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葉投旅筆記

3 C's of life: choice, chance, and change.
正文

如何從閱讀受益?

(2025-07-16 11:31:25) 下一個

轉帖這篇多年前從知乎上讀來的, 今天仍然適宜。

 

一、如何從閱讀受益

想單單通過閱讀進行學習,效率是極低的。
原因是,我們閱讀的過程,是「視覺識別文字-進入工作記憶(WM)-對文字進行理解-識別下一段」往返循環。
這個循環的時間是非常短的,大腦來不及將讀到的內容內化,使其進入長期記憶(LTM)。
所以,一口氣讀完一本書,你記得的往往隻有一小部分,隨著時間推移,會更少。

大腦的本質跟肌肉是一致的。重複了多次的動作,才會留下記憶。大腦對一個東西調用的次數越多,它就會被大腦放在越淺層的地方(優先級越高),越容易被大腦調用。

所以,想將閱讀的內容內化,靠的是重複,而且是消耗認知資源的重複。換句話說,就是對其進行深度加工。其目的是有選擇性、有目的性地,使大腦更容易調用那些我們需要的內容。

詳細來說,有三種方式:

  1. 帶著問題閱讀
    一般的閱讀,看到就過了,難以形成持續性的思考。而帶著問題閱讀,可以幫助我們思考讀到的內容。
    當帶著問題時,你會更容易注意到跟問題相關的內容,這被稱為Perceptual Vigilance。這些內容會更容易進入你的意識水平。
    同時,你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對它們進行分析、對比和思考,運用它們去解答問題。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對其進行深度加工的過程。
  2. 建立聯係
    建立聯係是指,把你當下讀到感興趣的內容,跟你記憶中已有的認知聯係起來。
    人的記憶可看作由一個個「節點」組成的網絡(Schema),每一個節點都延伸出不同的「路徑」與其他節點相連。路徑越多,節點也就越活躍,越容易被大腦提取。所以,建立聯係的本質,就是擴充節點、增加路徑的過程。
    這個過程的作用,是將你通過閱讀學到的東西納入知識體係裏,方便檢索和提取。同時,通過擴充「路徑」,提高其優先級。

3.應用
Learning by doing

  • /新任務,既是衡量智力的標準,也是促進智力和記憶力的方式。讀到的東西,是在作者的語境、框架之下,而你自己去闡述,就是麵對一個新情境。如何將你學到的東西應用到新情境之下?如何運用你的知識體係去闡述它們?這個過程需要耗費你更多的認知資源,同時也是迫使你去深入分析、了解和記憶它們的過程。

4.

)讀書不要抱著「我要把它讀完」的心態,而是針對自己的問題有的放矢
比如,一口氣讀完《東晉門閥政治》肯定吃不消,但如果你讀了一些文章,對琅琊王氏產生興趣,那麽你可以挑其中相關的內容讀,一邊讀,一邊做筆記,其他內容略過。下一次同理。這樣分多次讀,一本書就可以比較輕鬆地讀完,並且在反複的閱讀中,也能強化對疏漏內容的回顧和再認。

