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紫

坐看行雲流水,足踏三生三世
正文

弗吉尼亞. 伍爾夫的足跡 In The Footsteps of Virginia Woolf (1)

(2025-10-08 11:11:49) 下一個

英國小說家弗吉尼亞. 伍爾夫(1882/1/25-1941/3/28)是英國文學與藝術界布盧姆斯伯裏團體的關鍵成員 ,並以她獨特的意識流”(Stream-of-consciousness)寫作風格而聞名。弗吉尼亞的遺產不僅體現在她的小說作品中,她的信件,日記和散文也為我們提供了深入了解她對現代生活,女性慈善·事業以及個人意識流角度看法的迷人見解。她在倫敦的幾處住所和與之相關的地點至今保存完好,讓你能夠追隨她的足跡

 

海德公園門22號(1882–1904- No.22 Hyde Park Gate

弗吉尼亞的父親是評論家萊斯利. 斯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 ,她出生和童年的家位於海德公園門22號,有三塊紀念他,弗吉尼亞及姐姐瓦妮莎的匾牌。

弗吉尼亞·伍爾夫在她的自傳體散文中,提供了她早年生活的記述,包括《回憶》(Reminiscences1908年)、《海德公園門22號》(22 Hyde Park Gate1921年).

他們的家庭是一個大而功能失調的家庭。弗吉尼亞後來在她的<往事速寫> (A Sketch of the Past 1939) 中寫道她和姐姐瓦妮莎,遭受了來自她們的同母異父兄弟傑拉爾德和喬治。達克沃思的虐待。

正如弗吉尼亞所描述的那樣,她出生於一個龐大的家族,不是富有(rich)的父母,而是富裕(well-to-do)的父母,出生在一個非常善於交際、富有學問、書信往來頻繁、訪客眾多、能言善辯的19世紀末的世界。這是一個由七個孩子組成的家庭,有同母異父的兩個哥哥- George Gerald,姓達克沃斯(Duckworths),係母親朱莉婭·傑克遜(Julia Jackson1846–1895)與前夫所生;還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姐姐勞拉(Laura),係父親萊斯利·斯蒂芬(Leslie Stephen1832—1904年)與前妻所生,同父同母的則有姐姐瓦妮莎、哥哥托比·斯蒂芬弗吉尼亞和弟弟阿德裏安(Adrian)。

海德公園門22號位於南肯辛頓的海德公園門的東南端,這是一條狹窄的死胡同,從肯辛頓路(Kensington Road)向南延伸,就在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Royal Albert Hall的西麵,肯辛頓花園(Kensington Gardens)海德公園(Hyde Park)對麵,一家人經常在那裏散步。1846年由哈默史密斯(Hammersmith)的阿爾伯特 .亨利·佩恩(Albert Henry Payne)建造,是一排麵向中上層階級的獨棟聯排別墅之一,對他們不斷擴大的家庭來說,很快顯得太小了。

仆人們在樓下的地下室工作。底層有一間客廳,用窗簾與仆人的餐具室和圖書館隔開。在這上麵的二樓是朱莉婭和萊斯利的臥室。三樓是達克沃斯孩子們的房間麵兩層,則是斯蒂芬孩子們的日間和夜間育兒室。最上麵,在閣樓的屋簷下,是仆人的臥室,通過後樓梯進入. 海德公園門22號的生活也象征著分裂;正如弗吉尼亞所說,我們生活中的分歧很奇怪。樓下是純粹的傳統,樓上是純粹的智慧,而它們之間沒有任何聯係。” 

母親朱莉婭·斯蒂芬於18952月患上流感,此後一直未能完全康複,於55日去世,當時弗吉尼亞13歲。這是她生命中的一個關鍵時刻,也是她與精神疾病鬥爭的開始。從本質上說,她的生活已經支離破碎。

1904年,在父親去世後(去世時的淨資產為15,715英鎊6 先令 6便士,2005年相當於90萬英鎊) ,弗吉尼亞姐妹倆和兄弟托比 (Thoby Stephen 1880—1906) ,阿德裏安搬到了布盧姆斯伯裏(Bloomsbury)的戈登廣場46 (No.46 Gordon Square)

