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到訪的沙特王儲穆罕默德宣布對美投資從約 6000 億美元提高到接近 1 萬億美元。
沙特王儲當麵誇“與川普是真正的相互信任”,川普現場調侃拜登當年給沙特王儲“碰拳問好”的尷尬名場麵: “川普才不會跟人碰拳!我會直接抓住那隻手——我才不管那隻手剛摸過什麽——我要好好握手!”
結果引發現場哄堂大笑。
https://x.com/Soh_Shorts/status/1990872937654858230?s=20
拜登在2022年的那次碰拳曾遭到廣泛批評。
碰拳並不是老派政治人物的禮節。碰拳最早在美國主流出現,其實來自:
這就是為什麽碰拳本身就是帶著一種 “chill(放鬆舒服)”的美國式問候。
在美國的社交直覺裏:
它傳遞的是一種:“我們關係不錯,但又沒有到要抱一抱的程度。”尤其在年輕人之間,這是最常見的“默認友好動作”。
不過,對美國上年紀的白人選民來說,碰拳 = 太隨便、太輕浮、不夠 presidential。
尤其是在與一個被美國情報界指控參與殺害 Khashoggi 的外國王儲見麵時——
動作越隨意,越顯得外交姿態弱。
特朗普深知這一點。所以他 “拒絕碰拳” 的宣示,就是:“我是傳統、是力量、是規矩、是正統的美國總統姿態。” 非常政治、非常精準。
那麽,碰拳的英文怎麽說?
“碰拳”在英語中最常見、最自然的說法是:fist bump
這是標準表達,日常、正式、媒體都用它,川普也用了它。。
例句:
(俚語)knuckle touch / knucks非常口語,也能表示碰拳,但語境要看場合,一般在朋友之間。
這裏的bump 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多才多藝”的英語詞,既能當名詞,也能當動詞,語氣可以正式也可以很口語。
一、作為動詞(verb):核心意思是“碰、撞”
1) 輕輕撞到、碰到
這是 bump 的最基礎含義:
2) 撞見 / 意外遇到某人(非常口語)
bump into somebody = 偶遇某人
(不是用拳頭撞人,是“路上撞見”)
3) 讓某人升到更高位置、提升(俚語)
bump (someone) up = 提升、調高、升級、換到更好版本
4) (網絡、論壇)把貼子頂上去
bump a post = “頂一下”
二、作為名詞(noun):核心意思是“凸起、撞擊”
1) 小凸起 / 包、腫塊
2) 碰撞、輕撞的動作或聲響
3) 上漲、增量(口語)
尤其指工資、數據等有“提一檔”的意思:
三、幾個常見短語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表達:goosebumps = 雞皮疙瘩(因冷、怕、激動、感動)
它可以表達四種感覺:
1) 冷得起雞皮疙瘩
2) 嚇得起雞皮疙瘩
3) 感動得起雞皮疙瘩(更常見)
4) 激動興奮到起雞皮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