  1. 讀書需要體係化
    碎片化的閱讀,沒有任何意義。讀一本書之前,請確保:
    一、你理解作者所使用的絕大多數術語;
    二、你知道這個領域最基本的常識和脈絡。
    如果不符合,先去讀一本打基礎的書,比如各種原理、概論、通論、通識,等等。它們將是你閱讀的最大助力。
    可參考:怎麽樣才能讓學習體係化,效果更好? - Lachel 的回答
  2. 讀書時,多做筆記,但不要抄書
    筆記的作用是什麽?是強迫我們思考。你做筆記時,需要將其歸納、簡化、畫出脈絡,其實就是進行深度加工的過程。
    同時,做筆記時,時時注意將它與相關內容聯係起來,可以有效地刺激大腦,提高這些內容的活躍程度
    比如,你讀一部推理小說,讀完,可以做一個歸納:這部小說用了什麽詭計?屬於什麽類別?相似的小說有哪些?它們之間的高下優劣如何?
    或者,你的筆記裏,有一頁「推理小說詭計大全」,那就更好了。把它寫進去,簡化、歸納、總結,時時翻看,一目了然。
    可參考:如何構建自己的筆記係統? - Lachel 的回答
    至於摘錄書上的內容,純屬浪費時間,拍照即可。或者記錄關鍵字,需要時GOOGLE一下即可。
  3. 讀書時,在心裏用自己的話把它解釋出來
    這是檢驗你是否真的讀懂了的方式。原因前麵已經說過。用自己的話去闡述,需要你對其結構和邏輯有清晰的把握,才能把它講清楚。
    建議,讀書時,每讀完一個感興趣的點,可以停下來,在心裏假裝把它講給別人聽,默念即可,直到明白通達、毫無障礙了,再繼續往下看。
  4. 給自己留下整塊時間讀書
    讀書要有所得,需要深加工,而深加工需要時間。除非是讀讀小說、看看資訊,否則不建議在地鐵、電梯、等人的時候讀書,因為根本來不及將讀到的內容消化。最好的方式,是留出半小時到一小時不被打擾的時間讀書,然後在十幾分鍾的碎片時間思考,複習讀到的內容。
  5. 把學到的內容寫出來,跟別人分享
    能夠寫出來的東西,才是真正屬於你的。寫作是對學習的深度加工,也是整理回顧自己知識體係的最好方法。同時,從分享中得到的樂趣,也比一個人讀書享受到的樂趣多很多。
  6. 讀書的根本原則:喜歡就好
    雖然我上麵講了許多閱讀方法,但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要讓它們成為負擔。
    不要讓它們成為負擔
    (很重要所以說兩遍)
    一切方法都是幫助你更好地享受讀書的愉悅。它們的前提,是你有興趣
    如果你覺得這樣做很累,那麽,忘掉這些,拋開這些,按你的方式去讀。當你覺得不滿足了,想換一種方式了,覺得這樣做更有成就感了,再回來。
  7. 讀書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不要讓我說的這些成為你的負擔。沒有任何人比你自己更了解你應該如何讀書。遵從你的內心即可。



二、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書

  1. 首先還是一個原則:喜歡就好。

    讀書是一件愉悅的事情,是為了自己,不是為了別人。所以,選書以符合自己口味為要。如果你不感興趣,哪怕它是名著,哪怕別人說得再好,也不必讀。
    隨著閱讀的積累,你的品味和層次也會慢慢提升。那些曾經讀不進去的書,某一天,你會發現它們其實也很有意思,到那時再讀也不遲。

    名著之所以成為名著,靠的是其開創性,亦即超越了它所處的時代。或者提出了某種見解、觀念;或者描述社會風貌、記錄時代變遷;或者跳脫時空局限,著眼於存在、自由、愛等終極追問和哲學思辨。這些東西,都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識和人文積澱做底子,否則是讀不進去的。
  2. 其次,在有興趣的前提下,按一定的層次閱讀。

    閱讀無非兩個目的,一是求知,二是休閑。

    求知式的閱讀,要選擇稍稍高於自己水準的,才有意義。具體來說,你到書店去,拿起一本書,隨便翻開幾頁,覺得上麵的內容基本都懂,那這本書就先不用讀了;覺得上麵有一半的內容不知所雲,放棄吧;有10%-30%的內容是之前不明白的,需要思考,並且有繼續閱讀上下文的衝動,OK,買吧。



內容和領域要怎麽選擇呢?具體來說,有這麽幾個原則:

1)由淺入深
先讀該領域的科普書和基礎知識,如果你連科普書都讀不進去,那麽先放棄,以後再說。
這一步不能略去,否則你讀了也讀不懂,更嚴重的是,可能造成曲解也不自知。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2)順藤摸瓜
讀一本書時,如果作者提到你感興趣的內容,記下來,找來讀。比如經濟史之於奧地利學派、芝加哥學派;比如十字軍東征之於騎士文化、耶路撒冷、天主教神學等。上豆瓣搜書名,看下麵的相關書籍和右邊的豆列,是個很有用的辦法。
文學亦然。

