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在大千談穩定幣是在5月份,那時候大千或投坦幾乎還沒有人提及穩定幣,所以當時的認知也是比較粗淺的
https://bbs.wenxuecity.com/finance/6647285.html
現在回過頭來review其中的主要觀點,發現有一個關鍵點miss了:穩定幣要火,但穩定幣本身永遠是1:1兌美元,所以對“穩定幣要火”這個概念怎麽樣去realize它,我得出了一個結論,“比特幣要火”。
這個結論本身turn out也是對的,然而,跟穩定幣繁榮相關更緊密的是以太幣,而非比特幣。下麵這個圖,是2025 年穩定幣結算網絡的占比圖,可以看到 ETH 及其二層網絡占了絕對主導地位,BTC(Omni 協議)的份額幾乎可以忽略。
?
穩定幣支付結算跟 ETH 的關係,比跟 BTC 要緊密得多,原因很直接:
1。發行與流通網絡的差異
絕大多數穩定幣(USDC、USDT、DAI、PYUSD 等)都發行在 以太坊網絡(ERC-20 標準)或其二層網絡(Arbitrum、Optimism、Base 等)。
雖然 USDT 早期有 Omni 協議 版本運行在比特幣網絡上,但現在占比極小,大部分流動性都已經轉移到以太坊和 Tron 上。
BTC 網絡本身 設計上不適合運行智能合約,所以穩定幣很難原生部署在比特幣主鏈上。
?
2。結算方式的差異
穩定幣結算 = Token 轉賬,需要一個能直接管理代幣賬戶的網絡——以太坊及其兼容鏈正好天然支持 ERC-20 代幣。
ETH 網絡上的結算可以做到:
一筆交易同時完成支付、分賬、稅務處理等(智能合約支持)。
大規模批量結算(批量交易打包上鏈)。
BTC 網絡 主要做 UTXO(未花費交易輸出)轉賬,不方便管理和調用 ERC-20 類代幣。
3. 現實支付公司的選擇
Visa、Mastercard、PayPal、Stripe 這些大公司做穩定幣試點時,清一色用的是 以太坊 USDC 或其二層網絡版本。
MoonPay、BitPay、Coinbase Commerce 等加密支付網關的穩定幣通道,也基本是基於 ETH 網絡和兼容鏈(Polygon、Arbitrum 等)。
Tron 網絡雖然在新興市場(尤其是亞洲和非洲)穩定幣支付中占很大份額,但它的賬戶結構和智能合約語言也直接借鑒了以太坊的模型。
4. 為什麽 ETH 更像穩定幣的“母港”
穩定幣的“結算中心”是以太坊,BTC 在這方麵幾乎隻是旁觀者。
即使是在 跨鏈穩定幣(比如 USDC on Solana)中,儲備證明、合約邏輯、審計體係往往也首先在以太坊上實現,然後再移植。
結論: 穩定幣支付的結算 高度依賴 ETH 網絡(或兼容鏈),跟 BTC 的直接聯係幾乎可以忽略。BTC 在穩定幣支付裏更多隻是一個“兌換資產”,不是結算基礎設施。
以太幣從5月以來到現在幾乎翻倍了,可惜之前沒有這個knowledge,資金都壓在了比特幣上了。所幸的是,我從穩定幣usdc的發行公司crcl上麵,也賺了翻倍還不止的利潤,抵了,哈哈哈。
?
既然以太幣跟穩定幣聯係如此緊密,那麽如果看好穩定幣,就應該關注以太幣。短期可能回調也可能不回調,波動大是難免的,比較好的建倉方法是每天收盤時買一點點etha,買上一年你的成本就是200平均線。
以上為個人觀點,有可能錯,幣圈高風險,ymy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