 

塔蘭德別墅(1882–1894- Talland House

萊斯利·斯蒂芬習慣於在康沃爾郡(Cornwall)徒步旅行,1881年春天,他在聖艾夫斯St Ives, Cornwall)偶然發現了一座大型白色別墅,在那年9月將其租下。

它的主要吸引力是可以俯瞰朝向戈德雷維燈塔God Revy Lighthouse)的珀斯敏斯特灣(Porth Minster Bay)景色,年輕的弗吉尼亞可以從樓上的窗戶看到這一景色,這是她在《到燈塔去》(To the Lighthouse 1927年)中的中心角色。那是一座方形的大房子,有一個梯台式花園,用籬笆隔開,向大海傾斜。從18827月中旬到18949月中旬,每年斯蒂芬家族都會租下塔蘭德別墅作為夏季住所。

萊斯利·斯蒂芬這樣稱呼它:袖珍天堂a pocket-paradise),描述說我記憶中最愉快的...是指我們的夏天,所有的夏天都是在康沃爾(Cornwall)度過的,尤其是十三個夏天(1882年至1894年)是在聖艾夫斯(St Ives)度過。在那裏,我們買下了塔蘭德別墅(Talland House)的租約:一座小而寬敞的房子,在山上和山下,有一英畝或兩英畝的花園,有古雅的小露台,用鼠刺籬笆隔開,一個葡萄園和果菜園(kitchen-garden),還有一個所謂的果園。用萊斯利的話來說,這是一個家庭幸福感強烈的地方。弗吉尼亞自己也非常詳細地描述了這所房子:我們的房子在鎮外;在山上一座方形的房子,就像一個孩子畫的房子;隻有它的平屋頂和屋頂周圍交叉的木欄杆才引人注目。它有從海灣對麵到戈德雷維燈塔(( God Revy Lighthouse)的完美景色。它有小草坪,沿著山往下延伸,四周是濃密的灌木叢它有很多命了名的角落和草坪那是一個大花園有兩三英畝大你從一扇大在馬車上行駛去了望台了望台那裏擁有... 海灣的完美全景流向燈塔岩石那裏有黑白兩色的燈塔"

康沃爾(Cornwall)啟發了她的作品,尤其是《聖艾夫斯三部曲》("St Ives Trilogy"):《雅各的房間》(Jacob's Room1922年)、《到燈塔去》(To the Lighthouse 1927年)和《海浪》(The Waves 1931年)

 

教育 1897-1902

倫敦肯辛頓廣場13 (1897-1902) - No. 13 Kinsington Square

弗吉尼亞由父母分擔教育的責任。客廳後麵有一間小教室,有許多窗戶,他們覺得這是安靜寫作和繪畫的理想場所。朱莉亞教孩子們拉丁語、法語和曆史,而萊斯利教他們數學。他們還上鋼琴課。作為補充,孩子們還可以不受限製地進入萊斯利·斯蒂芬的大型圖書館,從而接觸到許多文學經典,這使得他們的閱讀深度超過了劍橋同時代的任何人,弗吉尼亞的閱讀堪稱貪婪

15歲時,弗吉尼亞在倫敦國王學院 King's College London, 在倫敦肯辛頓廣場13號(No. 13 Kinsington Square)開始了四年 (1897-1902) 的拉丁語,希臘語和曆史學習。現在 (1930-2025) 是俄羅斯大使館官邸。

她在國王學院的時光,也讓她接觸到了一些早期的女性高等教育改革者,如:女子部的主任莉蓮·費思富爾(Lilian Faithfull,所謂的汽船女生“steamboat ladies”之一。)

1900年和1901年,斯蒂芬姐妹參加了五月舞會,,在那裏,她們必須由當時在當時在劍橋大學紐納姆學院 擔任圖書管理員的堂姐凱瑟琳·斯蒂芬(Katharine Stephen)陪同。紐納姆學院從1871年起就招收了女性。這些小夥子組成了一個讀書小組,稱為午夜協會Midnight Society)。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