@張佳瑋

說過,他找書的方法,是看喜歡的作者推崇的書。比如王小波之於卡爾維諾、奧威爾;村上春樹之於菲茨傑拉德、錢德勒;馬爾克斯之於科塔薩爾,等等。大抵都不會錯。可以參考公子的回答:如何找到好書?有什麽技巧或建議? - 張佳瑋的回答



3)橫向拓展
閱讀是靠什麽打基礎的?量。
一本書永遠是沒有辦法闡述清楚一個主題的。針對你感興趣的內容,多讀幾本書,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印證、對比、總結,無論什麽東西,讀多了,自然而然就懂了。所以,針對同一個主題,多讀,廣泛地讀,選取內容有交叉但又不完全一致的書去讀。這是永遠不會錯並且極其有效的方法。
比如,直接讀波德萊爾,你肯定讀不懂,但你又想了解,怎麽辦呢?挑跟他相關的書去讀,讀對波德萊爾的解讀、19世紀法國史、西方現代詩歌基礎、象征主義思潮,等等。人的思想和眼光從來不是無中生有的。你所讀的一切,會構成你看待問題和思考的方式

 

三、其他

  • 關於時間:
    以我為例吧。我每天要買菜,做飯,上班(工作10小時),下班,輪流做飯,洗碗,打掃衛生,鍛煉,加班(PR,你懂的)……算是比較忙了,每天也還是能擠出2小時讀書,包括讀資訊和文章。所以時間並不難擠,把花在聊天和娛樂上的時間勻一點出來就好了。
    所以我碼字要麽在深夜,要麽在上班時間幹完活的間隙,這樣可以換換腦子,有利於工作嗯~(毫無愧色)
  • 關於「滿足和充實」:
    輸出唯有輸出,是檢驗自己學到的東西、以及讓自己得到滿足感的最好方法。
    這也就是我在知乎上幹的事情。
  • 關於「覺得名家之作不夠好」:
    可以讀讀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的基礎知識。一部作品是風格、結構、思想等多種因素的結合體,要發現其中的亮點,是需要你有一定的背景知識和文本分析能力的。
    可以參考:如何提高看書品味? - Lachel 的回答
  • 關於「背書」:
    按照自己喜歡的方法來就好。如果你想背,那就背。不要糾結於讀書、背書這種無謂的名詞。讀書隻有一種方式,那就是自己喜歡的方式。當然,如果你想有所得,可以參考結合我上麵說過的方法。



 

係統的閱讀方法真的太重要。

 

我希望一個真誠而又比較聰明的年輕人,不要因為缺乏一些學習策略上的知識而放棄了閱讀。換個方法,繼續堅持下去,一定會有收獲的。

 

一、從間接學習到直接學習

讀書的目的,可以是消遣,也可以是自我提升。

 

有人說,名著怎麽會不好呢?它反映了時代的特色啊,影射了人性啊,提出了深刻的哲學思考啊!

 

是的,沒有錯,文學性的名著名篇裏是有這些東西的,但是那都是間接知識,而非直接知識!

 

你讀了《狼圖騰》,說這本書討論了文化、民族特性和地理的深刻關係——你是要研究人類學嗎?那你為什麽要去看《狼圖騰》,不去看《槍炮、病菌與鋼鐵》這樣深刻的學術著作呢?

 

從文學作品裏麵學習世界,太過於間接了,而且量少(質低)速度慢費時長。

 

文學的特性在於生動傳播,而不適合做教材來學習。

根據自己的專業和愛好,去找些硬書吧。

 

二、以提升自我為指向的閱讀,最強的是主題性閱讀。

讀書,有深度和廣度兩個維度。兩個維度都重要,年齡越小的時候廣度越重要,

要搞通識、科普、啟蒙;越大的時候,深度越重要,要專業、深刻有思想。

而大學,差不多就是那個從偏向廣度到偏向深度的轉折點 ( 從普及教育開始專業教育)

