多,恰恰是因為你懂得太少,以至於無法分辨到底什麽內容才是對你真正有用的,以及你該以什麽樣的方式去吸收消化它。
如果你每天還在靠刷公眾號和知乎,看 b 站和抖音來學習,看似每天都在暴風吸入的內容,其實都是些知識碎屑殘渣而已
信息越爆炸,就越要減少攝入的密度,提高輸入的精度。少看書,看好書,少掃視,多吸收。
首先想問問你,有沒有感受過這樣一種狀態:
在做某件事的過程中,你忽然有一種周圍全都安靜了下來,噪音聽不見,整個世界就隻有你和你手頭上的事情的感覺。等到你做完了事情伸個懶腰,一看表才發現已經過去了兩個小時,而自己卻毫無感覺
這種「心流」的專注狀態,除了我小時候趴在地板上拚樂高時有過,現在已經很少有了
可能你也很久都沒這種感覺了,因為現在的信息爆炸時代的特性就是「隨時幹擾,一直在線」
社會心理學有個概念叫「注意力稀釋效應」(Attentional dilution)
是指當主要信息和不必要的信息一起出現的時候,不必要的信息,會對人類的判斷產生幹擾。
----
本博主後記:
古諺說:靜能生定, 定能生慧。
遠離噪音,消除幹擾,專注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