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們應該怎麽對待信息?

(2025-09-17 16:21:58) 下一個

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賈森茲威格(Jason Zweig)提到過,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有人問,如何定義自己的工作。茲威格說:

我的工作是每年寫50100次完全相同的東西,用我的編輯和讀者都不認為重複的方式寫出來。

這是因為好的建議很少改變。而市場在不斷變化,迎合的誘惑幾乎無法抗拒。人們需要好的建議,但他們想要的是聽起來好的建議。

短期內聽起來最好的建議,從長遠來看很可能是最危險的。每個人都想要通往投資成功的密鑰:神奇的低風險、高回報的投資,可以投資在短時間內翻倍。每個人都想追逐最熱門的投資,避開最冷門的投資。

由此,正是這種想法,催生了大量的信息,給到這些希望成功的投資者。財經新聞,研究報告,自媒體等等然而,大多數財經新聞,都致力於去做營銷的基本原則,投喂式提供信息:

當鴨子呱呱叫時,就投喂給它們想要的

本傑明格雷厄姆在1949年的《聰明的投資者》中所到:投資者的主要問題甚至是他最大的敵人很可能是他自己。

有一項很有意思的心理學研究,來自心理學家Paul Andreassen。他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做過一個實驗,專門研究投資者在不同信息環境下的表現。

這項研究在行為金融學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通過精心設計的模擬股票交易實驗,揭示了投資者麵對信息時的認知偏差,以及信息過載對投資決策與收益的負麵影響。

在實驗中,Andreassen將參與者分為兩類。一類參與者可以持續接收關於公司經營狀況、市場消息等新聞更新;另一類參與者則隻看到股票價格的漲跌曲線,並沒有具體的新聞解讀。研究結果令人意外:那些獲得大量新聞更新的投資者,投資回報率顯著低於僅僅看到股價信息的投資者。

換句話說,信息越多,投資表現反而越差

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Andreassen認為這與人類情緒和行為模式密切相關。接收新聞更新的一組投資者往往會被短期消息牽動,出現過度反應:當新聞偏向負麵時,他們容易恐慌拋售;當新聞正麵時,他們又急於追漲買入。這種頻繁的交易不僅增加了成本,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決策常常建立在情緒驅動之上,而非理性分析。結果,他們的投資組合更容易受到短期波動的侵蝕。

相比之下,沒有接收到新聞的另一組投資者,由於缺乏情緒化的幹擾,他們在操作上反而更冷靜、更耐心。他們不會因為一條消息而急於調整倉位,而是更多地依賴價格趨勢和長期判斷來做決定。正是這種信息真空反而減少了他們的交易頻率,避免了非理性的反複操作,從而獲得更好的長期回報。

Andreassen的研究在學術界產生了深遠影響。它證明了更多的信息並不必然帶來更好的投資結果。相反,當投資者沉浸在不斷更新的新聞中時,反而會因為人性的弱點:貪婪與恐懼,做出錯誤的短期判斷

這一結論也印證了現實市場中的普遍現象:許多頻繁盯盤、不斷追逐新聞的投資者,往往在長期收益上落後於那些堅持價值投資、注重長期視角的人。

對於大眾而言,這項研究的啟示是:

首先,要意識到,市場中每天充斥著海量信息,其中大部分隻是噪音。投資者若是被這些短期新聞所牽製,就容易迷失方向,陷入情緒化交易。

其次,真正的投資智慧不在於掌握多少即時信息,而在於能否保持克製,學會篩選與忽略。隻有將注意力集中在企業基本麵和長期價值上,才能避免被信息陷阱所困。

對今天的投資者來說,他的研究提醒我們: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真正的競爭優勢不在於誰獲得的信息更快、更全,而在於誰能保持耐心、理性與長期視角。這正是投資成功最稀缺的品質。

不能怪信息提供者忽視這些發現。大體而言,信息提供者的普遍商業模式都是注意力內容變現

先吸引注意力:解決用戶什麽要來這裏
再用內容留住人:解決為什麽要留下
最後實現變現:通過廣告、訂閱或交易,把注意力轉化為收入。

換句話說,媒體等信息提供方的核心資產不是固定資產,軟硬件,而是用戶的注意力;內容是抓取與維持注意力的手段;變現方式則隨著時代和技術不斷演化。

什麽最能引起別人的注意力?就是大眾想要的信息。這些信息是否能帶來好的投資決策?從商業上來說並不重要。甚至太嚴肅,嚴謹反而讓用戶喪失注意力,導致流失用戶

這也是為什麽,對於很多媒體來說,他們需要在1999年和2000年初告訴人們要買入互聯網股票;在2005年和2006年要人們學會加杠杆玩轉次級債;在2015年,讓A股玩家為了10000點的夢想窒息;在2022年後,讓大家避開高風險的科技股,躲在債券市場。

2008年和2009年,他們會告訴人們拋售股票,甚至要人們買入對股票進行爆炸性風險押注的反向杠杆ETF;而在2008年以後,他們會持續提示市場風險,兜售債券和安全資產,如高股息股票和低波動股票,避開高成長股。

這些都是當時用戶想要的,而不是用戶需要的

批評人士的老生常談:你就是不明白。互聯網股票/房屋/能源價格/金融股票/黃金/白銀/債券/高收益股票,它不會下跌。雖然曆史上出現過,但這次不一樣,原因如下:

12 3 4 5

但曆史往往類似,且總是押韻。人性永遠不會改變。賈森茲威格說,自己的重要工作是不斷提醒人們,知道不該做什麽比該做什麽重要得多。大約99%的時候,投資者應該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什麽都不做。

不過,對他來說,總有證明自身價值的時候。這也是我覺得應當對待信息的方式。

1999年和2000年,當時的茲威格寫了一篇又一篇專欄,警告人們不要把錢投在科技股上。作為回報,每周他都會收到數百封仇恨,謾罵的郵件。但是,這是一項嚴峻的、逆向的工作,不斷拒絕告訴人們他們迫切想聽的話。

最終,他對了,也讓自己聲名大振。但茲威格認為,他證明自己的時刻不是納斯達克泡沫最終的破滅,而是幾年後,一封讀者寄給他的手寫信。

一位來自明尼蘇達州的讀者在信中寫道:

親愛的茲威格先生: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一直想感謝你寫的文章。我一讀到這篇文章,就覺得它很有意義,於是我把它撕了出來,折疊起來,放在錢包裏。每當我的朋友們開始吹噓他們的交易利潤時,我都會找借口,去洗手間,把這篇文章拿出來再讀一遍,這讓我擺脫了麻煩。我現在把它還給你,因為我覺得我不再需要它了,但我想讓你知道,多年來我每天都帶著它。

茲威格說: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獲得了許多榮譽。但我最大的榮幸是盡我所能為我們的讀者服務。這並不總是那麽容易,我也不總是成功,但這種努力是投資記者所能獲得的最高回報。

我認為,這也是對待信息及其價值的最好方式。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