這種意識是很難的,非常難,幾乎不可能自發的意識到,必須有人來告訴他。

主題性的閱讀,是指你選定一個主題,找來大量的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書籍做閱讀。

這些書籍之間呈現下列的關係——

  1. 有些是難度遞進:一個主題的書,有些是剛入門的,有些是提升的,有些是專家級的
  2. 有些是觀點辯證:對於同一個問題,不同的書給出不同的理解,互有衝突
  3. 有些是門類細分:同一個大主題下,有不同的細分主題
  4. 有些是擴展衍生:第一本書講了一個原理,第二本書基於這個原理衍生出其他內容。

還有些其他關係類別,但是總的來講,就是一個大主題下的不同書籍。在一段時間內——也許幾個月,也許幾年——你幾乎隻讀這一種主題的書(最好再配上相應的實踐應用),構建一個深度的知識體係。 如果有條件,就把這個主題的知識應用出來,轉化成能力體係。

三、主題性閱讀是深度閱讀,求高度的質量與適度的數量

主題性閱讀是深度閱讀,最重要的是質量而不是數量。 其實,初步構建一個知識體係,采用主題性閱讀,隻需要幾十本書就初步完成了。幾十本書完成以後,毫不誇張的說,你自然而然就會產生一種威力無窮、真正學到東西了的感覺。

對應的讀書節奏和時間上,核心書籍絕對不是讀一遍的,也絕對不要慌慌張張的帶著一種恐懼和緊迫感去追求書的數量,那玩意兒沒用的。我們來算一算,一個大學生畢業,一個大體係一個小體係就算很優秀了,秒殺90%的人了。這才多少本書呢?不足100本。平攤下來,一年20+本。

四、深度學習的策略

主題性閱讀的方式下,還需要一些具體的學習策略

 

我的工作之一就是研究學習的各種策略。我發現,這是一個極其重要,但是也極其被忽視的領域。

很多人不知道學習居然也是有策略的,他們以為學習的策略就是上課認真聽講、按時完成作業多舉手發言等等。

 

這些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策略。

 

xxx一個優秀的背台詞和排練策略是這樣的:倒過來,從結尾幕開始排演

這種逆序的排練方式效果更好

 

這種才叫做學習的策略

隻是為了說明學習的時候有很多我們忽視的策略可以用,它本身並不適合解決題

目中說的“看書無法解決現實生活的問題”的問題。學習有很多種目標,為了實現不同的目標要有不同的策略。而題目中的預設目標是“用書本知識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最常用的策略就是——聯係性學習的策略

 

是不是這些內容本身沒有用呢?其實不是

信息爆炸時代,內容鋪天蓋地越來越飽和,但真正優質的內容其實是越來越少的事實是,你之所以感覺信息太多,恰恰是因為你懂得太少,以至於無法分辨到底什麽內容才是對你真正有用的,以及你該以什麽樣的方式去吸收消化它。

如果你每天還在靠刷公眾號和知乎,看 b 站和抖音來學習,看似每天都在暴風吸入的內容,其實都是些知識碎屑殘渣而已

信息越爆炸,就越要減少攝入的密度,提高輸入的精度。少看書,看好書,少掃視,多吸收。

首先想問問你,有沒有感受過這樣一種狀態:

在做某件事的過程中,你忽然有一種周圍全都安靜了下來,噪音聽不見,整個世界就隻有你和你手頭上的事情的感覺。等到你做完了事情伸個懶腰,一看表才發現已經過去了兩個小時,而自己卻毫無感覺

這種「心流」的專注狀態,除了我小時候趴在地板上拚樂高時有過,現在已經很少有了

可能你也很久都沒這種感覺了,因為現在的信息爆炸時代的特性就是「隨時幹擾,一直在線」

社會心理學有個概念叫「注意力稀釋效應」(Attentional dilution)

是指當主要信息和不必要的信息一起出現的時候,不必要的信息,會對人類的判斷產生幹擾。

----

本博主後記:

古諺說:靜能生定, 定能生慧。

遠離噪音,消除幹擾,專注成長。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