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股今後幾年的projection

(2025-04-06 07:02:58) 下一個

1. 去國際警察化及貿易戰

美股會一次性去掉一定比例,現在已經掉了18%,還沒完。所以底部可能是30%,40%或50%,看川總的手法和各國的反應。

 

2. 美國成為發達國家普通一員

下表是各國股市100年的平均年化對比,不當國際警察美股回報率沒有10%了,應該按8%來算。

國家 名義年化回報率 實際年化回報率 關鍵特點
美國 9%~10% 6%~7% 經濟中心、科技創新、全球化擴張、政治穩定
英國 7%~8% 4%~5% 早期工業化優勢、金融業強,二戰後經濟地位下降
德國 5%~6% 3%~4% 戰後重建、製造業出口驅動,波動大(如兩德統一、歐債危機)
日本 4%~5% 極低(泡沫破裂拖累) 1980年代泡沫期高增長,1990年後停滯,老齡化與通縮
法國 6%~7% 3%~4% 依賴傳統產業(能源、奢侈品),國有經濟占比高

 

3. 假設2025美股就到底,之後每年按8%增長來計算

 

4. 會不會如2020年來個V型大反轉?

不會。2020的V是因為聯儲印錢引起的,現在美國國債高企就是當時釀下的苦果,美國不可能再靠印錢過日子了,否則國債沒辦法負擔。走破產之路?不太可能,美國怎麽也是世界第一強國

 

5. 會不會如2023年見底後迅速新高?

不會。2023年迅速新高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聯儲結束升息並開始了減息周期,第二個是因為AI科技股的興起。

如今貿易戰可能會引起通脹,聯儲在高通脹預期下不太會有降息意願;

科技股是全球化企業,貿易戰受傷最深的就是7巨頭。川總的貿易戰重點在製造業回流,把美國複興成一個工業大國。科技更賺錢,但受益的是少數資本家和投資者,普勞大眾更支持工業化。那麽支撐美股的高科技可能就不是川總要重點care的對象。

下麵是7巨頭的國際化程度列表,在去國際化的趨勢下這些公司將是重災區

供應鏈國際化程度

公司 供應鏈特點 國際化程度
Apple 依賴全球供應鏈(中國組裝,日韓芯片,歐洲零部件),近年向印度、越南分散
Microsoft 硬件(Surface/Xbox)依賴亞洲供應鏈,雲服務(Azure)數據中心全球化布局
Alphabet 硬件(Pixel/Nest)依賴亞洲代工,數據中心全球分布,AI算力依賴台積電等
Amazon 電商物流全球自建(北美/歐洲/亞洲倉庫),AWS數據中心覆蓋28個區域
NVIDIA 芯片設計(美國),製造依賴台積電/三星,封裝測試在東南亞
Tesla 上海、柏林、德州工廠本地化生產,但電池供應鏈(中國鋰、剛果鈷)高度全球化
Meta 硬件(Quest VR)依賴亞洲代工,數據中心主要集中於歐美
?

 

銷售市場國際化程度

公司 收入來源分布 國際化程度
Apple 美洲占40%,歐洲25%,中國20%,其他亞洲15%
Microsoft 美洲占50%,歐洲30%,亞洲20%(中國Azure受限)
Alphabet 美洲占45%,歐洲30%,亞洲25%(穀歌搜索/安卓主導,但中國缺席)
Amazon 北美占60%,歐洲25%,亞洲15%(AWS收入更均衡)
NVIDIA 美洲40%,中國25%(受芯片禁令影響),其他亞洲35%(台/韓/日)
Tesla 中國占35%,美洲40%,歐洲25%
Meta 北美50%,歐洲30%,亞洲15%(Facebook/WhatsApp全球滲透,但受監管限製)
?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不做投資依據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